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类比不当”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比,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所谓“类比不当”,就是用两种在本质特征上没有相同之处的事物,勉强地进行类比。
  举一个例子:
  选举班干部有感
  最近我们选举班干部,使我联想到古代的一个有名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代的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听合奏,每次都要三百人组成的乐队为他表演,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于是混在吹竽的人群中凑数,居然也得到了齐宣王给的丰厚薪俸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即位齐泯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要听乐师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便偷偷地逃走了。
  想不到时过二千多年,我们班上又重演了这个“滥竽充数”的故事。在选举班干部时,班主任老师竟然不征求同学的意见,就把听话、唯唯诺诺的人定为候选人,让大家举手表决。同学们怕得罪老师,只好象南郭先生一样举举手,凑凑数。一批不受同学们欢迎的班干部,就这样被“选”出来了,
  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以逃走告终。这说明领导者应当有一点民主作风,不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群众。想想这个南郭先生,我们的敬爱的班主任一定会受到一些颇有教益的启示吧?
  这篇短文用来类比的两种事物,即南郭先生滥竿充数和某班主任让学上选班干部不够民主,在本质特征上没有相同之处。硬把它们拉在一起进行类比,就硅得牵强附会,不伦不类。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以类比说明工作上外行冒充内行或理论上用歪理冒充真理,都是,都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却无法类比“领导者”缺乏“民主作风”,“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群众”就很难做好工作这个道理。因此,尽管“滥竽充数”这个寓言内涵丰富而生动形象,也无法在文章中发挥推理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类比不当的错误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同学不懂得怎样进行类比推理。为了帮助初学写作的同学纠正这方面的错误,下面将类比论证的知识简要介绍一下。
  类比论证,是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想象化的论证方法。
  用来类比的事情,可以是某种事实。如:
  九年前的这个春节,一个夜间,数十万武装到牙齿的俄国佬,采用“闪电式的入侵”越过国境,于一夜之间占领了布拉格。从此,苏联武装统治的漫漫长夜,降临到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中欧小国的土地上。
  捷克斯洛伐克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祖国和民族经历的这种悲惨遭遇,在三十年前也发生过。一九三九年春,二十四个师的希特勒军队,运用“闪电战术”,从四面八方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并于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了军事占领。从此,法西斯铁蹄踏遍了伏尔塔瓦河畔的肥田沃土。
  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六八年,在总共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一瞬间,这个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两次遭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异族武装入侵和军事占领。
  动用的兵力差不多:希特勒是二十四个师,苏联是二十五万人
  选择的入侵时刻差不多:都是从深夜到凌晨这段万籁俱寂的月黑风高夜。
  使用的战术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完成军事占领的时间差不多:不到二十四个小时。
  但是,“惊人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为了完成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和主权“寿终正寝”仪式的最后一幕,希特勒和新沙皇都上演了一出最厚颜无耻的戏:用明晃晃的刺刀逼迫布拉格的两任官方首领在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画押。
  (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段文字就是用事实作例子,进行类比论证。它将前苏联当局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同希特勒的军队突然袭击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经,进行类比,从而证明它们是一丘只貉。
  用来类比的,也可以是典故、成语等。如:
  我并不是反对长文章,要写重大的问题或重大的理论,那是非长不可的。但即使必须写长文章,也要遵守经济的原则,应当长就长,应当短就短《庄子》上有这样几句话:“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同样适用于写文章。可是就今天的文风来说,把“鸭子(凫)的脚”加长的文章太多了,所以,提倡多写短文章,是适时的。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这段话引述《庄子·骈拇》上的成语,用类比说明“写文章”“应当长就长,应当短就短”的道理。用成语来类比说理,也是类比论证中常用的方法。
  用来类比的,还可以是故事、寓言、笑话等。如: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颇为耐人寻味。《乌鸦喝水》这样写道: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口又小,它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很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所以聪明,不是表现在它喝到了水,而在于它“想出办法来了”,填了石子。打一个不大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光是端出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去喝,而是要培养“乌鸦”能够想方设法喝到水,作为一个教师,最可贵的不是他能够给学生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这段文字,作者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来类比,说明教师教学“要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的道理。这是一种人们比较喜欢用的类比说理方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把抽象、枯燥的道理具体化、趣味化,既便于人们接受,又耐人回味。
