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以草木比喻女子,丁宁该是江南烟雨中的一竿翠竹。生于清末乱世,一颦一笑却恍如远古伊人,于一湾秋水之上浅唱低吟着古老的曲调,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使岁月经年,依旧恰到好处地触动听者的心。
生于江南温柔乡里,长于官宦富贵人家,她的身世却远没有这十余字光鲜明了。她的母亲虽嫁于江南丁氏望族为妾,终究只是身份低微的婢女。由于身体孱弱,生下她便撒手人寰,丁宁便由嫡母抚养长大。
好在她是家中独女,又天资聪颖,惹人怜爱,父亲便将她当作男孩一样养育。
在静好的总角时光里,她的天赋才华便迫不及待地展露出来。六岁那年,丁宁被送进私塾随先生学习韵文,那时她只是懵懂孩童,玩心未泯。一次她溜到私塾外嬉戏,却被先生抓了个正着。先生罚她对对子,出“皮脸鬼”,她望着大腹便便的先生,俏皮笑道:“肉头人。”句型对仗,而且应景,被调侃的先生不但没责罚她,反而转怒为喜,夸她聪慧,自此“小才女”便成了丁宁的诨号。
之后不到一年,她便能自撰对联,曾写“粉荔酥花开宿酿,青葱黄韭簇春盘”,字字对仗工整,俨然一幅明艳的春光图。父亲见后喜笑颜开,老来虽只得一女,但女儿聪慧如此,亦觉此生无憾。
然而她不识人间况味,只伴诗书起卧的生活,随着13岁那年父亲的离世戛然而止。
孤女寡母相依为命备受欺凌,明知父亲之死与族人争夺家产有关,却无力为父亲讨要一个说法。多年后她用文字记录了那段从云端跌入泥淖的时光:“酿成百花成大错,萧墙风折灵椿。早居秀屋暮荆榛,麻衣皆血泪,虎视尚纷纷。”
回想人生之初的十余年,多像一个浮华的梦,而那一纸婚书又将这梦碎得彻底。
那是九岁那年父亲为她择定的夫婿,父亲虽逝,婚约却还在。16岁时她依约出嫁,生活却再难安宁。
民国词坛总有人拿她比李清照,一样气质清丽,一样命途多舛,一样以身世写词,可叹丁宁却没有李清照那般幸运得遇赌书泼茶的谦谦夫婿。
那黄公子不过是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入不了女词人的眼,也不懂她的才,只耽于酒色,而后是无止境的打骂。丁宁知道这血泪筑成的精致樊笼不会是她的归宿,唯一的牵绊是出世不久的女儿。“入世旬三萱荫失,北塘色笑难温”,这样的痛苦,她不愿在女儿身上重演。
然而四年后幼女因病夭亡,漫漫长夜里最后一线微光终于湮灭,她决心逃离。嫡母是大家闺秀,自然不愿这样有辱祖宗颜面的事情发生,千方百计要劝回她。见丁宁心志坚定,便声色俱厉道:“除非你发誓此生不再嫁人!”
昏黄古旧的丁氏祠堂里,空气中弥漫着沉郁的熏香,袅袅青烟仿若未散的幽魂,模糊了母亲和长老们的面容。她跪于祖宗牌位前,声音细弱却字字铿锵:“我丁宁誓与夫离婚,从此不再嫁人。”
话音未落,母亲已潸然泪下,她本欲打消女儿的荒唐心思,安于现世,反而将她推入更加狭隘的深渊。从此红尘无碍,旧愁新怨,只诉诸笔端:“闻说扶床初学步,赤绳系定难更。随鸡随犬注前生,飘茵诚可喜,坠溷亦何憎。欲借樊笼培短翮,当筵誓水盟成。从今尘梦不关情,澄心依古佛,力学老青灯。”
那年她23岁,是江南小有名气的才女,若干年后,当整个民国词坛再也无法忽视“丁宁”这个名字时,无数赞扬也随之而来。从那些倾慕者的目光中,她或许能寻得风度翩翩的良人,只可惜错的时间再难遇见对的人。
逝去的时光恍如隔世,此后丁宁侍奉嫡母辗转他乡,转从多师学习诗词与佛学,甚至师从武术家刘声如习武以自卫。半生跌宕,她不愿再做纤弱无力的江南闺秀,宁愿是一竿翠竹,清丽却不乏坚韧。
也正是这时,丁宁在文坛崭露头角,不少作品见报,也因此与多位著名词人结为师友。
日子虽清苦,她却云淡风轻不甚在意。笔下玲珑生姿,与词友唱和往来,共话山水,却无关风月,这才是词人该有的生活。
