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群众文化的功能性及有效开展策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可以提高我国群众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交流可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知识和精神需求,贴近群众文化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进经济时代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加强群众的基层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策略
  作者简介:李彦萍,英语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更好地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基层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作用。基层文化建设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广大职工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能够潜移默化地将 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工作信条和行为的准则。个人的价值与机关的愿景就此找到契合点,完好的将个人发展与事业的发展统一,形成前行 的引导力和号召力。
  2.凝聚作用。基层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当一种价值被全员人体后,就会变成全员所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年黏合力会有效地将全部成员聚合起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人都会将单位视为家庭,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潜能,施展才华。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事业共同进步。
  3.激励作用。基层文化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可以催化每个成员内心的高昂情绪和进取精神。每个成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对集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和鼓励可以让个人的内心产生满足感和精神慰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有利于进一步的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集体使命感。这些潜在于集体内部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大家追求卓越、做出一流的工作成绩。
  4.规范作用。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心里和行为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作用和规范作用。这种约束不是强制的约束,而是通过对每个人的精神、理念、习俗和舆论等无形的因素去约束。这种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调控的规范,与在制度上的强行约定形成了完好的互补,每个人都在内心产生了共鸣和约束感,从而达到了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新的发展形势下,开展群众的文化活动、推广文化的发展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从以下角度来加强基层文化群众的发展。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影响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在于社会群众对组织的参与度,群众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目标,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实践群体,是丰满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群众在哪里,文化发展就在哪里,所以基层文化的建设是要在基层的文化站和基层党建课堂中不断健全起来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正能量,传播中国梦,丰富基层文化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创新文化精品,满足群众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总是在满足了基本物质要求要求基础之上,开始展开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目前,我国的精神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样化、层次化、多内涵的特点。主就为基础群众文化的宣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群众多元化的文化要求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众对文化的追求,通过文化精品的宣传和开展,可以有力 地挖掘出当地的优质精神文化,通过对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课堂的开展,将精神文化的建设深入到群众文化的每个环节中去。引导群众在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的基础上,自发的积极的去 开展新的文化活动,比如互赠书刊、开展读书学习讲座等等。精神文化的开展是保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狗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的有力支撑。
  三、组建群众文化宣传团队
  基层群众文化的宣传工作是一份重大且复杂的工程,单独依靠宣传工作组是无法实现所期待的好的工作效果的。这时需要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宣传队,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开展基层文化的建设。群众在开展宣传文化过程中,要求队伍人员做到吃苦耐劳、有亲和力,走进群众的生活中去,还要对宣传队伍中的群众进行培训和指导,让群众工作人员了解到宣传工作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宣传的优良效果。
  四、推进文化基地建设,巩固文化阵地
  基层文化群众的建设主体是群众,应当开展以群众为根本利益的工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的满足和维护群众的文化建设,对于群众提出来的问题和诉求,要给与 回应和解决。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发扬民族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扬时代新风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提高,可以培养优良的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培育群众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做到 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 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水平,促进群众文化的正向发展,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基层群众文化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可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自觉参与度,做出群众满意的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洪华文.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2(18).
  [2]章玲萍.浅谈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J].大众文艺.2015(3).
  [3]陈志文.浅谈新从事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20).
其他文献
摘 要:2018年刘若英指导的《后来的我们》上映第五天,票房已将近10亿。从《前任3》到《后来的我们》青春片已在国产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类青春电影的叙事审美特征也非常值得探究。倒叙,插叙,非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场景对白的散文化表述,平实的长镜头和暖色调的调色都给观众营造了怀旧的氛围。  关键词:青春电影;叙事;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张沁沁(1994.7-),女,汉,江苏连云港人,南京林业大
摘 要:万万的《万箭穿心》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主人公李宝莉自搬家后遭遇到的一连串噩运:丈夫出轨并自杀、儿子与自己反目成仇并赶自己出家门,这不幸的一切似乎都是由于新房子的风水不好,仿佛都是早已注定的。笔者认为李宝莉的悲剧是由自己性格的缺陷,并且缺乏自我审视、反省的意识而造成的。  关键词:《万箭穿心》;错位;缺位;越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表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笔者通过对王维和杜甫两位诗人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构建诗歌意象语言,进而将自己的情感赋予物象,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出來的过程,因此,诗歌意象是诗人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思想及感情而将自己的个人思想及情感的外在符号化表象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摘 要:《特别的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一部非虚构类代表作。莱辛是个爱猫成痴的作家,她在《特别的猫》里一反在其他小说中描写男女关系时那种辛辣犀利的文风,转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在她的笔下,猫的世界跌宕起伏、异彩纷呈,揭示了猫与人和谐相处、相互依靠的关系。全书文笔畅如行云流水,幽默而亲切,见猫性,也见人心。本文旨在从生态女性意识的角度来剖析莱辛笔下的猫,进而审视
摘 要:科幻小说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经过了科技大爆炸的催化,与科学反思的影响。美学自律和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直接反映在科幻小说当中。当科幻小说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审美性的小说类型时,他已经自觉地从科学主义走向了美学的深处。  关键词:科幻小说;科学主义;美学回归;审美现代性  作者简介:葛虹局,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辛亥革命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但社会文化领域并没有完全适应政治上的巨变。市民阶层在动荡里表现出一种生存强权的冷漠,知识分子则苦于政教崩溃找寻不到出路,甚至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鲁迅的白话小说《孔乙己》正为我们揭示出新旧交替里民众生存的痛楚以及清末民初以缺失和彷徨为主调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辛亥革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文化;缺失  作者简介:程程(1993-),
摘 要: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收录了12篇主题涉及婚姻恋爱的作品。它们大多以节制的笔触描写了复杂多变的婚恋状态,为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添上了一抹极淡的玫瑰色。本文试从佛教思想、中国传统礼法影响、许地山个性和五四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四个方面,探寻许地山对于爱情婚恋描写趋向节制的原因。  关键词:许地山;缀网劳蛛;节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列夫·托尔斯泰针对俄罗斯家庭伦理故事探讨了女性世界的秘密,反映了他对女性解放的认知和态度。安娜这个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的鲜活代表,也是托尔斯泰女性意识萌发的标志。本文通过对女性意识觉醒的透析,来总结对现代女性都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萌发  作者简介:孙静,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诗经》是我国先秦时代诗歌总集,记载了先秦时代的文化、情感、宗教、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含有大量的婚恋诗。在婚恋诗中,常常使用植物这一意象,因而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诗经》中的植物与婚恋之间的联系,首先介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进而从内外两个角度对植物意象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述植物缠缚与人类婚恋的关系,以及咒术诗歌及束薪婚俗。  关键词:《诗经》;植物;婚恋;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
摘 要:德语是一门有着明显性别范畴的语言,而德语人称名词的性别又分属于自然性别体系和语法性别体系。本文通过对德语人称名词中性别指称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三种性别指称方式,即语法方式、词汇方式及构词方式,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德语人称名词自然性别与语法性别之间息息相关。  关键词:德语;人称名词;性别指称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