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中把握线索 描写中领悟特点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其以层次明晰的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以及鲜活灵动的言语表达,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中表达景物的特点、层次清晰的游览,展现作者的心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既感受景物的美好、体会文字的鲜活,更有一种对大美自然、壮丽山河的亲近与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很清晰地感受到这篇课文是很典型、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游记。
  其一,文本中的游览顺序十分醒目。文本按照游览的顺序,层次非常清晰地写到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先游览了外洞,然后由外洞进入内洞,接着游览了内洞,最后乘船出洞,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自始至终伴随着游览的全程。作者游览的顺序自然成为文本的一条线索,而且是一条明线,“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构思的严谨在清晰的游览顺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这是一条暗线,贯穿全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文本,游览顺序十分醒目,文本层次极为清晰,作者这种非常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其二,所描写的景物特点非常鲜明。伴随着作者灵动的文笔,文本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也非常鲜明。你看,一路上明艳的景色与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与内洞的“黑、奇、大”,这样明显的特点在作者流畅的表达中呼之欲出。这些景物的特点体现在比较中:“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样的外洞,其宽敞名副其实。这些景物的特点体现在作者真切的感受中:“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样的孔隙,的的确确是窄小。当然,这些景物的特点还体现在作者的所见所闻之中。
  基于这样的文本研读,在同学们学习这篇游记的过程中,突出文本的浏览顺序、对景物的各种特点的朗读、概括与提炼,成为同学们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与关键载体,也是他们学习游记类文章对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因此,围绕着文本一明一暗的两条游览顺序以及作者所描写景物的鲜明特点,笔者着力设计了两个重点学习板块,也就学校着力推进的“儿童研究小项目”设计,作了初步的尝试与实践。
  【板块一】多种形式,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文本的写作线索。
  第一步:读一读。同桌两人之间或学习小组四人之间分小节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在文字里真切地感受文本中的游览顺序。对于所有的文本而言,当然包括游记在内,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参与的朗读、给足时间的朗读,都是学习文本最好的方式。读着读着,洞口、孔隙、内洞等地点会渐渐清晰,一路游览的顺序也会渐渐地浮现于眼前、刻画在脑海。这样的朗读,必将为理清顺序、把握线索提供充分的保障。
  第二步:圈一圈。“请同学们圈出文中所有表示地点的词语。”在笔者的课堂巡视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非常精准地找到“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表示地点的词语,他们慢慢地会在文本中发现一条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图,清清楚楚。他们独立自主地走进文本,并在文本中自由地走几个来回。同桌之间,一起校对,一起完善。
  第三步:画一画。在读一读、圈一圈之后,让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示意图,既是对文本最好的提炼,也是同学们对文本最好的概括,还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在他们画一画的过程中,笔者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同学们的“作品”,带着欣赏的眼光、怀着赞美的神态。有的学生只在几处简明表示地点的文字处加上几根线条,游览的顺序便清晰可辨;有的学生还略做装饰,大与小、宽与窄,还是能够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第四步:想一想。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文本之中以醒目的地点,勾勒出清晰的游览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带给同学们怎样的感受呢?作为读者的学生们,这个话题既是对金华双龙洞的感知,又是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还是对写作方法的领悟。故而,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中的讨论兴趣盎然,当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之时,同学们所表达出的想法、观点更是异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晰,一个地点接着一个地点,就如真正亲历游览过双龙洞一般。”有的学生说:“作者叶圣陶爷爷,就如同一位水平极高的导游,用清晰的游览地点为我们精心设计了游览路线,我们读着课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五步:找一找。上面“想一想”的环节中,有个学生说:“在这些地点的旁边,还有那泉水流经的路线。”笔者借机特别提醒学生:“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学们沿着泉水流动的这条路线,在仔细的找寻中有了许多发现:一路上相伴相随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上源在石洞里,这样缓缓流淌的泉水就是一条隐隐的线索,贯穿着作者游览的全程。这条暗线与那条明线相伴相随,互依互靠,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学们读起来有滋有味。对于同学们写作方面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板块二】多条路径,把握景物的鮮明特点,把握作者的真实感受。
  第一步:悟一悟。在同学们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读,以及学习小组合作朗读之后,需要提供安静的时间给同学们去悟一悟。悟什么?悟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物的鲜明特点。这是学生们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精当提炼,这更是同学们真正地、深入地走进文本的必经之路。笔者看到:经过揣摩,同学们所提炼的景物特点还是比较精准的,包括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狭窄。只有一处同学们感到有点困难,那就是内洞的“奇”。大部分同学概括的是“特别”,因为文本中关于内洞的描写确有特别之处,比如,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语言表达。笔者并不着急,因为同学们的表达虽不精准,但不能说不正确。这样的概括,为“议一议”环节埋下了伏笔,提供了诞生精彩的可能。   第二步:议一议。同学们总是特别渴望四人学习小组一起进行交流,这是同学们独立表达、个性表达最好的场所,这是他们发声的机会。笔者走进了其中的几个小组,围绕着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同学们畅所欲言。外洞的特点集中在“大”和“宽敞”,同学们认为都可以;孔隙的特点集中在“小”和“窄”,显然,“窄”比“小”要准确、更恰当;内洞的特点集中在“大、宽大、宽广、黑、乌黑、黑暗、特别、奇特、奇怪、神奇”等表述,显然这些表述都是符合文本原意的。在我们共同的讨论中,同学们一起提炼出“大、黑、奇”这三个共性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又好好修改了一下自己所概括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写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第三步:写一写。在“板块一”的设计中,曾经让同学们试着去画画作者的参观路线图,此时此刻,可以请同学们把路线图上这些景物的特点写在景物的旁边,既清晰又明了,为后面的说一说打下基础。但仅仅有这些表现景物特点的词汇肯定还是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言语支撑,同学们才能声情并茂地介绍金华的双龙洞。因此,笔者还让同学们把作者描写每一处景物有代表性、非常关键的词语写在自己的示意图中,让自己一看就对景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作者描写这一景物特点的词语了然于胸。看着这样翔实的手绘图,配上这些非常经典的遣词用语,同学们介绍金华双龙洞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四步:说一说。让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内结合自己所画的游览示意图,用上自己所摘录的那些词语,试着把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程向大家做介绍。如果一位同学一位同学地介绍,效果肯定不是很好,学生们说的时间、同学们参与的程度与深度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笔者让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接龙介绍,小组四位同学合作完成一次介绍:“外洞、孔隙、内洞”,三位同学一一介绍,还有一位同学负责评价,说一说介绍得怎么样。看着很多平常沉默寡言、连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都寥寥无几的学生,此时此刻在学习小组内他们却是大胆发言、争先恐后,说一说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言与展示的机会。
