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广播的理念变革与手段创新初探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的对俄(苏)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台对俄(苏)广播始于1954年。最初采用节目寄送形式,正式的短波广播从1962年起开通,先后历经了中苏友好、中苏关系破裂、“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不同历史性事件和发展阶段,在曲折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前进。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变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台对外广播战略随之调整,对外传播手段也不断丰富,对俄(苏)广播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追溯国际台俄语广播60多年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脉络:一条是从最初“我要你听什么”到“你想听什么”,再到“怎么让你听”的理念变革之路;另一条是从单一的短波广播到全媒体矩阵传播的传播手段创新之路。这两条脉络的发展转变,也印证了以国际台俄语广播为代表的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在不同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下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变革。
  一、理念变革
  1.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的传媒语境中“宣传”与“新闻”是可以划等号的。以国际台俄语部的实际工作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俄语部稿件绝大多数来自新闻部记者采写的新闻和专题通稿。这些稿件一方面没有能够体现俄语部的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也严重受制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中苏关系,缺乏双边内容,多是传达中国政府的公报、外交部表态之类的宣传稿,一味地以我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党宣传,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目的就是在中苏论战中夺取话语权进而巩固政权。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在各项事业上新局面的展开,媒体的宣传本位也开始被质疑。在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后,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普遍意识到,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部门,传播信息是媒体的第一功能。①思想的转变紧接着带动了生产的转型,在新闻本位思想的引领下,国际台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改革,如派人员赴国外开展考察调研,加强记者队伍和评论队伍建设,组建驻外记者和时政记者队伍等。
  2.从传者至上向受众第一的过渡
  在上世纪80年代,与“新闻本位”一同被逐渐确立的,还有“受众本位”。所谓受众,指的就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或者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接受者。长期以来,这个群体由于其本身规模的庞大和具体范围的不确定,因而很难被科学的测量和考察。加之长期以来宣传本位的制约,致使国际台在对俄(苏)传播中出现了“以我为主”、不考虑受众、不考虑传播效果的情况。
  随着统计调查等科学手段在受众调查领域的应用以及各种收视率收听率评测的不断出现,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了媒介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此时,“受众本位”这一理论也相应地出现了。所谓受众本位,就是以受众为中心,最大程度地维护和满足受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俄语部也进行了传播理论观念上的调整,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思想指引下,开始对节目设置和内容多次进行调整。从上世纪90年代起,想方设法密切同听众的联系:1995年在听众中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征文活动,并邀请获奖听众来北京参观访问。这是俄语广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一次成功尝试。此后俄语广播几乎每年都举办知识竞赛或征文活动,邀请特等奖听众来华参观成为惯例。此外,连续多次开展听众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节目内容及主持人进行调整,根据听众需要,不断扩大新闻信息量,淡化政治色彩。
  3.新闻时效性的不断提升
  俄语广播作为国际台对俄传播的最重要平台,其新闻时效性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从最初进行新闻播报时采用国际台新闻部记者采写的新闻和专题通稿,到1988年成立苏联记者站,到90年代组建独立的采编队伍,并最终实现海内外记者常态化实时发布报道,以及与俄罗斯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分享新闻素材,这些举措都表明国际台俄语广播的新闻时效性正在不断增强。
  4.多种对外传播策略的应用
  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议程设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传播策略。一般来说,议程设置告诉我们,社会公众对于一个事件的反映,不过是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在其头脑中的映像,所谓的绝对客观是根本不存在的。③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的大环境中,中國一直被西方刻意地设置议程,这也就导致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刻板成见的存在。
  如何将议程设置拿来为我所用,国际台俄语广播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自2006年起,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国际台实施的“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吸引了1.2万名选手参加,并邀请到普京和温家宝为获奖者颁奖;《你好,中国》自2010年创立至今已推出五季,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这些活动不仅向俄罗斯受众展现了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还通过邀请俄方人员参与创作等方式拉近了中俄人民之间的距离,在俄罗斯形成了一股长久不息的中国热潮。
  5.对俄传播融入国家外交战略
  随着近年来公共外交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全社会各个层面上开展公共外交工作已成为了新的趋势。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④
  媒体,特别是对外媒体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在我国外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台俄语广播为例,从早期对苏联读者来信的重视到后来针对读者反馈开设、调整节目再到如今将对俄传播与各种中俄国家间互动紧密结合,对俄广播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与我国对俄外交牢牢贴合的状态。这也表明我国的对外传播正在摆脱过去单向的、孤立的工作状态,转而成为国家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手段创新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逐渐普及,传播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广电媒介发展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传播。而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台对俄传播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一)机制创新
