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患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

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37例RP患者和6例CORD患者以及95名家庭成员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患者以及家庭成员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采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区域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目前已知的232个视网膜疾病致病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筛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并在家庭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分析RP、CORD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

37例RP患者中,13例来自6个家系,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10例(4个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3例(2个家系);24例为散发RP. 6例CORD患者来自4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3例患者中,21例患者检测出致病性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48.8%。21例患者中,RP患者15例,检测出USH2A、RP1、MYO7A、C8orf37、RPGR、SNRNP200、CRX、PRPF31、C2orf71、IMPDH1等10个致病性基因突变;典型RP 10例,无色素性RP 2例,Usher综合征2型3例。CORD患者6例,均检测到致病性基因突变。其中,ABCA4、RIMS1基因突变各2例,CLN3基因突变1例,CRB1和RPGR双基因突变1例。

结论

RP和CORD具有基因型多样化,临床表型相似性;早期RP和CORD诊断需结合临床表型和基因检测分析才能最终确定。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重组干扰载体(shRNA ),观察其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CT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人源CTGFshRNA,应用三质粒包装系统获得高滴度的CTGF shRNA慢病毒颗粒。感染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干扰载体中的红色荧光标记示踪并筛选慢病毒的最佳感染复数及起效时间。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感染对照组(Scramble shRNA病毒感染)及CT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或Sanger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重点分析白化病相关基因变异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测序分析于4个家系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ATV)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CXC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SC。将第4~ 6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TV处理0.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ATV处理12h后,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主要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等。虽然其表现形式略有差异,但其发病机制均为光感受器细胞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变性。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缺乏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细胞替代疗法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干细胞有胚胎干细胞(ESC)和多种成体干细胞,如视网膜干细胞(RSC)、诱导多能干细胞
目的检测并分析一例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RCS)患儿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一例表现为右眼先天性白内障、左眼视盘缺损的患儿及其正常表型的父母纳入研究。采集3名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PAX2基因突变位点。通过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文献检索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报道。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根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该基因突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