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笔者在最近的一些听课活动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动不动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于是本人做了一份量表统计:
分析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透视出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科特点模糊化
“辅助”一词,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从旁帮助,辅助性的、非主要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越现代越好。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与文本有充分地接触,就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难以寻找到老师深入研究教材,体现语文学科或是不同课型特点的痕迹,难以看到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揣摩、静心品味的过程——朗朗读书声没了,品词析句没了,理解感悟没了,积累欣赏没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了。一句话,语文学科的特点没了。这样舍本逐末、颠倒主次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学生思维简单化
网络系统拥有许多生动、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信息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在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遇到重点或难点,老师立马采用信息技术来突破。在学生还没充分感知课文,与文本还没来得及多接触的情况下,就让媒体提早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不可否认,美轮美奂的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这些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于是学生依赖媒体创设的情境,而让自己的思维、想象处于简单封闭状态。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对语文教学所能起到的辅助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即使需要,如果时机把握不准,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案例描述]
众所周知,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发挥多媒体的最大作用,并让传统语文教学的学习更加高效。因此,如何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本人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是本人在今年听《清澈的湖水》一课中截取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去过的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吗?
“我!”“我!”“我!”“我!”孩子们把手伸得高高的,阶梯教室的台上一阵骚动。
生1:我看到了凶猛的老虎。
生2:我看到了长颈鹿。
生3:我看到了背上驮着两座山的骆驼。
生4:我看到了屁股红红的猴子……
师:有个小朋友也去秋游,她拍下了一些照片(多媒体出示),谁来说说这里的美丽风景?
生1:这里的海水蓝油油的。
生2:这里的云雪白雪白的。
生3:这里有绿油油的树。
生4:这里的湖水清清的。
生5:这里的湖水湛蓝湛蓝的。
生6:这里有清澈的湖水。
片段二:
师:咱们先跟着小洁来欣赏美丽的山石吧。(多媒体出示带有背景山石图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读完了同桌一起在图上找找这几块山石。
学生自由读书,教室里顷刻间满是朗朗书声。片刻间,书声渐渐轻下了,孩子们凑着脑袋一起,兴奋地指着书上的插图:“那块是正要跳起的青蛙!”“我找到雄鹰了,就是这一块。”“石兔,石龟在这里。”
教师先请两位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请孩子们说说发现这个句子的什么秘密。
生1:这个句子里把山石都想成了小动物。
生2:作者把小动物怎么动也写出来了。
师:是啊(指着多媒体画面),这块像——(生:正要跳起的青蛙),这两块——(生:像正在赛跑的石兔,石龟),这一块——(好像展翅要飞的雄鹰)。山石一块接一块,点击屏幕,在句子后出现“高处的山石像(),远处的山石像()。”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发言。有的说,像一只正在火山旁睡大觉的剑龙,有的说像一座五指山,还有的说像一只猫戴着皇冠,像一条正在爬行的蛇,想得最有趣的是其中一位小朋友,当他说出“远处的山石像医院里的心电图”时,把听课的老师都逗笑了。
师小结:山石真是各有各的特色,千姿百态,难怪小洁看得入了神。
[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在搜集和处理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作品、拓展学生视野、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使用的普及,这种作用将日益重要。但是,许多教师不知如何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应该走出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的误区,倡导追求教育教学实效。如何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作用呢?纵观以上几个片段,笔者以为必须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寻求最有效的策略:
1.适度——“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技术。教师设计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学生真实的需要。而预期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有真实的意义——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求,最终使画面有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使学生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师必须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给学生联系实际解读文本的自由。不可否认,美轮美奂的多媒体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多媒体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媒体的出现必须把握好时机。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并且身体力行。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追求实际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会发挥出它最大的功能。
笔者在最近的一些听课活动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动不动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于是本人做了一份量表统计:
分析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透视出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科特点模糊化
“辅助”一词,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从旁帮助,辅助性的、非主要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越现代越好。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与文本有充分地接触,就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难以寻找到老师深入研究教材,体现语文学科或是不同课型特点的痕迹,难以看到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揣摩、静心品味的过程——朗朗读书声没了,品词析句没了,理解感悟没了,积累欣赏没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了。一句话,语文学科的特点没了。这样舍本逐末、颠倒主次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学生思维简单化
网络系统拥有许多生动、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信息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在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遇到重点或难点,老师立马采用信息技术来突破。在学生还没充分感知课文,与文本还没来得及多接触的情况下,就让媒体提早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不可否认,美轮美奂的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这些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于是学生依赖媒体创设的情境,而让自己的思维、想象处于简单封闭状态。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对语文教学所能起到的辅助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即使需要,如果时机把握不准,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案例描述]
众所周知,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发挥多媒体的最大作用,并让传统语文教学的学习更加高效。因此,如何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本人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是本人在今年听《清澈的湖水》一课中截取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去过的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吗?
“我!”“我!”“我!”“我!”孩子们把手伸得高高的,阶梯教室的台上一阵骚动。
生1:我看到了凶猛的老虎。
生2:我看到了长颈鹿。
生3:我看到了背上驮着两座山的骆驼。
生4:我看到了屁股红红的猴子……
师:有个小朋友也去秋游,她拍下了一些照片(多媒体出示),谁来说说这里的美丽风景?
生1:这里的海水蓝油油的。
生2:这里的云雪白雪白的。
生3:这里有绿油油的树。
生4:这里的湖水清清的。
生5:这里的湖水湛蓝湛蓝的。
生6:这里有清澈的湖水。
片段二:
师:咱们先跟着小洁来欣赏美丽的山石吧。(多媒体出示带有背景山石图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读完了同桌一起在图上找找这几块山石。
学生自由读书,教室里顷刻间满是朗朗书声。片刻间,书声渐渐轻下了,孩子们凑着脑袋一起,兴奋地指着书上的插图:“那块是正要跳起的青蛙!”“我找到雄鹰了,就是这一块。”“石兔,石龟在这里。”
教师先请两位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请孩子们说说发现这个句子的什么秘密。
生1:这个句子里把山石都想成了小动物。
生2:作者把小动物怎么动也写出来了。
师:是啊(指着多媒体画面),这块像——(生:正要跳起的青蛙),这两块——(生:像正在赛跑的石兔,石龟),这一块——(好像展翅要飞的雄鹰)。山石一块接一块,点击屏幕,在句子后出现“高处的山石像(),远处的山石像()。”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发言。有的说,像一只正在火山旁睡大觉的剑龙,有的说像一座五指山,还有的说像一只猫戴着皇冠,像一条正在爬行的蛇,想得最有趣的是其中一位小朋友,当他说出“远处的山石像医院里的心电图”时,把听课的老师都逗笑了。
师小结:山石真是各有各的特色,千姿百态,难怪小洁看得入了神。
[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在搜集和处理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作品、拓展学生视野、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使用的普及,这种作用将日益重要。但是,许多教师不知如何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应该走出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的误区,倡导追求教育教学实效。如何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作用呢?纵观以上几个片段,笔者以为必须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寻求最有效的策略:
1.适度——“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技术。教师设计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学生真实的需要。而预期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有真实的意义——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求,最终使画面有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使学生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师必须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给学生联系实际解读文本的自由。不可否认,美轮美奂的多媒体画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多媒体画面过早地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媒体的出现必须把握好时机。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并且身体力行。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追求实际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会发挥出它最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