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学作品象征手法之比较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象征主义是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中都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且由于作家的不同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本文对美国作品《红字》和中国作品《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并赏析了象征手法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种种妙用。
  关键词:红字 红楼梦 象征意义
  ★基金项目:“中美文学象征手法比较研究”,项目号:ZK16079
  象征主义被大量文学作品应用,向读者展示着作家对于生活逻辑和人物逻辑的独特感受与拓展。我国古典主义的典范作品《红楼梦》和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优秀代表作《红字》中,都对象征手法进行了出色运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象征手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象征意义的多义性和简隽性
  在西方文学的诸多作品中,作家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个人因素,在结构上也往往更为突出情节的曲折性和线索的明暗交错,以期实现读者阅读时对主题和文学意象的多重思考。因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结构手段实际上是为了对矛盾和意向进行隐藏,而读者阅读时也必须对这些东西进行逐个发掘,以期能够对作品主旨意蕴深刻把握。基于此,在文学形式以及意向体验中,普遍存在着多种形态或者内涵的特征,这在《红字》中体现非常明显。
  《红字》中,海斯特犯了通奸罪,触犯了清教的教义,因而被法院判为有罪。罪行的惩罚之一就是佩戴着一个红色的英文通奸“Adultery”的首写字母“A”。而这个红色的字母A就成为本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象征载体。红字A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非常多,从表面上看是清教法庭惩戒犯罪的标志,是犯罪者有罪的象征,也是私生女珍珠之所以能够诞生的根源,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它是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犯罪证据,是罗格在黑暗中寻找报复途径的一个刺激物。在读者对于主人公海斯特的形象和作者霍桑创作意图有所了解后才发现A具有能干“Adble”、天使“Aangle”等意义,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又可以代表爱情“Amorous”和艺术“Art”,也有读者在对作品背景思考后,提出还可以代表先进“Advance”和“American”。当然,作品中除了红A外,具有多重涵义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例如丁梅斯代尔的死,不只是代表了西方普遍奉行的上帝对于未尽到应有社会责任的人的惩罚,也暗含了清教所应具有的道德和良心,而他的死以及在死前的忏悔使得罗格的道德重新显现出来,于是在死前将所有的遗产留给了小珍珠,为自己的恶行所赎罪。丁梅斯代尔之死的多重意向,表达了人们重新走上道德和自我完善的真善美之路,从而丰富了小说的社会内涵。
  和《红字》中象征意义的不同,《红楼梦》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简隽性的特点。我国古典小说,往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叙述手法上,强调对事物或人物外在形态的勾勒,而很少涉及心理的刻画,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将悬念、意象、作者的主旨意图等都蕴藏在文字之下,而留给读者自己来思考。同时基于中国“借物抒情”的文学特征,文学中鲜有理性说明,而以具体的感性事物作为表达工具,展示作者的独特感受。在《红楼梦》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石头”这一意向。《红楼梦》中的“石头”是青埂峰下的灵石,而贾宝玉从落草时就将这块石头含在口中,和宝玉完全融为一体,一旦丢失,宝玉就会命悬一线,而找回后,宝玉又能立刻生龙活虎。因而,这块宝石是贾宝玉本人的物态的象征,石头的物理属性是静、冷、硬、恒久,但是贾宝玉本人则截然相反,性格变化无常,对人温暖、多情,因而具有鲜明的反差。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味是,石头是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存在,贾宝玉本人則是蔑视权贵,不齿世俗,不喜建功立业的别样男子。石头这个象征代表了贾宝玉和他的阶级属性的不协调,是一个反叛者形象,象征的指向性较为明显。作品中简隽性的运用非常多,比如在第六十三回中,众人所得到的花名签字上的各种花卉实际上就是各自命运或者性格的投射,比如薛宝钗的牡丹代表的就是她本身的富贵艳丽,而林黛玉的则是芙蓉,清丽脱俗,而用花喻人的简洁明了的象征,即给读者营造一种明快的阅读节奏,也拓展了美的想象空间。
