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非暴力不合作”的警民冲突:1922年“松江警捐事件”探析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夏,上海松江县发生一起商民因警所不作为而抗缴警捐事件,商民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持续而坚决地与县署和警所作抗争,终获胜利,取得经济利益的让步和政治权益的扩展,体现出民初商人斗争经验日益丰富、权利意识不断进步的特点。
其他文献
荷裔南非作家库切在其小说创作中描述了由种族隔离制度引发的南非种族矛盾问题,展示了帝国离散者的多重身份和双重视野,构成了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生态。小说通过边缘的知识分子女性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大胆发声、女探险者苏珊·巴顿的经典写作、受凌辱的女学生米兰妮·伊萨卡的舞台表演、大学教授卢里的学术抗争与田园探险,多层次、多方面地探究“他者”如何被历史隔离、疏远、湮灭,又如何通过自我书写和发声获得合法的历史叙述地位这一问题,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群体生态。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主要由三种结构要素来捍卫: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民主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手段;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向度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理念性与践行性的统一、原则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向度的内涵,是捍卫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向度的保障。
用萱草、白车轴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6种地被植物作试材,通过采集、擦洗、称重方法比较不同地被植物的滞尘能力。结果表明:连翘叶表粗糙,叶脉纹路深,且有细小绒毛,滞尘能力最强;大叶黄杨叶表覆蜡质,光滑无毛,滞尘量小,滞尘能力最差;其他地被植物的叶片特性各不相同,滞尘能力中等,且在一定时间后滞尘量会达到饱和状态。不同类型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灌木类大于草本类。6种地被植物中,连翘的滞尘能力最强,可作为改善环境污染的重点栽培植物进行推广。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随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导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网络话语体系以轻松、有趣等特点吸引了无数大学生,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针对性、契合度和导向性。教育者综合素质较低、新媒体环境的冲击、教育话语缺乏活力及缺乏特色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效力式微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共同努力,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引领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消除话语内容差异、激发话语载体活力、构建特色话语体系,全方位入手致力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
选取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持续经营的107009家企业,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对政府补贴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民阻击战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里涌现出不少新奇的双关和隐喻表达,如“战‘疫’”“‘罩’顾好自己”“最美‘逆行者’”“心理防护服”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以认知语境建构为支撑,分别考察与解读这些双关和隐喻,得到或印证以下发现与结论。其一,从认知加工过程看,双关和隐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即各自所涉两个概念域之间均存在着系统投射与相互激活。其二,从本体功能或属性看,双关确实发挥着积极的语用功效,它不仅使语言表达幽默风趣,还能启迪心智,让人印象深刻;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
为了探究初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倦怠二者间的关系以及自尊与焦虑在二者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学习压力量表、自尊量表、状态焦虑问卷以及青少年学业倦怠问卷,在西南片区选取三所中学的379名在校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压力与自尊显著负向相关,与焦虑、学业倦怠均显著正向相关,自尊与焦虑、学业倦怠均显著负向相关,焦虑与学业倦怠显著正向相关;(2)学业压力能有效控制和预测初中生学业倦怠,且其中一部分作用是通过自尊和焦虑的连续中介实现的。学校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在教育实践中适度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能够有效保
政府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实际行动中的难点.欧美国家政府在应用型大学的治理中,普遍采用立法、资助、评估等手段,将应用型高校
数字化技术是协助图书馆开展少儿科普阅读推广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既能丰富少儿科普阅读推广的内容和形式,又能提升科普服务的便捷性。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少儿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偏少,科普推广活动和模式单一,文章就我国少儿科普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了讨论,针对数字化技术介入的科普阅读推广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少儿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策略。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遗愿,在人类史前史有了重大发现、工人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理论支撑,以及资产阶级错误思想急需被清理的背景下写成的。其文本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20世纪初的片段式摘译、在杂志上发行到革命年代的全文翻译、单行本发行,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考证校订和重新出版的过程。学界关于此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背景、两种生产理论、女权思想、家庭思想、国家理论和统一战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