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民族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材,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教育已逐渐步入现代化。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是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过去,封建社会的教育为培养“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服务,而资本社会教育着力培养服务资产阶级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会计师等各种专家,如今,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国之栋梁。
关键词:德育;智育;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社会主义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核心素养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首先要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某些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常常忽视公民基本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甚至存在着为盲目追求“高分”使道德教育完全服从于学科学习的现象,不少学生及家长还认为孩子只要“考得好”就可以了。种种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德无才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道德极其败坏的高智商分子则是危害社会的炸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结合实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其次要处理好“能力”和“知识”的关系。能力和知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今,教学的着眼点已转变为“学生如何高效的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任务、资源让学生主动、自主、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再次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科科必考100分。每个未成年人在其發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其德性、智力、体力、美感与劳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不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内部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充份调动学生的发展潜力、给不同水平、不同志趣的学生留下较为充分的自主抉择、自我实现的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种子开出不同的花,才能使学生更加和谐、健康的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的为全国广大人民而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教育走向先进。要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党员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重要的是要深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报告。要积极带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学习、体会“社会义主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社会主义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还要求我们主动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风气、现象做斗争,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的各种思想、价值观也随着而入,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洋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去糟粕”,不封闭自守,也不崇洋媚外,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不断学习他国先进理念、思想,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思想和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每一位学生进入到集体社会中首先面临着“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的问题,“先做好人再做好事”这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系列无道德底线的事件就像天空的雾霾一样令人心烦、令人心寒。“有德有能“才有益社会,品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将抽象的原则、理论,点点滴滴的、循序渐进的渗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它们入脑入心,要在个体习性、人格品质、集体容誉感、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在学科教学中要坚持“能力为重”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以生为本,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策略、意志和品格、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每一位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为人生导向,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修正,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关键词:德育;智育;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社会主义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核心素养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首先要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某些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常常忽视公民基本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甚至存在着为盲目追求“高分”使道德教育完全服从于学科学习的现象,不少学生及家长还认为孩子只要“考得好”就可以了。种种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德无才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道德极其败坏的高智商分子则是危害社会的炸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结合实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其次要处理好“能力”和“知识”的关系。能力和知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今,教学的着眼点已转变为“学生如何高效的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任务、资源让学生主动、自主、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再次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科科必考100分。每个未成年人在其發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其德性、智力、体力、美感与劳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不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内部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充份调动学生的发展潜力、给不同水平、不同志趣的学生留下较为充分的自主抉择、自我实现的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种子开出不同的花,才能使学生更加和谐、健康的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的为全国广大人民而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教育走向先进。要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党员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重要的是要深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报告。要积极带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学习、体会“社会义主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社会主义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还要求我们主动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风气、现象做斗争,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的各种思想、价值观也随着而入,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洋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去糟粕”,不封闭自守,也不崇洋媚外,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不断学习他国先进理念、思想,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思想和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每一位学生进入到集体社会中首先面临着“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的问题,“先做好人再做好事”这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系列无道德底线的事件就像天空的雾霾一样令人心烦、令人心寒。“有德有能“才有益社会,品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将抽象的原则、理论,点点滴滴的、循序渐进的渗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它们入脑入心,要在个体习性、人格品质、集体容誉感、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在学科教学中要坚持“能力为重”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以生为本,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策略、意志和品格、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每一位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为人生导向,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修正,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