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世俗的爱情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郭文艺,84年出生,河南项城市人,文字发表于 《海外文摘》, 《散文选刊》 《散文百家》 《椰城》 等刊物。著有长篇散文自传《在黑夜与黎明前穿行》,散文集《弯弯的小路曲曲的河》。
  作家史铁生是一个伟大又另类的人物,他那不停地对人间哲理的探索和独特的人间感悟,以及始终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人活一世,顺心顺意的日子是很少有的。各自在不同的人生路上行走,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牵绊。我们常常被一些老掉牙的旧俗困住手脚,搞得焦头烂额。
  2002年退学在家后,我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中。按农村旧俗,十七八岁的孩子到了这个时节,就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整日里媒婆三五成群地登门不绝,那便是好人家,书香门第。要是阁里养的是姑娘家,挑选个适宜的郎君,不是难事。男孩家呢?遇此时节也是扭扭捏捏,挑肥拣瘦,故意显出他家有多高贵、多富有。
  父亲那些天整日里早出晚归地劳作,回到家把锄头往墙上一靠,他就接连叹气。让他坐在灶屋里给母亲烧把火,他也低着头叹气,一把柴一把柴地往灶膛里添,火苗的舌头探出灶膛口,窜到了他的眉梢处,也不见他闪一下,母亲就用手捶捶他的肩膀头,拿眼睛狠狠地瞪他。
  父亲愁容满面。
  再没人能比我和母亲更清楚父亲的叹息声了。父亲是愁我的婚事,他见村里和我一样大的男孩子一个个要么考上了名校,要么去了部队当兵,但凡留在村里的,也早已经是配好了婚姻,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然而这世俗的道上终归没有太多奇迹可言的,那些日子,连一个拙嘴的媒婆也没有登过我们家大门。
  秋后,父亲带着我和母亲在北地出红薯,母亲仔细地用镰刀翻割秧子,成堆地放在地埂上晾着。父亲用抓钩(农具)在前面錛,我和母亲在后面捡。一个个躯肥紫鲜的红薯被我和母亲从土里掏出来,放入麻袋里。
  父亲脱下了外套,只裸袒着那件破旧的秋衣。汗水浸湿了他的脊背,显出一道清晰的脊梁骨痕印。他又继续劳作了一阵,便坐下来稍些休息。
  父亲背对着我,双手使劲地往土里伸,在泥土的最深处,父亲又掏出了几个小点的红薯头。
  大地的体温应该是对人类最适宜的温度,是那种带着湿润和安祥的温和,这样的适宜多少使父亲感到了亲切。父亲此刻的内心好像萌生了想要向大地祈求些什么的念头。他有一阵子就仰面躺在了红薯秧上面,闭着眼睛,一只手垫在颈下当枕头,另一只手不停地在土地里继续抓着、掏着。
  夕阳的光穿过稀疏的桐杨叶,照着他的脸。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凝聚了这世上难以言状的惆怅。
  父亲一定是向大地索要了某种祈求,又急于想要在我的身上实现,那天晚上,他第一次狠狠地数落了我。以至于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那个带月光的夜里,父亲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含着的无限委屈和渴望。
  父亲那晚喝了两大碗红薯粥,又吃了两个馒头、一碗梅豆子菜。然后就坐在灯下慢悠悠地剥起了花生。这期间,我要起身去开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在我起身去插电视线的那一刻,父亲阻止了我,示意我靠着他坐下来。父亲拉了拉披在肩膀上的破夹袄,然后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的一辈子准备咋办呢?和你一起大的男孩子都好胳膊好腿的,各自养活一家子没问题,原本指望着,上学是你唯一的出路,不想你也荒废了。叫你跟村东的刘裁缝学缝纫,你又坐不住,就是求人家媒婆赏脸,能给你提个啥亲呢?我和你母亲百年后,谁来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呢……”
  那晚的月亮很圆、很亮,父亲就着月光说的掏心话远远不止这些,一些让我听着心颤的句子现在却怎样也记不全了。
  总之事情的结尾是:父亲想要送礼请一个媒婆上门来给我寻一桩合适的婚事,他为此不惜卖掉了刚刚打下来的芝麻、挂在墙头上晒干的玉米棒子。他觉得这样还不够周全,又精心准备了两条纸烟、两瓶烈酒,还在一个红包里卷上了剩余的钱。
  我非常心疼父亲的这些举动,在心底一百个抵制他这样用世俗的手段去做这些伤财的事情。但父亲对我说的话似乎又都那么合乎常理,让我纵然有一万个不情愿,当着他和母亲的面,也反驳不出一个字来。
  隔天半晌午,家里进来了一个矮矮的、黑瘦黑瘦的老太婆。她的小脚一踏进门,父亲就满脸虔诚地搬凳子、倒茶,母亲慌忙着去包饺子、炒菜,我躲在西屋的书桌旁,只听见灶屋里锅碗瓢盆相互碰撞的欢快之音,父亲的细声细语和老太婆嘹亮的嗓门形成的高低调。
  午饭很是丰盛,但我没上桌。豫东千百年的习惯,长辈们谈事情待客人,做晚辈的远远地躲着些好。
  将近下午三点多,老太婆才起身告辞,腋下夹着烟,抹着油漉漉的嘴朝大门口走去。父亲和母亲连忙往外送,我随在二老身后。送至老旧的柴门外,老太婆拿机灵的三角眼斜视了我一下,回头对父亲说:“放心吧,包在我老太婆身上,过几天就叫他们见见面,保证你今年腊月娶媳妇!”
