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站在生命层次的高度,运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是从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双赢教学,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互动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智慧的生成、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寻找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从兴趣的培养中找寻“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兴趣点”,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后。我结合当前现实生活中日本“购岛”侵占中国钓鱼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一个战败国却要霸占一个战胜国的领土,岂有此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不管日方以什么形式‘购岛’,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从1895 年的甲午战争,到二战后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联系当前的现实,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2.从启发性问题中寻找“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导入新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上来就急于传授知识,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活跃课堂,整节课都将陷入沉闷的状态中,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在英国为何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2)这种现象在英国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育家叶圣陶说:“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考之。”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发展因素。1.教师要以生为本,催生过程灵动。实施三个转变,即教师的思维要从教了多少内容转向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从做了几套试卷转向学生做了试题还有哪些疑问,从答题的思路解析转向学生怎样才能想到这样的思路。如在学习第五课:《希腊的民主政治》时,让学生依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通过课堂辩论,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逐渐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教学中,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学科内知识网络的关键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处等选择培养思维能力的切入点,使学生的认知有序地展开,完善知识链条,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这样既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注意,又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脉络,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它对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应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进课堂多维信息的有效交流。
优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围绕学法选择教法。(3)要根据教师特长与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教法。(4)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一般说来,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观点、历史概念),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有教无学”的教学弊端;在思维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面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的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每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辩论法。对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者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海峡两岸最终能走向统一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观念是否深入民心?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恶魔?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等要求学生展开辩论,辩论时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辩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学生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加以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促进学生思想成熟,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赞赏,学会相互接纳,学会分享互助。选用辩论法则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思辩技巧,要求老师能给学生思维的深入以及时而恰当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实效,打造出新型的历史高效课堂。
一、寻找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从兴趣的培养中找寻“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兴趣点”,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后。我结合当前现实生活中日本“购岛”侵占中国钓鱼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一个战败国却要霸占一个战胜国的领土,岂有此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不管日方以什么形式‘购岛’,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从1895 年的甲午战争,到二战后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联系当前的现实,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2.从启发性问题中寻找“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导入新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上来就急于传授知识,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活跃课堂,整节课都将陷入沉闷的状态中,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在英国为何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2)这种现象在英国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育家叶圣陶说:“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考之。”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发展因素。1.教师要以生为本,催生过程灵动。实施三个转变,即教师的思维要从教了多少内容转向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从做了几套试卷转向学生做了试题还有哪些疑问,从答题的思路解析转向学生怎样才能想到这样的思路。如在学习第五课:《希腊的民主政治》时,让学生依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通过课堂辩论,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逐渐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教学中,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学科内知识网络的关键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处等选择培养思维能力的切入点,使学生的认知有序地展开,完善知识链条,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这样既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注意,又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脉络,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它对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应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进课堂多维信息的有效交流。
优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围绕学法选择教法。(3)要根据教师特长与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教法。(4)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一般说来,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观点、历史概念),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有教无学”的教学弊端;在思维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面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的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每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辩论法。对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者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海峡两岸最终能走向统一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观念是否深入民心?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恶魔?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等要求学生展开辩论,辩论时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辩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学生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加以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促进学生思想成熟,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赞赏,学会相互接纳,学会分享互助。选用辩论法则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思辩技巧,要求老师能给学生思维的深入以及时而恰当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实效,打造出新型的历史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