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教学”到“作文教育”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rus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结识管建刚老师,我办起了班级作文周報《浅草周刊》,至今已经实践9年。每周由学生写稿、投稿,教师选稿、编辑、出版。实践证明,周报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能力,还实现了在作文教学中育人的重要功能。

一、从“人气作文”投票中浸润诚信、公正


  《浅草周刊》有个“上周人气作文”栏目,要求学生一人一票,评选最优秀作文。于是,班上出现了一个现象:利用同学关系,拉“人情票”,真正的好作文被冷落,评价标准被扭曲。小小的“人情票”其实就是同学们遇到的道德难题,是坚持标准、诚实守信,还是照顾关系、放弃原则?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深刻的思考,但是具体的选择会决定他们未来相同情境中的道德判断。作为教师,不能让“人气作文”成为“人情作文”,把“人气作文”栏目办好,既考验学生习作鉴赏能力,也是一场“诚信”考试。
  于是,我利用晨会组织大家讨论:“人情票,你赞成吗?”“好朋友让你投他一票,你该怎么办?”“人气作文投票要以什么为标准?”同学们议论纷纷,逐渐达成了共识。我总结道:“以后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选择,坚持事实,而不受感情影响,这就叫作诚信。除了人情票,我们周报的投票里可能还有跟风票、自私票、随手票……但是通过今天讨论,希望你们用‘诚信’做出选择。”
  确立“诚信”投票的原则后,我着力提升学生的习作鉴赏能力。一方面,我在“上周人气作文”后面开设“老师推荐”栏目,同学们发现,老师推荐的和全班选出来的作文不一致,自然会比较,进而在对比阅读中提升习作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我创办“同题材专栏周报”。一期周报,刊登15篇相同内容的作文,通过作文讲评课,让同学们在15篇同题材作文中找最精彩的片段。有一次,进行了15篇《又尿床了》讲评,结果单彦华的作文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下课后,同学们照例评选本期“人气作文”。课代表跑来报告:单彦华18票!毫无悬念,同学们对优秀习作的认知度趋于一致。
  通过这样的引导,“人气作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人气作文”栏目正常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许说不出“坚持立场、诚信为人”的大道理,但是他们在每周的投票中浸润了诚信,经历了道德考验。

二、从“生活日记”记录中渗透宽容、友善


  为了解决“没什么可写”的问题,我在《浅草周刊》中设置了“生活日记”栏目,鼓励学生大胆写生活中的故事,成功、失败、快乐、懊悔,甚至“隐私”都写出来。有一次,一个同学被同桌起绰号,一生气把对方的钢笔扔掉了。同桌写的《我的钢笔被扔掉》发表出来,这个同学一读完,感受到自己的冲动对同桌造成了伤害,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后来,他写了一篇《我成了“大明星”》,写了自己扔钢笔的经过以及后悔的心情。同桌俩人很快冰释前嫌。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带有思考和反思的性质。学生犯了错,把过程写下来,就得到一个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言行的机会;学生遇到了复杂的事情,头绪混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时,通过写作文的方式,可以冷静思考,梳理头绪。例如考试失败、好朋友吵架,通过写作文,就把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问题梳理清楚,把原因分析出来了。
  《浅草周刊》成了帮助学生解决交往困难的一个途径。通过“生活日记”,同学们不断进行反思,让一次次“意外事件”成为学习生活的“教材”,他们还发表作文相互回应、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同伴间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宽容、友善的交往品质。

三、从“个人专刊”的分享中传递自强、坚韧


  班上“习作特长生”的作文经常发表在《浅草周刊》上,时间长了,会失去热情。我为他们出专辑,办“个人专刊”。这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上学期,第一位“作家(陈靖怡)”诞生,我让她讲述了自己坚持写日记的故事,震撼了全班。本学期,第二位“作家(郑渊文)”诞生。在“写作之星郑渊文个人专辑发布会”上,和着领奖音乐,他走上讲台,接过“浅草专刊”,接受全班同学的掌声致贺。然后,他发表了“获奖感言”:“我要感谢倪老师,带着我们学习,让我们爱上写作文。我更要感谢陈靖怡,是她让我有了目标,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功!”他的感言引来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因为全班同学都知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认真对待每篇习作。一个学期7篇作文,几乎把40页的作文练习本写满了。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是多么不容易呀!
  “个人专刊”的分享过程,展示了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的可贵品格。通过“作家发布会”这个分享方式,这种自强的品格得到强化和扩散,成为对学生的无声引领。“个人专刊”还将传递下去,周报营造的自强品格,成为班级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影响班级的每个学生。