  二、象征意蕴境界的浅近性和深远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作者在表达思想性的同时往往不会做开宗明义的表面阐述,而习惯借助一些表现方式作为载体进行表现,而象征无疑是常用的有效手段。作者借用象征,将人物、事物以及行为细节中都蕴含了超出其本身意味的涵义,以实现对超时空、超物质的意识的有效表达。所以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实际上是一种把无限深意蕴含在有限事物中的表达工具,是对超出事物本身的涵义的一种阐释。
  但是西方文学中,受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理论的影响,强调对人物容貌、体态、服装的等描绘的形似,缺少更为深刻的思想阐述,形成了一种浅近性的文章蕴含。比如在《红字》中,作者在描述丁梅斯代尔的死时,对其描写时采用“脸色灰白”“眼神可怖”“衰弱无力”等字眼,极力从脸色、眼神以及体态上给予直观的描写,这样写实际上是对人死亡情景的一种再现,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作品中其他人的死亡描写上,不能表达出文章此时此刻的韵味性,对读者来说,不能接收到任何的情感暗示,因更缺乏自由创造和想象空间的营造与拓宽,从而形成意蕴不足的感觉。
  《红楼梦》则呈现出明显的意蕴上的巨大包容性。以第六十回尤三姐的死为例。柳湘莲得知尤三姐的风流韵事后立刻决定取消和尤三姐的婚事,尤三姐悲愤之余,遂下了必死的决心。在归还柳湘莲给她的定情之剑时,左手把剑和剑鞘递给柳湘莲,右手却回肘将剑“往项上一横”。作者接着写道“可怜揉碎桃花紅满地,玉山倾倒在难扶”,以桃花的落英缤纷和玉山的倾倒不能扶来比喻尤三姐之死,极力描写这种惋惜之情。作者全文没有出现一个死字,也没有过多着力于人物死前死后的表情、体态的描绘,转而用桃花和玉山这两个意向描写其清者自清的节烈,读者可以极易地感受到尤三姐之死的刚烈美,产生惋惜之感,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空间,象征的深远性大大增强。   三、象征寓意的隐晦艰涩和畅晓明达
  18、19世纪的交替之际,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滥觞,文人们开始情调一种“想象的创作”,也即是依靠直觉的、超验的形式来创作,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神秘的有机统一体。象征主义则成为一切情形下的应对灵药,之前难以解决的主体与客体、感觉和观念以及命令和自发等矛盾的所有概念,都可以在象征主义中轻松解决,在这种背景下,霍桑在创作作品时也难免会受到影响。
  《红字》中,作者有时仅仅将象征看出是单纯个体思想体验,从而打破了象征所必须遵守的也即是和客观事物之间必须存在的固有联系或象似性,将其完全看做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从而加大了象征手法的表现自由空间,凭借个体的内心体验自由运用。例如海斯特所佩戴的红A,从客观上来说和天上的流星缺乏必要的联系,不具备象似性,但是作者为了表现出海斯特的心境,而写道乌云密布的夜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流星。而牧师抬起头时,竟看到暗红色的光线组成了一个A字。流星本身是不可能组成红色字母A的,这种无论是形态还是内涵上都缺乏必要联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隐晦艰涩韵味,读者理解时也有捉摸不透之感。同时,小说开头中,监狱附近出现了牛蒡、毒莠等杂草,读者可以将其看做是对监狱这个“文明社会黑花”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在监狱另一边,却真正的出现了野玫瑰,那么在对于野玫瑰的解读上,就容易出现分歧,也不易理解。
  《红楼梦》中的象征则对形似性和主客观统一的规则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遵守。比如潇湘馆中的潇湘竹,代表了主人林黛玉。该竹又被称作是斑竹,上面的竹斑传说是娥皇和女瑛的泪珠所形成,和黛玉的爱哭和借泪还情具有类似性。加上竹子本身纤细袅娜,有瘦弱哀伤,完全和林黛玉的形象融为一体。在黛玉初入大观园,和宝玉共同成长,两小无猜的时候,竹子个个青翠欲滴,而当黛玉死后,这里的竹子顿时变成了“一派肃杀之象”,也表明了竹子和黛玉本是一体。竹子历来是文人们热情歌颂的对象,具有清高、淡泊、刚韧等特征,和清高不俗、心高气傲的林黛玉从形式和内涵上都具有类似性,因而读者非常容易接受。《红楼梦》中,具有类似性象征的地方还有很多,再比如探春的“刺玫瑰”称号,这个庶出的女孩聪慧过人、相貌出众,在黛玉初次和大观园三姐妹见面时,曹雪芹对探春的美丽就进行了极力的描绘,但由于母亲和弟弟恶毒,她自己在众姐妹中也多觉得自卑,但是一方面她又心高气傲,因而这种自卑就行成了一种表明上的自傲和不可侵犯性,任何人只要伤到她的尊严,她都会据理力争。这一点在凤姐带人搜查大家的东西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其他人全都不敢反抗,唯有探春据理力争,在下人无礼摸了她衣服时,她竟伸手打了下人一个耳光,这显然有违温婉的大家闺秀形象,因而即使泼辣如凤姐者也不敢招惹她。“刺玫瑰”,玫瑰美丽动人,但是任何人只要想要折或者接近,就立刻被刺痛,这和探春的形象十分吻合。
  四、结语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表达,在东西方文学上固然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象征主义的两部典范著作《红楼梦》和《红字》的比较,不难发现在象征意义和象征寓意等方面,中西方作品中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和探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象征手法的种种妙用,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区分中西方作品中蕴含的主旨意图。
  参考文献
  [1] 王艳.浅析小说《红字》中场景的象征意义[J].时代教育, 2010(4).