  类比论证的特点是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巧妙的类比论证。“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我们应当学会使用这种方法。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英语中表示否定的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现作一归纳,以便广大学生有效复习。    一、一般否定句式    使用否定词not来否定中的谓语动词,整个句子就由肯定句变成了否定句。如:  She is not silly. 她并不傻。  Art does not excel nature, but makes nature more beautiful.- Cervantes  艺术并不超越自然,不过使自然更
期刊
读者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高考临近,我在解答很多高考模拟试题时,发现有关must的否定这一考点总是频频出现;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形式让我在做题时感觉无规律可寻。请编辑老师帮忙解答一下有关must否定形式的问题。    编者话语  吴晓萍同学,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十分乐意解答你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所遇到的疑问。为此,我们特邀李涛老师为你系统的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解惑  同学们在复习情态动
期刊
【能力提升站】  在高考论述类文本考查中,命题者常选取一些论文来作为考查文本。这些论文涉及面广,观点新颖,具有启发作用。那么,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如何进行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呢?    1、揣摩具体语境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成段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对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答案一定隐藏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切忌脱离语言环境去“望文生义”。  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同一个词语也会有
期刊
很多同学写文章缺乏逻辑常识,往往经不起推敲,使人感到荒唐可笑。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泪    大多数人以为,人只有在伤心流泪的时候才叫哭。可你是否知道,实际上我们一生中大约要“哭”二亿五千万次?  让我们来看看怎么会哭得这样多。我们的眼睑是皱叠的皮层,依靠肌肉能像舞台的幕一样启落。这个幕起落得很快,所以它并不影响我们的视力。平常你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实际上。眼睑平均每六秒钟就自动开闭一次。 
期刊
【例1】  盼望  从小到大,我一直盼望我们全家人能够在除夕夜和和美美、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团圆饭,可是直到现在,我的愿望还没能够实现。  爸爸妈妈都是医生,妈妈妇产科,爸爸内科,都要上夜班。自我懂事起,我就知道如果爸爸妈妈碰巧一起上夜班的话,我就要早早锁好门,带着妹妹乖乖上床睡觉,让爸爸妈妈放心上班。平常的日子还不怎么的,可一到过年过节,我心里就不舒服,别人家都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吃团圆饭
期刊
我们每位学生经过几年连续不断地积累,都能很熟练地掌握了一部分古典诗文。这些辉煌夺目的文学经典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于世界文学之林。可是,大部分人仅仅是理解、背会这些古典诗文,做做练习题而已,却忽视了它们的写作价值,实为可惜。本文教大家用经典的古典诗文来铸就精品文章,做好了,我们的文章一定会与众不同,眩人眼目。    一、经典成点    古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中凝炼的语句、各具特色
期刊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项脊轩,旧南
期刊
中学生由于生活面的狭窄,考场作文时总是喜欢选择能自由抒发心志的散文类题材来下笔。散文看起来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但还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不过这种规律更为隐藏,更需要细心体察而已。本文把散文写作的过程加以概括提练,变成更易被同学们掌握的方法。    起    “起”是散文的开头,可以是一句话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几段话。起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渐引。即由远及近,逐渐引出写作对
期刊
随着自主命题的省分增多,新题型将会层出不穷地走人我们的视线。那么,新颖题型的走向、新颖题型的设计是怎样的一种形式、一种面貌呢?我根据多年接触高考语文试题,感觉、研究其逐渐变化的方向,更依据中国文化的传承特点,考虑到既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更考察考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新颖的原则,不揣冒昧地设计出以下13道语文创新式样的高考题,并提供详细解答的参考答案,来供广大考生参考,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
期刊
倒装  有一个地主早晨起来散步,撞见一个偷看打鱼的农民。那地主说他是为了早餐而出来开胃的,他质问偷着打鱼的农民出来干什么。那农民极有礼貌地回答:“我是为了开胃而出来找早餐的。”  在这个爱尔兰民间故事中,这个农民的回答下分机智而合度。他的机智表现在十分善于使用倒装的修辞手法,就是把一个句子中两个关键词语的位置来一个颠倒,从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这种手法可以把相反的观点表述得格外鲜明。马克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