  父亲欸欸地应和着,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的几天里,父亲似乎是到了度日如年的地步。他干着庄稼活也跟母亲小声嘟囔,这老太婆咋还没个信呢?夜半睡不着,他叫醒母亲不住地问:你说她会不会撇咱(骗咱的意思)?父亲三番五次的疑问,惹得母亲也无法断定,跟着瞎着急起来。
  终于,那个媒婆还是来了。
  那天下午,老太婆骑着三轮车,三轮车帮上坐着一个女孩子,大约十七八岁,和我年纪相仿。一身红衣,脸蛋白净,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
  看着怪赶时髦哩!
  村里人都围着看,私下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父亲激动得直搓双手,脸上的肌肉都随嘴唇颤抖着。他在由邻人组成的方阵前头走着,小跑着迎到了村口。
  父亲在前面带着路,直接把媒婆和女孩让到了堂屋当门。女孩轻巧地下了车,媒婆牵着她的手,引她坐在了藤椅上。当看热闹的众人都哄散在院子外,我和那个女孩便相对着坐了下来。
  按照风俗,男方是要先前一步讲话的,我就问起了她的年龄、家住哪村、爹娘如何等等。她也不含糊,一五一十地答了。如我所问,她把我的事也问了一遍。两个人便低了头,各自想心事。又过了一会儿,我试探着说:“你看,我腿脚是不方便的,生活里是需要一个人长期照顾的。”女孩抬起了头,脸上瞬间起了道绯红:“没关系,其实我也一样,打小眼睛就看不清事物的,互相照顾吧。”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所有的交流仿佛一下子冷却了。接下来说了些什么话,我不再记得了。我只记得媒婆带她离开时,父亲的脸上是欢欣的、令人鼓舞的表情。显然,父亲对这门亲事是满意的。女方也留了话,对这门亲事没啥意见。
  也许,在父亲心里,这样的机会是求之不得的,全是那个老太婆带来的恩惠。晚饭时,父亲欢喜地拿出他的酒盅,就着辣椒萝卜丝喝了一盅又一盅。父亲认为,儿子能讨一个这样的老婆,就是全家人的幸运。
  但我死活不同意这门婚事,这是父亲不能料到的事。起先我和母亲在一边讲,父亲他慢慢收了喜悦的脸,闷着头就着馒头喝闷酒,一声不吭。后来他见我一个劲地絮叨,便仰脖饮了一盅子酒后,火气腾地窜了上来,父亲红着眼,平生第一次对着我咆哮,像发怒的、受了箭伤的狮子一般:“你想气死我吗?啊?你也不想想,咱就这个家境,你身体又这样,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又实诚的姑娘家,你又这般挑拣,你自己本身连个锄头都拿不了,还想娶个什么样的呢?你非要混成光棍汉不成?”
