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毛,本土喜剧不老的生命线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27028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滩,说起“王小毛”,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可谓是上海滩上真正的大明星了。自从1987年5月他出道、一炮走红以来,他在人们的耳际旁已经整整相伴了18个风雨春秋。在这18年里,每当傍晚时分,他那熟悉的声音总是能给期待他的人们带来笑声和温暖的余味。许多人就是在他的陪伴下,走过冲动的青春、相爱的甜蜜、失恋的痛苦、工作的辛苦、感悟到家庭的温馨与责任的重要,走到今天的而立与不惑。虽然今天的掌声已不如从前那么炙热和疯狂,今天的新兴fans们迷的大多是周杰伦、F4,但他那纯正一如往昔的为人风格和精神气息仍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使他们感觉到岁月不曾改变什么、仍稳步向上的力量。
  
  王小毛之父,本土喜剧之父
  
  说“王小毛”,实际是在说一段上海滩上的流金岁月,说“王小毛”,实际是在说和他一样平常的我们,说“王小毛”,实际是在说一种艺术表现生活的方式。而说起“王小毛”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父亲”——葛明铭,他是“滑稽王小毛”的创始人,正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而从他身上也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王小毛”的影子,那种乐观、那种幽默、那种朴实、那种真诚、那种坚持。正所谓有其子必有其父,创作者的为人和状态往往决定了其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
  记者:当初怎么想到要创办这样一个节目的呢?
  葛明铭:在18年以前广播里的曲艺类节目大多就是说唱、滑稽和相声,在做了2年的广播编辑后,发现有许多问题产生。广播电台需要有一定量的新节目储备以提供每天的播出,但说唱、相声、滑稽都是用别人的录音,人家新创作跟不上,我们就很被动,成了无米之炊。为了能摆脱这种等米下锅的状态,我们决定自己来创作一个喜剧类的节目,我就想到了要创作这样一个喜剧人物来展现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的生活。
  记者::“滑稽王小毛”名气太大了,那他最红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盛况呢?
  葛明铭:“滑稽王小毛”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鲜的节目形式,一开播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收听率很高,总是第一名。知名度很高,广告就开始源源不断,1年100万,这在18年前可是一笔很大的广告收入,相当于可以养活整个文艺部上上下下50多人一年了。现在虽然是不能和以前比了,媒体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时效新闻的冲击。但现在的收听率在文艺节目中仍常是第一,在所有广播节目中仍常是前10名。
  记者:是新东西肯定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的,“滑稽王小毛”遇到过这样的境况吗?
  葛明铭:当然有了,在大部分人的赞扬信中就时不时会夹着几封反对的,话也说得比较难听,说那是在丑化劳动人民、丑化苏北人、是大毒潮,甚至扬言要给我点颜色看看。但那是种误解,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提炼和归纳了在上海的苏北人,让他们达到一种喜剧的效果,让作品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轻松活泼。但这样的创作在那个年代是和正统严肃的文艺背景相冲突的。但1年之后反对的声音就没有了,时代发展了,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观念也开始走上轨道。毕竟“滑稽王小毛”是一个非常善良正面的劳动人民形象。
  记者:怎么会由您亲自去主持“滑稽王小毛”的节目的呢?
  葛明铭:“滑稽王小毛”是两天播一期,那一个礼拜就多出来一天,这一天播什么呢?我们就空出来播和观众的交流节目。我是王小毛的创始人,又是编导编辑,参与从无到有的全部创作过程,让别人说还要我再去灌输一遍而且体会也不会比我深,所以还不如我自己来说。我用上海话来说是因为觉得只有用上海话来讲才能更贴切这个节目,本来我们的节目就是用方言来播的,反映的是上海人的百姓生活,所以是很贴肉的、不隔生。并且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
  
  记者:有没有想过让“王小毛”到电视上去抛头露面,来个电视版和广播版呢?
  葛明铭:以前是有过一个尝试的,制作了七八集的电视小品,但效果却没有广播来得好。广播节目靠的是语言的巨大魅力,无论是说唱、滑稽、还是相声,都是在语言上的搞笑成分最大。但电视更讲究的是画面,一切以画面为主,所以在转化的时候难免会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表现方式。而且电视有一个很大的场景限制,但广播没有,它可以海阔天空不受束缚。所以,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有一万个听众就有一万个“王小毛”,它更能激发听众丰富的想像力。从制作成本来说广播的制作成本是远远低于电视的。所以,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是广播业比电视业发达,因为它的成本低,而且流动人群在加大。所以广播的市场和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王小毛”依然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
  
  采访手记
  作为“滑稽王小毛”的创始人,葛明铭同时也创立了上海本土喜剧的一种样式,现在的“老娘舅”可以说是老年版的王小毛,“红茶坊”是老板版的王小毛,而“开心公寓”则是白领版的王小毛。虽然样子不同,但根基却是一样的,形式也大同小异。可以这样说,葛明铭不仅是“王小毛”之父,也是上海本土喜剧之父。今天在上海上演的一出出滑稽轻喜剧大多在沿用着“王小毛”18年来的模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王小毛”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上海本土文化下培育的艺术样式的生命力。
  