  作为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国际台长期秉持独立的采写机制。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爆炸,单纯依靠单一媒体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渴求。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谋求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国际台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俄语广播借助中俄良好的双边关系,“借嘴说话”,与众多俄罗斯知名媒体建立了双向合作,开创了我国对外传播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众多媒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今日俄罗斯”。2014年10月1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国际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使得国际台成为首家与“今日俄罗斯”签署合作协议的中国媒体。2016年6月25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签署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共建移动融媒体平台的合作协议》。
  2.《俄罗斯报》。《俄罗斯报》是俄罗斯国家机关报,2015年5月8日,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国际台与俄罗斯报社签署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俄罗斯报社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强调,国际台与俄罗斯报社将继续就《中国风》俄文杂志项目深化合作。
  3.西伯利亚媒体集团。西伯利亚媒体集团是俄罗斯主要的地区性媒体集团之一,业务涉及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移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等领域。2016年5月30日起,国际台俄语部与西伯利亚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节目互换合作。俄语部每天向俄方提供半小时俄文广播专题节目,并在西伯利亚广播电台旗下调频广播电台中播出。2017年,双方又在之前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在电视、网络、广播、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全媒体领域的合作。
  4.SPB TV公司。SPB TV是独联体地区最大的网络电视运营商。2017年7月4日,双方签署《国际台与俄罗斯网络视频运营商SPB TV公司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国际台与SPB TV会在节目互换和共同推介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SPB自有OTT及VOD平台合作开办“你好,中国”音视频专区。
  (二)技术创新
  首先,在信号发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台陆续在海南、浙江、云南、新疆等地建设了一批中波和短波发射台。国际台自1979年起利用微波干线向各地发射台传送节目,1986年又新增卫星传送方式,从而形成了地面微波、天上卫星的传送系统。1997年8月,国际台开始使用卫星向海外传送通过互转和租机形式直接播出的节目,改善了远距离广播的收听效果。
  在稿件处理方面,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台启用传真(图文同报)发稿系统,同时引进当时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建设了供50多台终端使用的局域网,逐步建立起稿件处理系统。此后又从瑞士、日本等国进口了大量专业甲级录音机,增加了采访设备,并且逐步配置了微型录音机、携带式收录机等。1994年引入了制播一体化的音频工作站。1997年10月国际台建立了局域网,编辑记者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截至2019年年初,国际台俄语广播已拥有包括广播、网站、落地杂志、VK专页、客户端等在内的多种传播平台。2017年7月,国际台与“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联合打造的“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正式上线,形成了线上线下全媒体覆盖并融合发展的对俄传播格局。目前,“中俄头条”客户端下载量已突破524万次。2018年11月,国际台与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合作调频台项目开播,填补了我国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广播调频落地的空白。
  (三)报道创新
  在受众主导、内容为王的时代,报道形式是否多样也成为了能否吸引受众并留住受众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国际俄语广播逐步形成了从报道形式到报道内容上的全面创新。
  在内容方面,俄语广播采取与俄方联合制作节目的方式提升节目贴近性。早期曾与俄罗斯之声联合制作纪念中俄建交60周年特别节目《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与俄通社-塔斯社合作采写《重访西双版纳的密林》。与原“俄罗斯之声”、“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等俄罗斯主流媒体联合录制、摄制“你好,中国”系列产品。
  在形式方面,俄语广播尝试将广播节目与各种线下活动相结合,以各种文化活动带动报道。2006-2007年“中俄国家年”,国际台联合俄通社-塔斯社,策划实施了 2006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和2007年“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大型多媒体跨境采访活动;2014年5月,在国际台俄语广播开播60周年之际,国际台与俄通社-塔斯社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俄文媒体大会;2016年,国际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共同策划,联合《人民日報》、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报》走访中国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市,实施了“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中国行活动。
  三、改进建议
  虽然我们在对俄传播中以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覆盖,但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受众情感认同等方面,尚不能做到合格。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我们忽视了传播的客观规律,传播内容未能很好地贴合对象国受众的文化习惯。国际台对俄传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面临传播能力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不相适应的现实。此外,围绕“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让我国的对外传播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都是我国对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8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横空出世,为国际台讲更好的“中国故事”,传更远的“中国之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传播阵地前移,让更多的业务人才到海外一线去,广泛深入调研并采发俄罗斯民众感兴趣的、关注的新闻内容势在必行。国家在体制和机制上应当给予一定灵活性政策,建立试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鼓励媒体与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加强舆论队伍建设。