  父亲越说越恼,他几次欲哭无泪,胸口窝了一股子气发泄不出来,憋得他大口大口地喘息。母亲也在一旁劝说我,认了吧,找个这样的能凑合着伺候你吃穿,你爸的心病到底也算痊愈了。你千万别犯傻,到头来惹得一头没一头。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了却父亲的心愿,僵持到半夜,父亲都把好话讲尽了,我就是不同意,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自己本身就不方便,再娶个不方便的女孩为妻, 到底是谁照顾好谁?这无非是给二老添些乱子,这样的组合对谁都是伤害。但父亲却没能想到那么多,他只想着他还年轻,这个姑娘刚好也需要照顾。想盼着我娶了她,两人有个后代,他哪怕当牛做马,也要给我撑起一个家。
  我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同时又排斥这些看似合理又世俗的安排。
  那一夜,我和父亲一样睡卧不安,开始学着父亲唉声叹气起来。
  这样的结局免不了使父亲受尽了尴尬。他在集市上两次碰到老太婆,那个爱翻三角眼的婆子当着卖肉的、售酒的的摊主,半开玩笑地催着父亲下聘礼,父亲就那样在人群中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站也难堪,走也不妥。
  我心里一百个愿意那个姑娘立马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赶紧嫁个壮实能干的好小伙,这样,于我,于父亲,于那个姑娘,都是一种解脱般的皆大欢喜。我不愿意娶她,凭良心讲,不敢存半点嫌弃之心,不出意外,她亦如我内心一样,是希望各自都能找个健全的人扶持,这样才能在未来无数个风霜雪雨的日子里,有个身全的人儿为各自残缺的身体抵挡些严寒。不至于在家庭琐事面前,搬动重物、搭衣晾被之时,去求他人来家中帮忙。
  这只是我较着劲不愿意娶那个女子的一万个理由中的一个,父亲显然没有觉察到这些。甚或,贫苦的生活、繁重的担子迫使父亲过早地消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我的这些细微又粗犷的反抗,父亲只是一惯地理解成不听话、心太高的举动。这促使父亲在每一个劳作后的夜晚,更平白增添些苦恼的唉声叹气。
  我知道这样下去,是无论如何都化解不了我们父子之间的一些矛盾,便找了个理由,和在省城工作的六叔通了个电话,在一个寒雾弥漫的早上,拎包踏上了开往郑州的大巴车。
  车出县城,我扒着窗户看外面的万亩麦田,久久地看着。
  太阳出来了,照得人身上暖暖的。
  从那一刻起,我暂且把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叹息,一股脑儿全甩在了身后的村子。
  在省城无非也就那样,吃饭、睡觉,每天忙些无关紧要的事。当然,过度地指望这些琐事能抵消装满心头的大大小小的思想包袱,是不现实的。我有几次都想要在灯火稀疏的街上找个电话亭,给父亲打个电话,听听电话那端故乡的声音。但一想到父亲又是那声让人措手不及的叹息,和难免又要讨论起我的婚姻大事来,所以几次上街溜达,我都刻意地绕过了电话亭。
  日子在风平浪静的状态下消磨着。我跟着六叔一起管理着一所大学的微机房,顺便也能向维修电脑的刘老师学些维修电脑的知识。我原本打算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展:学几年维修,回家乡小县城开个电脑维修部,守着个摊位,守着二老,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
  若按这般推理,一辈子单身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就在翌年的春季,一个女孩(我现在的妻)闯入了我的生命里。她当时读大一,家住省城以北的郊外。女孩个头不高,脸皮白净,平时不怎么爱讲话。但她十分有责任心,爱帮助人。
  我实在讲不出她和我的交往有什么好处,至少对她完美的身材、大好的前程而言。
  她常来上网课,久而久之我们就搭讪了,开始熟悉了。那时春天刚上柳枝头,冬冷似乎还未褪尽,我的脚上冻伤的部位还在火辣辣地疼。我不经意间告诉了她这个事情,我想她也就听听而已,转身就忘记了,并不会放在心头。但她却记得牢牢的,隔了两日,下午放学后,她请求大门口保安给开了大门,去了趟外面的药房,给我带回来了一支冻伤膏。