  民俗文化的清明上河图
  
  在“滑稽王小毛”播出的这18年里,正是中国、上海发生着巨大变化的18年。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在强烈的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下感受着时代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18年里的最时髦的话题、最富戏剧和喜剧的人们心理和表面所发生的变化都被一一收录在了“滑稽王小毛”里。难怪创始人葛明铭会很自豪地说:从“滑稽王小毛”里,你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一个城市的成长,它是一幅活的现代式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从“王小毛”的身上清晰地看到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在思想、生活、情感、生活习惯、语言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刻在“滑稽王小毛”身上的,从一部喜剧里我们可以看见这段人文历史的整个演变过程,当然也能看见我们自己。
  画卷的始端是“王小毛”初到上海来顶替母亲的工作,他长自苏北,来上海便将养在苏北家中的鸡全部都带了出来,还带了许多苏北的特产。结果所有的鸡都跑了,王小毛很沮丧,但是当他从邻居手里接过他们帮忙找回来的鸡时,他满腹感慨:上海还是好人多。
  后来的“王小毛”当过小工、做过老板,他在尝试着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各种普通而平凡的职业,他在他的小市民生活里演绎着一天天的多彩生活,很戏剧又很喜剧。
  铺开“滑稽王小毛”的这张画卷,我们看到了我们上海18年的社会历史风貌,我们看到了上海18年的民众的心路旅程。
  
  贫民英雄:城市精神的代言人
  
  一直以来,“王小毛”都只是草根阶级的典型形象,他出身于劳苦大众,他没什么钱,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肯努力的心和塌实的本分。同时他也有着草根阶级的梦想和希望,善良和真实,他一次次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一次次地向我们传递着他的孝心、热心和爱心。所以,“王小毛”是一个典型的贫民英雄,是我们大众身边的英雄。而每一集的“滑稽王小毛”都会向人们灌输些做人必须坚持的正统和严肃的观念,虽然都是以极其幽默、滑稽、市井的语言来表现。但就是这些才使得他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一个有时有些傻呼呼的英雄。正像年轻人所熟悉的美国英雄阿甘那样。
  
  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性化的艺术形象去丰富这座都市的人文内涵。在今天看来,“王小毛”和我们今天都市倡导的文明人、所弘扬的城市精神竟然如此贴切。并且在“王小毛”身上凝结了上海这座城市人文风貌的历史厚度。如果上海要竞选城市形象的代言人,那“王小毛”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他以一个亲和的平民形象,象征着上海的真实;他以一个善良、勇敢、勤劳的劳动者形象,象征着上海平等、秩序、有效的城市气氛。
  
  他们都老了
  
  18年了,扮演“王小毛”的演员都一个个先后过了而立之年、有的已经不惑有余,有的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相对于艺术世界里的“王小毛”来说,他们都老了。而扮演“王小毛”的他们,如今的名气也是如日中天,王汝刚如今已是上海滩顶顶有名的滑稽笑星。钱程、林锡彪、沈荣海也是观众喜爱的知名笑星,他们曾用他们的声音成为“王小毛”的具体代言人。虽然容颜易改,但声音依旧,“王小毛”依旧。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小毛”一直如此,不曾改变。
  