  第五步:演一演。当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内充分地练习介绍游览全程之后,让每个四人学习小组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登台,重新组合成了三个小组,他们在商量之后,确认每人重点介绍的那一部分。笔者准备了清晰的PPT图片、同学们手绘了精彩的游览示意图、他们提炼的景物特点以及关键词句等,让每一个汇报小组的同学们都自信满满地演了起来。同学们有时来到那清澈的小溪边,有时来到那宽敞的外洞口,有时随着作者细腻的文字一起穿过狭窄的孔隙,有时则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内洞并遐想蜿蜒的双龙。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中,每一位登台的学生都为我们清清楚楚地介绍了游览双龙洞的一段旅程。
  纵观上述整体的设计,抓住游記的游览顺序,凸显景物的鲜明特点,可以说是抓住了游记这一类文本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内容来教,真正提升的是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5首古诗都是古代经典名篇,文字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记忆。但笔者最近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枯燥背诵,有的学生甚至感到很厌烦,更别提去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了。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背诵、研读古诗呢?笔者由央视的“诗词大会”得以启发,并结合班级实际,也设计了一场小学高年级版“诗词大会”比赛活动。一、初露锋芒显身手(预赛阶段)  1. 准备时间:
期刊
习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老师怕教,常常在指导时感到无计可施;学生怕写,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传统的教育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与互联网也有着特有的“亲密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产生,正在悄悄改变着习作教学
期刊
《放飞蜻蜓》一文是苏教版国标本三下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者的角度,讲讲蜻蜓的身体结构、蜻蜓需要保护的道理以及蜻蜓是人类的朋友等,似乎也能够完成文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但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种口号式的阅读教学,没有深度、没有温度,更没有真正的情感。表面上似乎解决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核心话题,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让其深受震撼,更没有在儿童的灵魂深处播下爱的种子。  怎么办?情
期刊
一、凸显重点  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要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既要体现年段要求,又要关照这一组、这一篇的特点,还要结合学情分析,着实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核心素养。  凸显中年段的特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凸显本单元、本篇课文的特点:叙事文体,题目凝练故事脉络,关键词串起课文大意;俗语透发言外之意与作者情感;段落结构清
期刊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重塑经典,尽力发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用古诗词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性情。笔者结合自己《绝句》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初步获得了一定的体验。  一、诵读吟咏,品音韵之灵动  1. 密咏恬吟。众所周知,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诗词、记忆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从发声高低分为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高声朗读得到多数老师的重视和运用,而诗词教学中,
期刊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起走。人生就是这样,有时我们要一个人走,有时需要大家一起走。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固然重要,然而,要當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靠“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是必须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闯,而是一个团队同心协力地去探索、发现。  “教研”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
期刊
一、谈论“知己”话题,初识状物散文  师:《夹竹桃》这篇散文写得形神兼备,著名作家宗璞称季羡林为“夹竹桃知己”。知己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了解自己的人。  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以谁为知己?谁把它写得清逸高洁?  生:菊花以陶渊明为知己。  师:梅以谁为知己?是宋代诗人林逋。他有一个典故叫“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写的咏梅名句千古流传,所以人们说梅花以他为知己。宋代文学家
期刊
2010年结识管建刚老师,我办起了班级作文周報《浅草周刊》,至今已经实践9年。每周由学生写稿、投稿,教师选稿、编辑、出版。实践证明,周报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能力,还实现了在作文教学中育人的重要功能。一、从“人气作文”投票中浸润诚信、公正  《浅草周刊》有个“上周人气作文”栏目,要求学生一人一票,评选最优秀作文。于是,班上出现了一个现象:利用同学关系,拉“人情票”,真正的好作文被冷落,评价标准被扭曲。
期刊
基于对课堂教学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改革中核心地位的前瞻性思考,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区域语文学科教学水准和品质,南京市雨花台区倡导“智慧语文”教学主张,努力践行做“智慧教师”,教“智慧语文”,育“智慧学生”,“四维一体”建构高品质的“雨花新课堂”。一、第一维度:心中有“道”  (一) “道”即教育理想、情怀和仁爱之心  “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
期刊
【活动背景】  苏教版小语五下《我阅读 我快乐》板块,向学生重点推荐了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该书作为当代中国通俗歷史文化的经典,理应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必读书。但是,由于农村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这套书,加之这套书价格较贵,家长不愿购买,所以要想让同学们都来读它,无书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在当下学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教育生态下,学生每天有大量的语、数、英作业要应付,往往连当天的作业也完成不了,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