  我在心头始终当她是普通朋友,母亲没有闺女,我就想认她当妹妹。相当一段时间,我们保持着一般的交往。
  对她,我至少在她大学期间,我没有对她有其他的念想。
  暑假两个月,她和她的两个室友都没有回家,在省城各自找了份临时工,为下个学期的学费忙碌着。偶尔闲下来,我们喜欢去省体广场散步,看人家放风筝,风筝有蝴蝶、老鹰、蜈蚣,各式各样。有玩无人机的一帮人,穿着怪异,肩膀上刺着字。也有许多老年人打陀螺,还有妇女大妈跳广场舞。走累了,我们就选个草地的一角,看这些人各自的表演。
  日子,很平常地流逝着。
  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雪厚。她感冒了,躺在宿舍里。街上所有的车辆都无法通行。我踏着积雪走了几里路,为她抓回几副草药。归时,膝盖不断磕摔在冰天雪地上,整个人都快僵硬了。
  也许,打那一刻起,女孩子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思就悄悄地起了变化。
  此事不知怎樣被乡下的父亲知晓了(六叔常给父亲通电话)。父亲如坐针毡,开始三天两头地睡不起觉。我想,父亲是自打接到六叔捎话的那一刻起,便在老家过得糟糕透了。他像一头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北极熊,先听此事觉不出详细,而后慢慢引发了他思维的一系列的混乱,他既欣喜又苦恼,脑海便跳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女孩怎样?儿子在省城如何?他们的交往会不会影响到女孩子的学业?此事女方父母是否知情?学校方面会如何处理?   带着这些疑问,父亲觉得非来一趟省城不可了。
  那天晚上,六叔带了六婶子,叫我去校外西面一家饭店吃饭。我刚一踏进玻璃门,就看见靠角落的父亲穿着那身老旧的中山装,在橘红色的灯光下和六叔坐着。父亲见了我,眼睛里立刻显现出一种热烈的光,但这热烈的光顷刻间又被脸上暗淡的表情所覆盖。父亲最终坐着没动,手里捏着个酒杯反复翻转,试图掩盖他那凌乱的心绪。 我走到父亲的身旁,喊了声父亲,像喊疼了他,父亲的肩膀冷不丁地耸了一下,而后又叹了下气,示意我挨着他坐下来。
  晚饭是六叔刻意安排的口味,都是父亲喜欢吃的菜。但今天的父亲似乎并没有吃出色味俱全的享受感。筷子拿在手里的他,像在田地里拿着笨重的锄头,非常艰难。
  老哥俩的话题终于转向了我这边。父亲端起酒杯,往嘴里抿了一下,热辣的感觉似乎不是父亲所能受用的滋味,父亲又夹了片青瓜,然后问我,你和那个女孩子交往,她家里人知道吗?我说,不知道。父亲就严肃了起来,说,人家是大学生,可别耽误了人家的前程,你交朋友我并不反对,但是记着一点,别毁了人家的名声。
  父亲说起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如同一个首长在训他的士兵,这使我明显感觉到父亲话里包含的责任感和重要性。
  我重重地朝着父亲点了点头。
  接下来父亲在省城逗留了几日,我陪着他在紫荆山公园闲逛,父亲甚喜园内假山怪石,特意站在此处拍了几张照片。
  照片里的父亲,一只脚踏在石口隙,一只手罩在额前,朝远方望着。
  父亲满脸的欢欣,仿佛望见了未来无限的好日子。
  周末,晴好的天,我和女友一起去车站送父亲回乡下老家。一路上,三人说笑着,阳光洒在父亲的肩头,使扛着麻袋的父亲脸上禁不住出了一层细汗。
  车子就要启动了,父亲还在给我们说着话。女友拎起麻袋,叫了声,爸,该上车了。
  那一刻,父亲眼睛里含满了泪花。
  我知道,在父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更激动。他肯定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使劲地拧了拧大腿,疼得他整个身子都站立不稳。
  父亲坐上了回家的车,把装满行李的麻袋重重地搁在脚下,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父亲朝我们使劲地挥了挥手,欢快地回乡下去了。
  一切都在顺理成章中进行着。隔年,父亲又在省城找了家车床厂工作,母亲跟着他一道在北环桥附近租了间房。平日里父亲上班,母亲就在路边摆摊卖凉皮。
  日子稍微有了起色,人间正常的烟火模式开始有了奔头。每逢周末,我和女友一起回到父亲母亲居住的地方,母亲早早地下厨,在厨房忙活到晌午,准能端出几盘平日里学校食堂打不到的菜。