  不老的生命线
  
  18年了,“王小毛”依然是那个年轻的小伙子;18年了,“王小毛”依然是闯劲十足;18年了,“王小毛”依然在用他独特的方式给我们寓教于乐的启迪。“王小毛”不老,而在他不老的背后是一个创始人不变的信念的坚持。
  许多年以前就不断地有人向“王小毛”的创始人葛明铭提建议,说“王小毛”应该好好地改改了,总是老调重弹、总是这样子去教育人家,烦不烦?“王小毛”要加入些新花样了。可是葛明铭不这么看,他认为一直以来“王小毛”都是与时俱进的。上千集的“王小毛”里,主角一直在变化,职业、工作、遇到的人和事、周围的环境自由地随时变化,同时主角却一直都没有变,一如既往的善良与真诚。正是这没有变的部分成就了“王小毛”,“王小毛”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思想性、有较为正统向上的审美标准、有教育意义。
  所以,到今天,葛明铭保留了他18年来的3条最基本的底线:
  (1)“王小毛”不结婚。不结婚就不会有孩子、孙子,就永远不会老。而艺术形象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永远不会老,当然只要创作者愿意。
  (2)“王小毛”不离婚。虽然在今天看来,离婚是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我们对于永恒情感的愿望和期盼却可以在艺术领域里找到。“王小毛”就是要倡导一种理想的情感模式。
  (3)“王小毛”永远不可以做太坏的事情,比如吸毒贩毒之类的事情。因为这个纯正的艺术形象根本就不容这种污点去破坏他。
  正因为有了这最基本的三点坚持,才让“王小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他可以不那么高雅但绝非庸俗,他可以干净一点,他可以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容,他可以18年仍青春活力。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艺术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而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真实的思想情感亦是“王小毛”18年新鲜的秘密。
其他文献
男人是女人的好学校?  文/刘利    “亮晶晶”变成“霍晶晶”,田亮是不是很不乐意我们无从知晓,倒是“亮晶晶”的忠实FANS比如我的一个周姓朋友就很不乐意了。她恨不得代表晶晶她妈去教导晶晶:富家公子有什么好,男人有钱就变坏,他今天是甩了旧爱来追你,明天不保他又甩了你再去追新欢……田亮多好呀,跟你是青梅竹马,将来你们结了婚,你挑水来他浇园,你看这日子过的……  我觉得一个人向往牛郎织女挑水浇园的恩
期刊
期刊
怎么恶心怎么弄  文□林德清    陕西姑娘“芙蓉姐姐”和河南姑娘“菊花姐姐”一夜间成为网上新宠。起先是芙蓉姐姐独占魁首,不多时后者的“人气”就盖过前者,成为排行榜第一“豪放女”,将“芙蓉姐姐”挤到了第二。看官只需在网络上稍稍搜寻一下,就能看到“芙蓉姐姐”诸多搔首弄姿的相片以及“菊花姐姐”在视频上的洋相。两个姐姐一个比一个长得丑,可是自我感觉一个比一个好。当你走近她们,必定会笑煞人。笑过之后无疑会
期刊
7月1日对加拿大人来说是一年中众多的烧烤、运动、音乐聚会中最大的一个生日派对。1867年7月1日,四个省的居民摆脱了英国的管辖,成立了具有自主权的联邦制政府——加拿大,并将7月1日定为主权日(Dominion Day),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国庆节。1982年国会投票决定将这个节日改名为加拿大日(Canada Day)。加拿大人历来以和平友善著称,同时他们也是把生活和工作严格区分的民族,这与其它国家甚至
期刊
我是个爱幻想的女孩,从小就喜欢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物。总希望有一天像那些大侠们那样能够倚剑走天下,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求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心灵的归宿。虽然我出生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但我总不满意这座城市,即使很多人以它为荣。这座城市的深处隐含着一种外来的文化很难打破的秩序感,所以外来文化的最终命运总是被其秩序化。因此我总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渴望上海天空以外的世界。而高考成为我实现愿望的锲点,最终上苍让我
期刊
忆二十年前的舞会  文□胡鹏南    现在舞厅到处可见,要跳舞随时可去舞厅,只要买张舞票就行,但是1986年前非但没有舞厅,而且“舞会”也只能悄悄试行。那时人们认为跳舞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系非法行为,为人们所不齿。1986年冬我们县文化馆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为了加速改革开放,丰富人们业余生活,要求我们开办“交谊舞学习班”,试办舞会,逐步推广交谊舞活动。  根据这一指示,县文化馆马上贴出广告,举办交谊
期刊
FANS,粉丝,追星族。三者互为解释。  从死守机场到围攻见面会现场,再到宾馆门前的围追堵截,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与心血,只求与偶像一见;  从大肆搜罗海报到跟踪紧逼,再到赶赴现场探班耗尽钱财,甚至险遭不测,他们依然无怨无悔。  如果你不是超级追星族,你根本无法体会追星的乐趣乃至艰辛。属于这些超级粉丝的故事,也像荧屏上“纯属虚构”的影视剧里展现的那样,有感动、有伤心……反正,千奇百怪。    迷
期刊
无厘头  文□丁小喵    仔细想想,其实很多人的生活也是这么“无厘头”的。他们看得比你透,但他不说。他们表面上不思进取,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  记得有一次,几十家晚报联合评选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十大什么家,除了鲁迅等公认的巨匠外,周星驰也跻身其中。一时引起喧然大波,说,周星驰算什么东西,那么没文化的无厘头,也配和鲁迅他老人家齐名吗?  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我不喜欢周星驰,但并不认为他就不能和鲁迅齐
期刊
两年时间,有着太多改变。  2003年夏季,在巴黎圣丹尼斯体育场,世界田径锦标赛。刚拿下110米栏世锦赛铜牌的刘翔,满脸兴奋,蹲在角落里,用我的手机,向家中的父母报喜。一旁,几位法国田径迷,指指点点:“他就是那个拿了奖牌的中国人。”于是,三三两两,有人上前索要刘翔的签名。  两年过后,2005年6月,刘翔重返巴黎,参加国际田联的黄金联赛。此时,一枚金灿灿的奥运金牌,一个平世界纪录12秒91的成绩,
期刊
六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京朝阳区钱柜KTV大厅,离开众人的演员张恒和国脚郝海东在一起悄悄地呆了一会。那天张恒因为心情不好,有点郁闷,再加上多喝了酒,有点头晕,于是就将头轻轻地靠在了郝海东的肩头。  感谢那位好事者,将这一场面偷偷地拍了下来,并且寄到报社发表,让我们都有幸看到了这经典一靠。  之所以说“经典”,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柔弱女子在无助时寻找到的一点依傍,在彷徨时得到了一点支撑,在困惑中获得的一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