然而长于乱世,总也逃不过烽烟。母亲与诸多词友先后在战火中逝去,只留她一人,像失根浮萍,彷徨无依。她作《莺啼序》悼念挚友,字字泣血:“疏更暗催滟蜡,飐轻虹万转。绛心苦、微雨浮烟,似说身世如茧。峭寒重、繁声渐熄。前尘冉冉春云乱。趁低迷摇荡,沉宵倦怀重唤。”
满目凄怆未能毁灭她的生活,反而激发了她的才情。似酒闲愁、料峭灯影、凛冽战火皆可入词,挥毫而下,万般思绪尽付纸上。虽是女儿词作,却清而不媚,柔而有骨;虽写今人今事,却是难得幽微的古人情怀。她这一时期的词作后来结为《还轩词》,惊艳世人。
战火中有挚友为她觅得一方净土,丁宁成为南京私立泽存图书馆的编目员,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除却诗词,图书馆是她人生中另一个灿若星辰的世界。她定是从扉页泛黄的古书中参悟了人世往来的真谛,才愿意用四十余年的时光守护它,面对日寇的刺刀与文革的风暴时连性命也能不顾。这段生涯虽历尽辛酸,而“百城坐拥琳琅”的欣然,只有爱书之人才会懂得。
晚年生活仍是清寒,她由于体弱赋闲在家,养猫写词以慰寂寥,词作又积累了许多,她托付挚友油印《还轩词存》三卷分赠好友,又将多年藏书悉数捐给国家图书馆。世间牵绊太多,走时要散得干净才好。
临终前丁宁自撰挽联,上联是:“无书卷气,有燕赵风。词笔谨严,可使漱玉倾心,幽栖俯首。”下联为:“擅技击谈,攻流略学。门庭寥落,唯有狸奴为伴,蠹简相依。”寥寥数语,道尽一世悲欢。
她说死后要将骨灰葬于扬州,因那里有父亲的还轩斋,轩外雨打芭蕉,翠竹飒飒,此情此景总萦绕在她梦中。
后来,五卷《还轩词》重刊行世。若有幸,便趁着夜未央时静心读几阕词,恰似随着词人的魂魄打马过江南。只是伊人随风而逝,再也不会归来。
生于江南温柔乡里,长于官宦富贵人家,她的身世却远没有这十余字光鲜明了。她的母亲虽嫁于江南丁氏望族为妾,终究只是身份低微的婢女。由于身体孱弱,生下她便撒手人寰,丁宁便由嫡母抚养长大。
好在她是家中独女,又天资聪颖,惹人怜爱,父亲便将她当作男孩一样养育。
在静好的总角时光里,她的天赋才华便迫不及待地展露出来。六岁那年,丁宁被送进私塾随先生学习韵文,那时她只是懵懂孩童,玩心未泯。一次她溜到私塾外嬉戏,却被先生抓了个正着。先生罚她对对子,出“皮脸鬼”,她望着大腹便便的先生,俏皮笑道:“肉头人。”句型对仗,而且应景,被调侃的先生不但没责罚她,反而转怒为喜,夸她聪慧,自此“小才女”便成了丁宁的诨号。
之后不到一年,她便能自撰对联,曾写“粉荔酥花开宿酿,青葱黄韭簇春盘”,字字对仗工整,俨然一幅明艳的春光图。父亲见后喜笑颜开,老来虽只得一女,但女儿聪慧如此,亦觉此生无憾。
然而她不识人间况味,只伴诗书起卧的生活,随着13岁那年父亲的离世戛然而止。
孤女寡母相依为命备受欺凌,明知父亲之死与族人争夺家产有关,却无力为父亲讨要一个说法。多年后她用文字记录了那段从云端跌入泥淖的时光:“酿成百花成大错,萧墙风折灵椿。早居秀屋暮荆榛,麻衣皆血泪,虎视尚纷纷。”
回想人生之初的十余年,多像一个浮华的梦,而那一纸婚书又将这梦碎得彻底。
那是九岁那年父亲为她择定的夫婿,父亲虽逝,婚约却还在。16岁时她依约出嫁,生活却再难安宁。
民国词坛总有人拿她比李清照,一样气质清丽,一样命途多舛,一样以身世写词,可叹丁宁却没有李清照那般幸运得遇赌书泼茶的谦谦夫婿。
那黄公子不过是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入不了女词人的眼,也不懂她的才,只耽于酒色,而后是无止境的打骂。丁宁知道这血泪筑成的精致樊笼不会是她的归宿,唯一的牵绊是出世不久的女儿。“入世旬三萱荫失,北塘色笑难温”,这样的痛苦,她不愿在女儿身上重演。
然而四年后幼女因病夭亡,漫漫长夜里最后一线微光终于湮灭,她决心逃离。嫡母是大家闺秀,自然不愿这样有辱祖宗颜面的事情发生,千方百计要劝回她。见丁宁心志坚定,便声色俱厉道:“除非你发誓此生不再嫁人!”
