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价上涨助长英国通货膨胀等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价上涨助长英国通货膨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06年2月由于计算机游戏和图书的价格增长,引起通货膨胀超过英格兰银行的2%的目标。
  稳定的通货膨胀使得分析人士继续期望,英格兰银行在今年晚些时候降低其中远期银行利率,虽然在房产市场出现人气回聚的趋势,但能源成本的增长仍让人担忧。 (尤)
  
  贝塔斯曼总裁表示不会出售其图书出版部门
  
  英国《卫报》报道,拥有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贝塔斯曼集团,排除了出售其图书和期刊的可能性。
  贝塔斯曼集团现为世界第四大媒体集团,在英国的产业包括英国第五频道、兰登书屋。先前集团委托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进行業务战略性评估,但总裁根特表示,他无法想像没有兰登书屋和古纳亚尔期刊公司后,集团会是什么状况。
  不过,贝塔斯曼集团的这一股份变动消息,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贝塔斯曼集团公布其年度业绩时,13%的增长并没有吸引在场记者,相反是股份变动一事引起了150位记者的询问。总裁没有对此事多作评论。看来,事情要等股东大会才能明了。 (建)
  
  英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滞后时代
  
  据英国布莱顿大学副校长说,自2001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36%,而中小学增长了98%。
  2006年3月,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下拨给英国各大学2006~2007年度共计67亿英镑的经费。这比2005~2006年度的经费增长了5.9%。
  不过,较20世纪80年代,现在每位学生获得的公共基金是急剧下降。
  就比例来说,现在国家给的大学研究经费要比教学经费多,但很多大学这几年科研经费拿得少。而大学是完全依靠科研经费过日子的。
  大学仍然还在为经费不足而到处努力,但他们通过变动学生收费将有额外的增加。因为,从2006年9月起,提供高等教育课程的英国各大学都允许新生收费自行决定。 (忠)
  
  英国学术书店专题讨论:没有教材的图书销售
  
  在英国第35届科技和学术图书销售商协会年会上,书商关心的不是他们如何在较长的时期适应学术环境,而是问他们有多少年才能离开本能养活他们的校园书店模式。
  瓦特四通书店关闭其六家校园书店,将其剩余财产划归商业街书店,无疑是业内广大学术书店的代表。
  约翰·史密斯书店的经理在年会上表示,学术书店的前景在于作为大学生的零售商,而不是教材供应商。大学校园书店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因为现在的网络学习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出版公司尚未找到一个通用的网络学习模式,也没有简单的版权和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会议议程反映了出版公司和书商如何应付终端用户的强烈愿望,特别是一些大学学习材料的使用。从专题研讨会结果来看,现在研究生还是在购买图书的。
  英国斯塔福德大学的马克·斯蒂勒斯教授在年会上发言,认为内容提供商将面临大学生热切期望直面集成内容阅读的挑战。学术出版公司和教员不要再停留在网络学习的定义上,而是要转到如何将网络内容转化为学习经历。网络学习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学习体验。那种由大学给定教学计划,并配以阅读书单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代替的是以行为为主导、物理和电子的讲课作为资源,基于外部内容的学习活动。
  斯塔福德大学使用“电子图书馆”(Ebrary)一词,向大学图书馆和大学本身提供电子图书服务, 按关键词、主题词和出版公司向学生提供15000种电子图书的搜索。大学关心的是如何将网络内容与教学活动连接起来。这将挑战传统的学者性质,甚至教学结构和大学文化。
  就书商而言,这种平台不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出版商需要做的是如何鼓励教员使用更多的平台链接。
  就斯蒂勒斯所作的政策方针演说来看,至少在大学里,网络学习时代已经到来,这无疑对出版商和书商是一提醒。
  一些出版公司坚持,如果大学不使用图书,而是改用网络电子文本,那么学生使用网络内容就该按人头支付阅读费。但是,目前大学都是按一次性支付方式使用这些网络电子文本的。
  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现实,认为随着学费不断高涨,学生不再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结果是,大学间出于竞争目的,争相提供附加便利。 (尤)
  