  [2] 殷亚敏,吴文忠.《红楼梦》与《红字》中的“红色意象”比较[J].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王海萍.《紅楼梦》中的花意象与众女儿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 張凌然.模仿,转化,颠覆:《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 苏州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旅游英语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践过程,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思维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翻译错误。本篇文章以实地调研西安著名旅游景区为基础,总结西安旅游景区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和成立相应翻译监管部门两方面提出翻译规范化策略,旨在净化景区英语环境。  关键词:西安 旅游景区 英语翻译 翻译问题 规范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陕西
期刊
摘 要:贾平凹的《极花》出版后引起众多争论,然而褒贬双方都忽略了小说流露出的无力感。本论文旨在分析造成小说文本无力感的原因。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对于女性叙事的单一片面,对女性隐秘生命体验的隔膜;二是对启蒙立场的放弃,对“城毁乡”主题的预设,对乡村伦理道德缺乏反思向度;三是匆忙叙事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刻画硬伤。《极花》的确表现出贾平凹对于中国最后的农村的忧思,但是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也降低了小说本
期刊
摘 要:价值观教育是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长期以来,美国大学积累了许多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为了帮助“低头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应该借鉴该国的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提高“低头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美国 大学价值观教育 “低头族”大学生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历史悠久。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各大高校把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品格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多,大学生的相关法律服务需求也明显增长。但是,目前的法律服务提供形式和体系构建相对滞后,存在高成本、选择范围较窄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如何协调好两者矛盾,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法律服务体系意义深远。本文以对全国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服务需求社会调查为中心,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各类法律纠纷并存,其中劳动合同纠纷占比达到61.39%,并通过对其
期刊
摘 要:高考制度作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升学平台,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依然被某些利欲熏心的人钻了制度漏洞。由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所引发的整个网络舆论的监督推进了该事件的解决进度,虽时隔14年,王娜娜又重新考上了大学,但这一事件也足以引起人们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视和对教育监督机制的反思。  关键词:网络 舆论监督 教育机制 王娜娜  一、事
期刊
摘 要:与其说古镇商业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更不如说它是旅游业发展的表现,资本的强势参与使得古镇从古朴宁静的黑瓦白墙到商铺林立的时尚景点,但逐渐加快的商业化给古镇所带来的弊端却愈加明显,使得古镇开始丢了它的本身特色被淹没在众多景点中。本文主要以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并就古镇商业化发展的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 商业化 可持续发展 平衡
期刊
摘 要: 德裔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始终处于无根的漂泊中。何处是故乡,是米勒作品中一直思索的问题。依托母题研究这一理论基础,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析出《呼吸秋千》中书写的双层故乡内涵。第一层为主人公出生成长的故乡。第二层为主人公所渴望追寻的心灵故乡。作家通过《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书写在控诉独裁统治的毁灭性与荒诞性以及极权的暴虐带来的人性扭曲的同时,从另一角度对出生地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冫”部收字的整理与考辨,发现如今的很多“冫”部字是由非“冫”部字演变而成,并且这些经过演变的汉字的字义并不都与“冫”义有关。将此与汉字教学相联系,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突破汉字部首演变对汉字教学法造成的局限性,避免教学失误。  关键词:部首 演变 汉字教学 冫  一、引言  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字
期刊
摘 要:《水浒传》自问世以来,不同的学者针对其宗教、侠义、历史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本文将以《水浒传》中的两个典型人物——李逵和武松为例,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去探讨《水浒传》中所掩藏的“英雄无罪”以及“屠杀快感”的观念,进而去揭示“英雄无罪”之后掩藏的“情欲有罪”的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英雄无罪” “屠杀快感” “情欲有罪”  《水浒传》里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塑造笔墨
期刊
摘 要:《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反映穆斯林文化的非传统著作,其新颖的叙述视角、独创的写作手法和全文中浸染的穆斯林风情都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时,它也以玉和月为主线,逐步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如古典诗词一般残缺破碎的悲剧美,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与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玉 月 穆斯林文化 悲剧美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曲波澜壮阔的玉之颂歌,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之诗篇。阅读这部作品,你会为梁亦清、韩子奇等人对玉的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