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忌与宜

来源 :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体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等情况。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天进补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可乱来。
  
  进补有八忌
  
  1.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过量服用鱼肝油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以及血中胆固醇增多,诱发心血管疾病。
  2.虚实不分。中医认为,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阳、气、血之分,对症服用才能有所补益,否则,适得其反,有害身体。
  3.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4.进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无疑是滋补佳品,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食品不易消化吸收,若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人常常是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又往往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及癌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因素。
  5.以药代食。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因为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
  6.重“进”轻“出”。不少人日日有荤腥,餐餐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因此,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大便的通畅。
  7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个人口味,专好某一种补品,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品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需求。
  8.越贵越补。凡进补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不要凭补品价格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廉为滋补原则。
  
  秋补三乐章
  
  秋季长达3个月,每个时段的天气、环境与人体生理都不一样,进补的方式与内容也应随机作些微调。故而进补的主旋律宜分为三个乐章,每一时段都有个性化的主题曲。
  
  第一乐章调理脾胃
  
  初秋的主旨是调理脾胃功能,力争将炎夏留下的倦怠乏力、胃口不佳等症状尽快消除,为进补打好基础,谓之“底补”。现代医学则认为,在秋季的调整适应阶段,应防止骤用补品导致难以消化吸收,从而引发腹泻等疾病。
  遵循的法则。一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二是防止燥邪入侵。食补应以润肺生津、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如奶制品、鱼、瘦肉、禽蛋、豆类、新鲜蔬菜、莲藕,辅以萝卜、番茄、银耳、梨、柿子等。其中,莲藕为上品。
  莲藕含大量淀粉、蛋白质、维生素B、C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肉质肥嫩,白净浑圆,口感甜脆。生食能凉血散淤,熟食能补心益肾,男女老幼皆宜。食法很多,简单的有炒藕丝、炸藕夹等。
  
  第二乐章 滋阴润肺
  
  随着秋意的不断加深,空气日渐干燥,对肺的侵害也渐趋严重。故进入仲秋后,应当滋阴润肺。食物有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萝卜、甘蔗、莲藕、菱角及大部分蔬菜。
  此外,凉爽的气候使人胃口大开,鸭肉、海参、鸡肉便成为餐中佳肴,牛肉、鸽肉等平和之品也可适当开禁。不过,对于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除非阳虚体质者,还是要尽量少吃。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菱角,不仅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养血之功。菱角中的碳水化合物高达34.6%,而脂肪仅占0.2% ,并含有丰富的钙、铁、磷和维生素,不易使人发胖。常用的烹调方法是将菱角和瘦肉或牛肉共煮,味道既鲜美,又能缓解神经痛、头痛、关节痛和腰腿痛等症。也可用菱角200克,红枣10克,花生30克,加入红糖适量,做成“大补汤”,尤其适合于体虚老人、脾胃虚寒的产妇、贫血以及气管炎患者。
  