  父亲有胃病,胃酸上来时,他咧着嘴的痛苦我都替他难受。女友不知翻阅了多少单方,亲自赶制出了药丸给父亲服用,说来也神奇,父亲吃了个两三回,也不知是药丸起了效,还是父亲的心理作用,困扰他多年的胃病竟然不常犯了。
  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着,人世间千百万个家庭重复的故事正在我的人生里重播。
  此处可略去无数。
  时光转瞬即逝,女友大学毕业了,我们俩经过细致周密的考虑,选择了结婚。大大小小的行李装满了一辆拉货的卡车。车里头除了司机,还挤了我们一大家子,大家欢天喜地朝乡下奔去。
  车到许昌,好端端的轮胎不知怎么突然爆了一个,年轻的司機下车忙活了好半天才修好,他上了车一路苦笑着,直摇头,一个劲地说这趟车跑得不划算。
  我们一时间也很尴尬。父亲脸上挂着僵笑,不知说点啥好,只好在旁边抽起了闷烟,烟雾一圈一圈地绕着打转儿。回到了家,卸完车后已经是大半夜了。清冷的月光下,父亲收拾了好大一阵子,才爬上那张老木床躺下。
  婚礼如期举行,左舍右邻、亲戚们都来为我俩贺喜。有人说我真有能耐,娶个大学生当老婆,在咱村里还是头一个,也有暗暗瞧我笑话的,一些妒忌的、观火的、试图起哄的,但他们都纷纷拿着票子,在礼单上写了自己的大名。
  父亲站在人群的中间,脸上堆满了笑,胸前别了一枝鲜艳的红花。他不停地跟众人说话、让烟、作揖、打拱、再作揖……
  若日子就这样过下去,那我的后半生应该是幸福美满的。然而,人类命运的剧本是掌握在天地之外与无形之中的,是凭你想破脑袋也不知晓下一段是什么内容的事。
  父亲,就是在这不知晓的剧本里倒下的。那天,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我叫父亲一块去镇上的澡堂洗澡。父亲说,等忙完手头的活他自个儿再去,叫我们先去。这应是父子之间再平常不过的交流了。我并无多想,带着母亲和妻子去了镇上。大家到了镇上,洗了个澡,又去市场买了些碗筷之类的生活用品,天快黑的时候,雇了辆三轮车载我们回家。
  一到家就见父亲躺在床上,嘴里不停地往外冒血水,身边围了家族的一群人。县医院的救护车赶到后,用铁夹撬开父亲咬死的嘴巴后,我看到父亲的舌头已经咬烂了几处。医生说是急性脑溢血,出血量过大,几乎没有救活的希望了。母亲听了,那颤抖着的身子当场倒在了堂屋的门框边。
  救护车载走了父亲,去进行那场没有希望的抢救……
  这就是父亲的一生,他在世间短暂的停留让我都来不及看清楚他的脸廓眉宇,深解他的喜怒哀乐。
  父亲走后,这个摇摆不定的家庭经受了最难过的几个寒冬,我把父亲留下的担子咬紧牙关给扛在肩头,寒来暑往,不敢松懈,为了缓解心头的那份压力和苦痛,我和母亲、妻子一道搬离了先前住的宅子,住到了离村一公里外的村北桥头,一年四季风来雨去地做些营生,慢慢疗愈被那场冰雹砸伤的心灵。
  金秋时节,生命里的又一个十月。玉米、大豆一排排地站立在田地之间,成了故乡的坐标。我和妻子靠窗而坐,妻子端起面前的酒杯,对我说,文,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十年了,来,喝一口。
  举起杯子,我说,十年了,来,干杯。
  酒干完,各自放下杯子,而后,我听见了眼泪滑落的声音。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流泉,原名娄卫高,男,漢族,浙江龙泉人,祖籍湖南娄底,现居丽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 《诗刊》 《星星》 《北京文学》 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多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饮 风  风在屋檐上吹  铃铛,把骨头带走  轻下来的是浮云,而大地上的辎重  是马蹄越过光阴,一面墙上  罗盘空悬  封闭的盒子里  我们在变小,身边的世界  在变小。有人开始击凿,在狭小
期刊
用空气写诗  走在路上,沒有笔,没有纸  也没带手机,我只好用空气写诗  四月的风让万树开花,草长莺飞  却不能逼我交出内心的言辞和秘密  天堂太高,天涯太远,星辰过于拥挤  我穿过人群,几乎听不到自己的呼吸  听不到事物在我内心发出的微弱回声  但我清楚地看见灵魂拖着长长的影子  加入了山顶的白云。那是谁在说话  仿佛不用空气就能让风偷走我的隐私  事实上我没有什么隐私。我只有你  我整个的一生
期刊