  美国文学小说销售艰难
  
  《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出版公司认为现在书业再也没有什么书比硬皮版文学小说难卖了,所以许多出版公司改
  出纸皮版原创小说。即使是连评论界都赞扬的小说,只要是硬皮书,书架生命就很短,而且有1/2~3/4到书店的图书,未售出就会退回给出版公司。
  现在有许多出版公司,从格罗夫/大西洋,到出版巨头兰登书屋,都在使用不同的业务模式。比如将未出名的作家所写的书作为纸皮版原创小说,而放弃硬皮版小说给出版公司带来的巨额利润,理由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购书者,延长小说的书架生命。 (建忠)
其他文献
十一部委联合发出“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    为营造浓浓的“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氛围,4月6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作协等十一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阅读活动倡议书”:  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团体,要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期刊
《从成功到卓越》  [加]理查德·阿兰·卡斯威尔著张野等译 东方出版社 2006年1月    本书把创造你命运的28个全人类通用的秘密作为阐述的核心内容,这28个获取成功的秘密便是人生的方略,是自人类文明之初便一直引导着人类获取成功的公式。这些秘密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成功之路出差错的关建环节。    选题点评:书中作者收集了一些故事使这些秘密更加生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关于知名人士和体育明星的,
期刊
东亚出版让人焦虑    由日本丰田基金会赞助的第二届东亚出版人会议日前召开,会议以“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为主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等五地10多位出版人共述了他们的焦虑。  焦虑何在?退书率不断增加,日本2005年的退书率是38.8%,台湾是40%左右,大陆、韩国也逐年攀升。与此相关的是,图书库存量急遽扩大。2000年大陆图书库存为272.68亿元,为当年图书销售金额
期刊
美国的“奥拉夫效应”还能否继续    美国奥拉夫图书俱乐部最近推荐书——诺贝尔文学将得主、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维厄塞尔写的《夜》(Night),从公布为推荐书上图书标准排行榜第1位的一周后,就下跌至第2位。难道“奥拉夫效应”失灵了?回答是两个字:未必。  在此书之前,推荐书《百万碎片》共上排行榜首位8周,然后才下跌到第2位。而且,到2005年11月20日,该书还位于第3位。这一出色的表现,是有些反常的
期刊
2003年初春,“中国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在北京全国政协举办,曾引起不小轰动。这个展览,荟萃了天津老一代耆宿和实力派画家的精品,令人印象深刻。李瑞环看后兴奋地说,天津有两个宝贝,一个是京剧,一个是国画,这是天津真正的两个全国第一。在李瑞环来津会见画家代表的座谈会上,有人提出用绘画表现天津600年历史,立即得到广泛赞同。  最近,读到天津政协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说天津600年》大型画集
期刊
本刊讯 (记者林晓芳)在我国行业协会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之时,中国版协迎来了五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大会。  4月25日至26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龙新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于永湛、柳斌杰、石峰、邬书林,总署党组成员、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总署
期刊
展会新址引发不满    刚刚闭幕的2006年伦敦图书博览会没有在严格意义上的伦敦举行,而改在离开市中心的地区,出版界的参展商事先的许多担心也都变成了事实,因而招来许多抱怨和批评。  首先是到展会的路程,一位住在伦敦市区的美国编辑,要坐火车、巴士、出租车三种交通工具,花费超过50美元。再就是会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通道拥挤,洗手间保洁很差,购买食品的队伍很长等等。最令人不满的是会场室温的控制,英国早春
期刊
2005年美国图书销售达251亿美元    在经历了2004年4.1%的图书销售额的下降后,美国书业终于迎来了一个温和的春天。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图书销售额增长9.9%,达251亿美元。而2004年美国图书总销售额为228亿美元。  2005年一般图书的销售额为78.3亿美元,较2004年的62.6亿美元增长了24.9%。一般图书中增长最大的,当属儿童硬皮图书。据美国出版商
期刊
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上学就看”     本刊讯(记者韩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于5月份推出了针对学龄儿童编辑制作的彩图版百科全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  为了做一套中国孩子能够快乐阅读的书,出版社的编辑反复揣摩研究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建议,还到北京小学与孩子们面对面征求意见。据责编介绍,在设计这套书总的内容框架时,受到总编辑徐惟诚
期刊
出版业应用两条腿走路    年初,诚品信义店开张,带动了民众逛书、买书的热潮,诚品信义店顿时成了台北市的新地标。紧接着,台北书展开幕,爱书人又开心地逛书展,一时之间信义区内来来往往的行人仿佛都带着几分书卷味。但对出版业者来说,比逛书店、书展人潮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生活形态转变背后所代表的意涵,以及对台湾出版业生态可能带来的刺激。   巨型书店的出现,形同给盘整已久、亟需改革的出版业投下一颗隐形的定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