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均能明确各自的探索要点,这是符合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原理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该文久负盛名,文采斐然,在骈体文中能够独树一帜,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早已成为古文中写景与抒情的典范。然而作为一篇教学文本,无论是教还是学,难度都相当大。难度的根源一在于文章的长度,二在于典故的应用,三在于结构的变化,四在于思想的复杂。若是依然采取按部就班式的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则会空耗心力,无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与感受本文的妙处。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长文短教的策略,以自主阅读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分别进入到对文字含义、文章结构、语言情景分析的状态中去。
魏源说:“可恃者己,难恃者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学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面对需要解决的某件事,外界的介入产生的作用往往有限。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快速扫清其中个体差异化的文字障碍。当学生的阅读更趋于主动时才更有力量,可以说,这是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关键一步。
以《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为例,鉴于该文具有篇幅较长、典故众多的特点,可以考虑进行两种设计。
其一,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快速阅读和探赜,发现其中的成语典故,以便为自主深入阅读铺平道路。而后,教师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句加以解释,此时需注意到:虽然文下提供了很多注释,然而详尽程度不够,给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句话,下面的注释失之简单,教师可以讲述:初唐时所谓“洪都新府”,其大概位置正是古楚地,而楚时当地盛产宝剑,宝剑之光对应“龙光”二字,本句的理解便有着落。再比如“雄州雾列”一句,有学生提出疑问,“州”是地方之称,一个地方怎么会像雾一样列呢,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笔者可向学生提供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雾列的并非“州”,而是州中的建筑,这是一种省略的说法。第二种意见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二句互为参差,可以将其转换为“雄州俊采霧列星驰”,指的是人才如雾列,表达出其为国家大事而奔忙的状态。两种意见各有拥趸,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理解。
其二,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典故进行深入剖析,而不再由教师直接提供解释与意见,这样做更能突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把握的主体作用。对于其中一些字词读音的校正和一些句子节奏的把握等,也均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因其体裁与内容的特殊性,可供选择的切入点更是非常丰富。举例来讲,从序文的角度切入,学生可自主了解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中包括了书序、赠序以及宴集序等多个细分类别,而本文正是典型的宴集序;从骈文的角度切入,学生可自主了解其作为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新文体,骈四俪六的形式为其常态,本文是这种形式的集大成者;再比如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切入,学生可在查阅工具书与相互讨论之后了解同一词汇在不同场景的用法,如“豫章故郡”中的“故”,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桓侯故使人问之”等句子中的“故”是不同的。
教师应当与学生一道梳理文本思想,从而以之为切入点,做好文本的结构研讨工作。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每一篇优秀的文本,均有其服务于内容的独特的结构,它如建筑的框架一样对整个文本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让文本或显巍峨高大,或显小巧玲珑,或有厚重朴实之感,或有精巧别致之意。
即如本文所举的《滕王阁序》一例,对其内在结构进行研讨,是明确作者创作意图、生成文本过程的关键,而思想梳理又是关键的关键。在《古文观止》等一些古文选本中,《滕王阁序》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分组研究的形式,以原标题作为思想梳理的集结点,从而让全文结构框架浮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全班的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书写洪府之地与宾主之美;第二部分侧重于秋日登阁所见山川之美,这部分从近景到远景的书写方式比较明显;第三部分突出了一个“饯”字,从宴会盛况逐步过渡到人生感怀,即怀才不遇又不甘于沉沦的心态开始表露;第四部分突出了一个“别”字,进一步表现出自身际遇与心境。
总的说来,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作品来说,通过这种以梳理思想为切入点的结构研讨形式,将有益于学生更为清晰地理出作者创作意图及情感变化,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诵读、理解、背诵等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高中文言文教学层次的确立,最后一个要点是由景入情方式的作者情感体察。《滕王阁序》本属聚会记录式的文章,然而作者并没有如常规方法那样写些赞颂主人与客人的官样文章,而是重点突出了自我的怀才不遇,通过大量的典故,将人生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再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等,均是千古流传的名句。然而教师应当使学生注意到王勃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他的这种悲情实属有感而发,滕王阁的眼前之景正是触发他心中所想的原因,即以美景触动悲情是作者情感体察的要点,也是确立教学层次的最后一步。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关键性问题给学生以这方面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二至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然后再思考作者观景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会使学生自觉进入到文章语言之美的体味状态,同时自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即从乐到悲的自然流转。而作者将情感的变迁用宿命论来解释“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以及“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等。然而他却又能从命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扶摇可接”“桑榆非晚”来主动克服消沉的心态,这也就使本文在极悲之后不是更悲,而是展露出一种全新的豁达和坚持之态,仿佛苏轼在其《赤壁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释然。可以说,本文在结构方面已经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由景入情的规律。在着意于对美景的铺叙之后,将游览豪兴变为仕途与人生的感怀,其中虽然经过一番悲愁情绪的挣扎,却很快脱离出来,这是应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屡次强调,而笔者认为“有效”二字侧重于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用等诸多方面的习得效果。又因为语文学科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即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过强,所以若想真正达到“有效”的状态,尚需要教师作出深入探讨,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分层次培养学生各项认知要点,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该文久负盛名,文采斐然,在骈体文中能够独树一帜,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早已成为古文中写景与抒情的典范。然而作为一篇教学文本,无论是教还是学,难度都相当大。难度的根源一在于文章的长度,二在于典故的应用,三在于结构的变化,四在于思想的复杂。若是依然采取按部就班式的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则会空耗心力,无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与感受本文的妙处。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长文短教的策略,以自主阅读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分别进入到对文字含义、文章结构、语言情景分析的状态中去。
