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主”高效课堂理论和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让他们坚守着心中的自信走过成长的历程——这就是“三为主”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三”为主高效课堂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教师不在是仅仅的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学生还超越原有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教师与学生间还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的界限,填平“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鸿沟,例如历史学科,尽管学科体系非常专业和固定,在教学中也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我们的教育在生产“标准件”,培养出的学生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高不成,底不就”。用杨振宁博士的话说,只能是考76~90分的人。三为主高效课堂能否在个别学科上允许更大的差异?对这些学科来讲不需要强迫根本没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另外我们重视基础的教育传统应该坚持,关键是对基础的理解与定位要与时俱进。课程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课程改革是一种持续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家富兰所说的“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事情”。
  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这对学生的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面对问题的困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结果有可能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只有在过程中知识才能进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同时,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重要的是遵循课程,唯书、唯教师、唯标准答案,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自己预设的生活。“雪化了变成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
  2010年的9月,我恰好带高一,那一年我校开始实施三为主高校课堂,我们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改变很大,对于我而言感到学生的学习激情很高,他们很喜欢新鲜的事物,但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胡莉娟的女孩子。她的学习成绩中等,但不爱言谈,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让人觉得她似乎对什么都不关心。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乖巧的好学生,但自从实施了高校课堂后她从未发言过,还表现的很不适应,好象有点自卑感,我在教学中一直寻找解开她心结的钥匙,有意识地让她当她们组的化学组长,整个课堂的点评人,当我第一次鼓励和动员她发言时她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我感到教育的契机来了,她第一次回答问题声音轻极了,回答完毕后在我的带动下全班鼓掌表示祝贺,第二次我鼓励她到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她先是一怔,满脸疑惑的望着我,随后一边摆手一边摇头连声说:“我不行,我真的不行,”在我再三鼓励下她也没有鼓起勇气。下半学期她像变了一个人,会主动和其他同学合作,性格也越来越开朗,经常和其他同学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会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十分流畅地给全班同学和老师讲解课程内容,她自信、开朗、幽默,与半年前简直判若两人。由于自信心的建立,她的成绩也不断提高。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兴趣是生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应该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让学生无从“下口”,要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要学生参与程度最大化。围绕教学目标,问题逐渐纵深下去,体现出层次性。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为主”高效课堂能否真正让学生生活得更好一点,使老师生活得更好一点。教育的问题非常复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指望一次革命,应抱持续革命的态度。因此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应抱着平常心,从我做起,改变自己的心智方式,重建自己的教育理性。
其他文献
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学生易产生怠惰、厌烦的心理,这与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背道而驰。而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利于营造轻松、自由、有趣的教学环境,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体育游戏,主要是指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培养体育技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启发智力为目的,按照
期刊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的任务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了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时期更应该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形式表达,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从而发展各种潜能,获得丰富
期刊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
期刊
什么是学困生?“学习困难”,也称为“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最早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1963年提出的。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无明显缺陷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使学习能力的获得或发展产生障碍,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层面研究,学困生内在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学困生的心理现状比我上述的要错综复杂,“执拗任性”“妄
期刊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协调发展。然而,要做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美育功能,在条件较差的乡村中小学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学思想观念落后,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他们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爱的鼓励和帮助。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3-03  [作者简介
期刊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任务时,只有从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  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地引导运动练习,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优良品质  教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意每个教学细节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身心诸方面都得以锻炼
期刊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人的一生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的一生。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动力之源,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积极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幼儿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而且,能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一、优化户外体
期刊
我园教研工作始终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教研工作主要从每位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形式、渠道、方法,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促幼儿成长”的园本管理理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提升,成为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人。  一、制订新的教研制度,确保“园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  新
期刊
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导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