昏黄古旧的丁氏祠堂里,空气中弥漫着沉郁的熏香,袅袅青烟仿若未散的幽魂,模糊了母亲和长老们的面容。她跪于祖宗牌位前,声音细弱却字字铿锵:“我丁宁誓与夫离婚,从此不再嫁人。”
话音未落,母亲已潸然泪下,她本欲打消女儿的荒唐心思,安于现世,反而将她推入更加狭隘的深渊。从此红尘无碍,旧愁新怨,只诉诸笔端:“闻说扶床初学步,赤绳系定难更。随鸡随犬注前生,飘茵诚可喜,坠溷亦何憎。欲借樊笼培短翮,当筵誓水盟成。从今尘梦不关情,澄心依古佛,力学老青灯。”
那年她23岁,是江南小有名气的才女,若干年后,当整个民国词坛再也无法忽视“丁宁”这个名字时,无数赞扬也随之而来。从那些倾慕者的目光中,她或许能寻得风度翩翩的良人,只可惜错的时间再难遇见对的人。
逝去的时光恍如隔世,此后丁宁侍奉嫡母辗转他乡,转从多师学习诗词与佛学,甚至师从武术家刘声如习武以自卫。半生跌宕,她不愿再做纤弱无力的江南闺秀,宁愿是一竿翠竹,清丽却不乏坚韧。
也正是这时,丁宁在文坛崭露头角,不少作品见报,也因此与多位著名词人结为师友。
日子虽清苦,她却云淡风轻不甚在意。笔下玲珑生姿,与词友唱和往来,共话山水,却无关风月,这才是词人该有的生活。
然而长于乱世,总也逃不过烽烟。母亲与诸多词友先后在战火中逝去,只留她一人,像失根浮萍,彷徨无依。她作《莺啼序》悼念挚友,字字泣血:“疏更暗催滟蜡,飐轻虹万转。绛心苦、微雨浮烟,似说身世如茧。峭寒重、繁声渐熄。前尘冉冉春云乱。趁低迷摇荡,沉宵倦怀重唤。”
满目凄怆未能毁灭她的生活,反而激发了她的才情。似酒闲愁、料峭灯影、凛冽战火皆可入词,挥毫而下,万般思绪尽付纸上。虽是女儿词作,却清而不媚,柔而有骨;虽写今人今事,却是难得幽微的古人情怀。她这一时期的词作后来结为《还轩词》,惊艳世人。
战火中有挚友为她觅得一方净土,丁宁成为南京私立泽存图书馆的编目员,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除却诗词,图书馆是她人生中另一个灿若星辰的世界。她定是从扉页泛黄的古书中参悟了人世往来的真谛,才愿意用四十余年的时光守护它,面对日寇的刺刀与文革的风暴时连性命也能不顾。这段生涯虽历尽辛酸,而“百城坐拥琳琅”的欣然,只有爱书之人才会懂得。
晚年生活仍是清寒,她由于体弱赋闲在家,养猫写词以慰寂寥,词作又积累了许多,她托付挚友油印《还轩词存》三卷分赠好友,又将多年藏书悉数捐给国家图书馆。世间牵绊太多,走时要散得干净才好。
临终前丁宁自撰挽联,上联是:“无书卷气,有燕赵风。词笔谨严,可使漱玉倾心,幽栖俯首。”下联为:“擅技击谈,攻流略学。门庭寥落,唯有狸奴为伴,蠹简相依。”寥寥数语,道尽一世悲欢。
她说死后要将骨灰葬于扬州,因那里有父亲的还轩斋,轩外雨打芭蕉,翠竹飒飒,此情此景总萦绕在她梦中。
后来,五卷《还轩词》重刊行世。若有幸,便趁着夜未央时静心读几阕词,恰似随着词人的魂魄打马过江南。只是伊人随风而逝,再也不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