  第三乐章为冬日奠基
  
  晚秋进补有两大意义:一是秋补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为即将到来的冬补打基础。此时,人体精气开始收藏,进食补养之品易吸收储存,有助于增强体质。除上述素食外,可适度增加荤食量,如鸡肉、牛肉、猪肝和鱼肉等。
  素食中菊花值得推荐。简单的用法当数菊花茶、菊花酒(干菊适量泡于低度白酒中,24小时后饮用)、菊花粥(粳米100克,加水煮粥,将熟时,加入菊花煮开);稍复杂一点的有菊花肉丝、鸡丝、猪肝汤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眼福与口福可以兼得。
  从为冬补垫底的角度看,中药芡实为最佳选择。芡实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核黄素和维生素C,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多种功能。做法也可不拘一格,如将之与瘦肉或牛肉共煮,或芡实60克,红枣10克,花生30克,加红糖适量炖汤。
其他文献
虽说3月已入春,但正逢季节交替,时常会给人以似冬似春的感觉。而到了4月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烂漫。据气象资料统计,上海地区4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平均最高气温18.5摄氏度,平均最低气温10.4摄氏度,月降水量106毫米。本月不冷不热、干湿相宜,非常适合人们生活、工作和游玩。不过,即便处在这种舒适的气候环境,仍不可忽略养生保健。    积极应对过敏原    春季气候温暖、植物茂盛,是许多花
期刊
被猫抓伤皮肤有危险吗    问 我在家逗猫玩时,不小心让猫在手臂上抓破了一条,还流了血。现在半年过去了,仅剩一个浅印。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这印记附近的肌肉特痛,想想这部位没有碰撞过,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印痕的因素了。难道当初猫爪有毒,如今发作了?  上海读者 罗圆  答 猫可传染狂犬病,也可仅为带病毒而无症状。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也有个别较长者,但染上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如染
期刊
前额头痛    来电记录:我是一个家庭主妇,经常感到头痛,部位在额头中间,已经有两年多了,做了脑部扫描,一切都正常。看了许多西医,可是情况都没有好转。请问,有什么办法可根治?  上海读者 王亦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病因十分复杂,发作的时间、部位、程度及诱发因素不同,故须分别诊断。你所患的头痛是在前额部位,且已有两年之久,这可能和两种病因有关:①鼻窦炎因素,因为前额正中的部位与鼻旁
期刊
宝宝身体为何会发出怪响  我好几次听到孩子体内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请问,这是不是缺乏营养或身体发育出了问题? 上海读者 林萍  问 对孩子体内发出的声响要作具体分析。如关节弹响,是由于婴儿韧带较薄弱,关节窝浅,周围韧带松,长骨端部有软骨板的缘故,因而主关节在做屈伸活动时可出现“弹响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发达了,韧带也更结实了,这种关节“弹响声”就会消失。对于骨“叫”声,这是因为骨中存在一定量
期刊
如果说,遗传是影响孩子身高的内因,那么,环境因素则为外因。两者共同作用,便决定了孩子成年后的身高。然而,对家长来说,遗传是无法改变的,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能够把握的只有环境因素了。  1.注重营养  环境因素中首要的就是营养。提到这个词,沈教授是一脸的无奈。原来,每当他和家长提起要注重孩子的营养,父母就认为要给孩子补钙。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诚然,钙质是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基础性物质,摄入充足的钙质
期刊
小郑自从知道自己得了尖锐湿疣后,就像丢了魂一样。媛媛是他的初恋情人,8年后和她重温旧梦时,怎么也没想到她居然成了传染疣子的性病携带者。  当得知骚扰自己的那一个个刺痒的小疣子竟是性病,小郑在慌乱中寄望于一个见诸于电线杆子上的江湖郎中,结果花了不少钱也没治好病,没奈何只得去了大医院。经过手术和药物的双重进攻,终于赶走了尖锐湿疣这个病魔。之后,小郑总感觉雄风再也回不来了。一方面他心里觉得愧对完全不知情
期刊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现今健康类报刊如雨后春笋,可谓成千上万,而我对《康复》杂志尤为关注。《康复》创办20年来,坚持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宣传,关爱广大读者的躯体健康,同时体贴入微地引导公众提高心理素质,乐观处世,呵护大家的心境健康。这是切实具体、生动活泼地推行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现代人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说是完全健康。  我从医半个
期刊
自四川爆出不明疾病以来,“猪链球菌”一夜间成了各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每天的疫情报告,让人又回想起两年前的非典,一有报道,便十分关注。  发生在猪身上的疾病怎么会传染给人?细究发现,如果最初能杜绝宰杀、食用死猪,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疫情的发生。这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食品安全不是儿戏!    认识猪链球菌    起因 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介绍道,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C、
期刊
在常用的止痛药“万络”和“芬必得”接连遭遇安全性风波后,新型的透皮止痛贴剂——多瑞吉止痛膏(芬太尼透皮贴剂,以下简称“芬太尼”)也爆出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消息。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公报称:该药可能已经导致120位患者死亡。日前,已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并提醒公众在结果公布前最好慎用该药。据国内一些媒体报道,四川省部分医院在缓解患者癌症疼痛时也使用该药,虽然目前尚未出现用后致死的案例,但已有
期刊
时针已经指向下午4点,天气仍有些闷热。此时,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门诊室外,还有不少病人在低声交谈,听口音,来自东北、四川、江西、福建的都有。一对青年夫妇捧着一块“德技双馨妙手回春”的匾额,专程来送给周梁教授。周教授婉言谢绝,小夫妻高低不依;周教授话锋一转,对病情问长问短,小夫妻笑脸相答,赠匾“谢恩”的初衷坚定不移……此情此景令人感动。一位病人忍不住赞扬:“周教授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乃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