1  霜降一夜,掠尽寒枝,那决绝的身影尚未远去,严冬已如闻鼙鼓,迫不及待地赤膊上阵了。  十一月中旬的东北,早是天寒地冻的世界,那低垂的天际,彤云密布;空旷的四野,朔风劲舞;大雪纷纷扬扬,下得正紧。  下午,和亚林中学校长天南地北地一通神侃,见天色不早,遂匆匆告辞。我弯腰提臀,沿操场砖道,深一脚浅一脚,慢腾腾地捱出校园。走得如此夸张,皆因打怵那光滑如镜的地面。初来东北,踩一地冰雪,就像赤脚走在江南
期刊
外公家的土地,大多分布在秦岭的余脉上。大约缺水,离天又近,土被日头烤成了红色。所以,一旦下雨,这些土就欢喜得软了身子——被雨泡成浆糊,山依旧是山,岭仍旧是岭,可一脚下去,腿就拔不出来了。这些土,干了又如铁石,一颗种子落地,不扎根则可,一旦扎下根,算是开启了倔强、粗砺、坚忍的生命之门。红土层像生了铁锈,却蕴藏着万物生长的雄浑之力,出产的红薯西瓜苹果,皮啊瓤啊红得不像话。小麦籽,黑里透着赤红;玉米粒,
期刊
作者简介:蒙丫,本名杨婷,出版散文集《聚沫物语》一书,现为深圳市作协会员。  1  瓢泼大雨一直下着,窗台上放着一部收音机解释着什么是“高空冷涡”,这是个听起来又高又冷的名词;接着又说安徽中南部、湖北东部地区接连几天的大雨到暴雨。  八岁的建山是共和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放学回家后独自在这个布置朴素而温馨的房间里待着。他总有点闷闷不乐,除了下雨不能出门外,他还觉得自己不是爸爸的亲儿子。  他们家刚刚搬
期刊
火车扯着喉咙嘶吼了一声,大半夜从西安出发,黎明时将途径六年前居住的洛阳,然后拐弯儿一路向北。  早上才达成离婚协议的父母,此刻正挤在车厢里,送我到长春一所大学报到。昨天晚上,这对饮食男女尚且勾肩搭背,在秦岭深山的一个县城里,钻过晦暗的店铺后门,七拐八弯进了一间火柴盒大的旅馆,白色的门帘儿、呛鼻子的白墙与夯石灰的地面,浮出一张十九世纪的的白床。这对穷得像人民币的名义夫妻,分离十八年之后,以赤诚的肉体
期刊
作者简介:秋石,本名,洪建科,安徽无为人。作品发于 《诗刊》 《人民日报》 《中国文艺家》 《椰城》 《青海湖》 《奔流》 《散文诗世界》 《青年文学家》 等报刊,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在昌江,饮马草木民间  在海南,昌江水暖。鸭子凫于水色  三月喊我,追我  早有黎寨苗乡弯弯的烟火  染我一路风尘  那椰风、蕉雨、芒果味  缠绕于诗意的旅行,丝丝入扣  早有森森霸王岭,峰谷披翠,草木皆兵  谁能
期刊
作者简介:王夔,男,本名王魁,1970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钟山》 《飞天》 《雨花》 《朔方》 《青年作家》 《山东文学》 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万字,获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有中短篇小说被 《小说选刊》 《长江文艺·好小说》 《短篇小说选刊版》选载,著有中短篇小说集 《蝴蝶按钮》 《今夜无人入睡》。现供职于泰州日报社。  1  有的时候我会看见花朵,还有的时候我会看见飞鸟,我希
期刊
作者简介:何静,湖南人,现定居海口。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写作,有散文及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纸刊。  日喀则的阳光,纯净而慈悲  古朴的扎什伦布寺,并非迷宫  我却,两次迷路  寻不见入口,也觅不到出口  匍匐着地的人群,我是唯一格格不入的存在  身披袈裟的人,看出我的尴尬  试图化解。无奈  他不懂我的语言,我不懂他的世界  彼此欠身,双手合十  经过佛像时,学藏民虔诚奉上香资  我坦
期刊
生活就是这样  断裂带,群山的摇篮,梅林遍地生长,像旧相片里的家园,远离尘嚣,岁月与遗忘并驾齐驱,滋养与束缚同在。这里,人的命运、喜怒哀乐,紧贴着饥饿的大地,紧贴着一页页翻开又转瞬即逝的日子。  祖辈扎根于斯,人们深信,脚下这片土地不但居住着仍在生长的岁月和被日子一层层打开的风景,而且长眠着祖先们的喜怒哀乐、梦、病痛、骨殖和魂灵。  大地上悠悠生长的树、匍匐的草、盛开的花、沉甸甸的果实,仿佛是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