一、以自主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基础巩固
魏源说:“可恃者己,难恃者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学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面对需要解决的某件事,外界的介入产生的作用往往有限。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快速扫清其中个体差异化的文字障碍。当学生的阅读更趋于主动时才更有力量,可以说,这是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关键一步。
以《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为例,鉴于该文具有篇幅较长、典故众多的特点,可以考虑进行两种设计。
其一,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快速阅读和探赜,发现其中的成语典故,以便为自主深入阅读铺平道路。而后,教师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句加以解释,此时需注意到:虽然文下提供了很多注释,然而详尽程度不够,给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句话,下面的注释失之简单,教师可以讲述:初唐时所谓“洪都新府”,其大概位置正是古楚地,而楚时当地盛产宝剑,宝剑之光对应“龙光”二字,本句的理解便有着落。再比如“雄州雾列”一句,有学生提出疑问,“州”是地方之称,一个地方怎么会像雾一样列呢,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笔者可向学生提供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雾列的并非“州”,而是州中的建筑,这是一种省略的说法。第二种意见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二句互为参差,可以将其转换为“雄州俊采霧列星驰”,指的是人才如雾列,表达出其为国家大事而奔忙的状态。两种意见各有拥趸,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理解。
其二,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典故进行深入剖析,而不再由教师直接提供解释与意见,这样做更能突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把握的主体作用。对于其中一些字词读音的校正和一些句子节奏的把握等,也均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因其体裁与内容的特殊性,可供选择的切入点更是非常丰富。举例来讲,从序文的角度切入,学生可自主了解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中包括了书序、赠序以及宴集序等多个细分类别,而本文正是典型的宴集序;从骈文的角度切入,学生可自主了解其作为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新文体,骈四俪六的形式为其常态,本文是这种形式的集大成者;再比如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切入,学生可在查阅工具书与相互讨论之后了解同一词汇在不同场景的用法,如“豫章故郡”中的“故”,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桓侯故使人问之”等句子中的“故”是不同的。
二、以梳理思想为切入点的结构研讨
教师应当与学生一道梳理文本思想,从而以之为切入点,做好文本的结构研讨工作。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每一篇优秀的文本,均有其服务于内容的独特的结构,它如建筑的框架一样对整个文本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让文本或显巍峨高大,或显小巧玲珑,或有厚重朴实之感,或有精巧别致之意。
即如本文所举的《滕王阁序》一例,对其内在结构进行研讨,是明确作者创作意图、生成文本过程的关键,而思想梳理又是关键的关键。在《古文观止》等一些古文选本中,《滕王阁序》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分组研究的形式,以原标题作为思想梳理的集结点,从而让全文结构框架浮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全班的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书写洪府之地与宾主之美;第二部分侧重于秋日登阁所见山川之美,这部分从近景到远景的书写方式比较明显;第三部分突出了一个“饯”字,从宴会盛况逐步过渡到人生感怀,即怀才不遇又不甘于沉沦的心态开始表露;第四部分突出了一个“别”字,进一步表现出自身际遇与心境。
总的说来,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作品来说,通过这种以梳理思想为切入点的结构研讨形式,将有益于学生更为清晰地理出作者创作意图及情感变化,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诵读、理解、背诵等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三、由景入情方式的情感体察
高中文言文教学层次的确立,最后一个要点是由景入情方式的作者情感体察。《滕王阁序》本属聚会记录式的文章,然而作者并没有如常规方法那样写些赞颂主人与客人的官样文章,而是重点突出了自我的怀才不遇,通过大量的典故,将人生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再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等,均是千古流传的名句。然而教师应当使学生注意到王勃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他的这种悲情实属有感而发,滕王阁的眼前之景正是触发他心中所想的原因,即以美景触动悲情是作者情感体察的要点,也是确立教学层次的最后一步。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关键性问题给学生以这方面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二至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然后再思考作者观景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会使学生自觉进入到文章语言之美的体味状态,同时自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即从乐到悲的自然流转。而作者将情感的变迁用宿命论来解释“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以及“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等。然而他却又能从命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扶摇可接”“桑榆非晚”来主动克服消沉的心态,这也就使本文在极悲之后不是更悲,而是展露出一种全新的豁达和坚持之态,仿佛苏轼在其《赤壁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释然。可以说,本文在结构方面已经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由景入情的规律。在着意于对美景的铺叙之后,将游览豪兴变为仕途与人生的感怀,其中虽然经过一番悲愁情绪的挣扎,却很快脱离出来,这是应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屡次强调,而笔者认为“有效”二字侧重于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用等诸多方面的习得效果。又因为语文学科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即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过强,所以若想真正达到“有效”的状态,尚需要教师作出深入探讨,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分层次培养学生各项认知要点,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