  「注释」
  ①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60年新闻媒体》,《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9期。
  ②王彩娜:《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③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④俞新天:《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国际展望》2009年第3期。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原有的产业形态不断被重塑,媒体融合成为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赢发展的重要途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处发展。在各类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都难以只依靠自身而获得忠实用户和广大市场,传统媒体和
期刊
2017年,外宣的主线毫无疑问是党的十九大的对外报道和十九大精神的对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新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为我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难得机遇。作为外宣媒体,2018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声音,用外界听得懂的方式介绍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进展,对外展现一个真
期刊
2018年6至9月,我作为新华社第89批驻点记者,带队赴台湾采访。由于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日趋复杂严峻,“台独”势力不断挑拨岛内“仇中”“反中”情绪,两岸舆论场也呈波谲云诡之势。在这种复杂局面下,驻台报道做什么?怎么做?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经过认真学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听取各级领导意见,我们将采访重心锁定在反映两岸民间交流的“台湾故事”上,并决定采取融媒体报道
期刊
《黄鹤楼童话故事》是面向德国市场的第一本城市童话故事,由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和德国明斯特中国研究中心合作,历时三年编纂出版。该书的出版完成了黄鹤楼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试点。  《黄鹤楼童话故事》作为对外传播案例,获得了专家的积极肯定和评价。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夏吉宣认为,它的模式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开展面向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城市形象国际化传播,具有较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
期刊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北京外语广播倾力打造的“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境外媒体驻京机构负责人系列访谈节目上线播出。该节目是北京市外宣办支持打造的品牌外宣栏目,通过对境外媒体驻京机构负责人访谈形式,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强化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来自土耳其国家电视台、德国《世界报》、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意大利广播电视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中国和沿线经济体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共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持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倡议的理解不断深入,认可度不断提升。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所做的中国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及人文交流,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
期刊
相较国内传播,对外传播需要克服更多的空间之障、语言文化之障、意识形态与制度之障、个人兴趣与心理之障。信息传播技术为对外传播消解各种障碍提供了工具与路径。但在技术创造了更多让媒体直接触达海外用户可能性的同时,也让媒体直接面对更加广阔的传播领域、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更加纷繁复杂的话题、更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单凭传统的运作方式,媒体难以将触达的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信息抵达,仅靠一己之力总会感到力不从心
期刊
一个即将加入欧盟的国家,如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说起来难以让人相信 ,但这却是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黑山共和国的真实现状。  在来自中国的大力支持下,黑山正在修建连通该国港口巴尔港和塞尔维亚边境的南北高速公路项目。这是黑山自2006年独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并入国际公路网,连接中欧多个国家,对带动黑山共和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2018
期刊
从2014年中央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到现在,短短5年时间,传媒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包括渠道融合、内容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平台融合和经营融合等几个发展阶段。学者们认为,其中渠道融合和内容融合仅是表层阶段。而体制机制融合和平台融合和经营融合才是深层阶段。①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内主流传统媒体,其外宣旗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近年来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开拓进取,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中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近年来,海外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央企业是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排头兵,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履行海外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