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通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未来大学生能力发展,提出依托优势学科开设食品类通识实验课的思路,并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平台创新,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实践,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实验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25-02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未来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终身职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行业变化更多、更快。本科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帮助他们解决未知世界面临的难题。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是,纯粹的以理论课、全景式介绍的通识课程,在互联网、慕课时代,不仅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不仅相关的理工科课程资源匮乏,更由于文科学生多、女生多、沿海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多的特点,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很多学生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感受无法仅靠听课来获得,而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网络化、碎片化的学习,使学生正在丧失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如果学生不能从过程入手去思考、分析、研究问题,而只追求结果的话,一旦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将会手足无措,陷入迷茫和恐惧之中。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实验课,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我校较早就已启动面向文科生的理工类通识实验课计划,并成立了相应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实验课作为整个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我校食品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并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省“重中之重”、“一流学科”建设的雄厚实力,利用省“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及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开设了通识课《味觉改变生活》《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等,并进行了通识实验的探索。一方面,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食品学科又是一个与生物、化学等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从食品科学出发,设立相关通识实验课,内容覆盖生物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体验,让学生不仅关注自身所处的食物环境,注重引导学生去思索这些来自于生活的实验背后所包含的科学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通识实验课的创新与实践
  1.通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1)实验内容设计原则
  通识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实验参与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能力、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工科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造思维,具备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验的内容设计方面紧密结合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并且通过结合高中阶段的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采用不同途径的课程素材(企业案例分析、产品制作体验及自主创新开发)分别设计形成有关生命科学、化学及食品科学等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工艺与制作等模块的内容。
  (2)通识实验课课程设计
  《味觉改变生活》通识实验分别以味觉生理与饮食选择、糖酸比与产品口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品安全性综合评价为线索,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计,让探索食物之谜逐渐展开。
  例如:在“味觉生理与饮食选择”这一个模块中,有3个实验可选,共4课时。实验从最简单的生活情境导入,分别以“感觉灵敏度:菌状乳头密度的定量测定”、“个体状态评价:基本味绝对阈值的定量测定”、“味觉影响:识别阈值的定量评价”来展开。通过自主、互动的通识实验体验,让学生直观了解食品感官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直到了重要作用。
  在“糖酸比与产品口感”这一个模块中,有2个实验可选,共4课时。实验从最简单的生活情境导入,分别以“味物质的喜好行为”、“口感的物理学表征”来展开。通过对生活中的营养与健康相关的话题入手,学生对结合自身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进行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对话,从而将学生兴趣引向专业。
  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这一个模块中,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实验思考等,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文科学生对生命、化学和食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了解和兴趣,促进学科交融。
  2.通识实验课的教学组织
  (1)以微信为手段的全时空开放组织形式
  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于全校各个专业,因此,方便快捷的预约开放方式为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排课采取全时空(周末、中午、晚上)开放模式,考虑不同专业学生选课时间与兴趣,实驗内容以菜单形式并结合移动终端及网上预约系统同步进行,采用2-3人的小组教学,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上手操作机会。
  (2)源于生活、源于产品、源于企业的教学情境设定
  不同情境下的课程主题的导入,“问题、实验、思考”环节的实验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平台。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视频与动画展示、自主实验等手段,使通识实验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完成实验,并有所收获,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3)针对课程的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运用微信平台即时查询、随时预约,运用微博平台富有创意的作品分享、动手实践的成果展示、持续思考的课外探讨等形式,拉近不同专业同学之间交流距离,也为推动了实验室真正意义的开放。
  (4)实施导向式的考核评价
  在通识实验课程中,实验作业以拓展思路导向,事先布置征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实验间隔及等待时间内,进行专题讲座及讨论,以有效控制教学节奏;实验报告以动手实践为导向,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结果展示为评价重点;课程测试以思维创新为导向,通过延伸实验中的思想,考察学生提问、分析、解题的综合能力。   二、通识实验课的成效与发展
  1.通识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实验不仅增加了文科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和探索感,并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感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同时,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思考方向的差异,也促使了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框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了解自然学科中必要的技术、方法。
  2.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激发,作业、作品充满活力
  通过通识实验课的体验,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所展示出的作业、作品都显示出学生通过课程收获到独特的体验。学生作品经常成为学生朋友圈、微博中的话题,内容的转化率越来越高,线上线下交流也成为分享喜悦、答疑解惑的共同平台。
  3.通识实验课程向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通识实验中的部分典型内容也向校外延伸,中小学学生多次参加体验,并与我院共同建设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让通识实验课的成果为更多人的成长服务。
  三、结语
  《味觉改变生活》对学生的非专业、非职业性、非直接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让食品类通识实验课充满人文关怀。在学生组织进行的通识课调查中,该课程先后两次上榜,校级督导听课评价优秀,成功入选校级精品通识课。相关专业教师参与通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实践后,能够自觉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展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协调发展、寬知识面”融会于专业教学计划,“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博学多能、广闻博览”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学习,促进了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志刚. 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1):37-40.
  [2]冯惠敏, 李姗霖, 黄明东. 自然科学领域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及其设计理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5):68-73.
  [3]莫亮金, 刘少雪. 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48-50.
  [4]李会春.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4):21-27.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校级精品通识课项目(1110XJ0515009)。
  作者简介:张卫斌,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感官科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学校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对于终身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扩展方面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本文以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性质为基础,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忽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理论研究滞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评价依据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成人教育的发展,所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然迫在眉睫。  
期刊
【摘要】为了让地方高校博士青年教师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来为学校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地方高校博士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或建议。笔者运用走访、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对大理大学的博士青年教师的调查,得出了一些重要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博士青年教师虽然在其工作方面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还面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凸显出评价理念相对滞后、评价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价标准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反馈等层面提出优化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48-02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与之相反的声音,这类声音认为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对于现有知识的大胆整合,不具备民族意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解决我国本土教育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实施本土文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本土文学 教育教学 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49-0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主要是指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本文就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
期刊
【摘要】数学分析课程作为数据工程专业基础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大数据应用培养目标严重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数据应用特色专业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新模式。本文结合数据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数学分析中反常积分等内容与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内容的衔接为样本来演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此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文明确了在数据工程专业中数
期刊
【摘要】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改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独立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此,必须要进行以预防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本文对以预防为导向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建议。  
期刊
【摘要】为了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依法增强党和政府对新媒体的领导与治理,积极构建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持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路径举措,以应对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新时期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很好地回答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标、方法等,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创新高校思政课教改模式是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构建全程育人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政 治国新理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57-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
期刊
【摘要】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行业的今天,建筑教育现状问题备受关注,我校在近年来致力探索校企合作路径,基地协同培养专业化学生,针对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在数字化实践教学方面深入探索。实践证明,该模式是一条极具创新的具有可推广性的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数字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