四、从“进步之星”的“发表”中强化自尊、自信


  作文不应该以“可怕”的模样留存在学生的童年记忆里。习作变成了铅字印刷在报纸上、杂志上、那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浅草周刊》就是这样一个发表的平台。这种体验,学生很少经历,能够带给他们写作的动力。每一次,《浅草周刊》发下来的时候,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发表习作同学的名字,送上真诚的掌声,小作者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把周报张贴到教室门上。同学来围观,老师浏览,这些小作者的知名度高了,作文带给他们一种“尊严”。
  在中年级,后进生缺得更多的是写作文的自信。我注意照顾习作能力偏弱学生的需求,在“选稿”的时候,分成三个类别:一类是精彩文章,毫无疑问入选周报;第二类是准入选,需要适当修改,我就在文章的下面写上修改建议,允许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修改;第三类是“进步之星”,周报专门设置了“进步之星”栏目,在选材和语言描写上有进步的同学,我会在公布“用稿名单”的时候,特别表扬他的进步,推荐全体同学读读这些“进步之星”的作文。
  “进步之星”范佳依因为基础薄弱,长期自卑,感到被孤立。但是,在“进步之星”发表了习作后,情况不断改善。她在《我成了“抢手货”》一文中记录道:
  这次,我居然成了“抢手货”。   星期五,李老师说:“这次春游,我们自由分组。”选好了组长,开始分组了。我坐着一动也不动,因为我心里很清楚,每个组都会对我说 :“我们组不要你!”与其自讨没趣,还不如老老实实坐着。
  这时,徐宇霏向我走来,对我说:“你来我们组吧,范佳依。”我当时心里就两个字——激动。像我这种人气低到爆的人,居然有人主动邀请,这绝对是伟大的逆袭。龚雨洁也向我发出了邀请,太感动了,我心跳加速。不过,现实是残酷的,我要做一个决定。……
  每一次发表,就是一次被“瞩目”的过程,学生在点滴进步中获得自信,特別是后进学生,重新找到了自尊,赢得同学的瞩目。结合上述实践案例,从育人的价值取向分析,班级作文周报《浅草周刊》有以下功能:
  1. 周报让作文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周报上的学生习作大多反映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记录了学生在成长中的成功、快乐、挫折、困惑、失败,这些鲜活的生活故事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成长动态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重要资源和依据。教师利用学生在习作中反映的情绪波动、交往困难、道德判断等开展专题教育,这比起教师根据经验确定教育主题来说,教育效果更富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教师也可以利用习作中的事例作为教学的资源,这样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教育的接受程度要高于虚拟的或是历史上的事例。
  2. 周报让作文教学与道德情境融合。在创办周报的过程中,某些栏目的创设及正常实施会带给学生现实的道德难题。面对这些道德难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引导,通过办报中的道德行为纠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周报作文本身涉及学生的道德行为,一个个故事,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道德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与评论习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提升道德认识,为形成良好的品格打下基础。
  3. 周报让作文教学与人文关怀融合。周报作为一个“发表平台”,受到同学的瞩目,家长的关注,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很多学生往往因为一篇作文发表,得到了同学、家长、老师的刮目相看。很多后进学生由于作文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他人的评价,并促进了其他方面的进步。其次,教师在办周报的过程中,通过“栏目”安排,留给后进学生发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看到发表的“机会”,这是周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独特机制。周报强化了激励功能,帮助学生强化“自尊”,使每个学生能够学得有自信、有成就感,是站在儿童立场实施的教学。
  4. 周报让育人的途径更加“无痕”。办报过程中呈现了很多有效的育人途径:用作文讲评,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教育;培养小作家,是一种榜样激励教育;解决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是一种生活教育……教师以作文教学为手段,润物无声,避免了学生因为犯错而带着“警惕心”和“抗拒感”对抗教育的尴尬局面,避免了教师直白说教让学生产生烦躁与逆反的心理。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
其他文献
在小学阶段,适当地选择经典的绘本进行教学,深入挖掘绘本的内涵和价值,能让学生在美好的故事中、在丰富的图画中受到熏陶,审美力得到发展,心灵上获得成长。  一、慎重选材,找准基点  教师在选择绘本时,不仅要考虑故事本身的丰厚程度和逻辑性、故事中图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故事的文字量是否适当,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找准基点。另外,绘本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统编版小语教材每单元的
期刊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缺失  1. 学段特点混淆,预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低中高年级的区别,预习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准确地指向第三学段目标。  2. 预习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机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停留在浅层次,如生字注音、组词、课文朗读、段落概括,查找一些资料,缺少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只解决课文表面看到的现象,不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了预习的兴趣和动力。  3. 服务第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现阶段的中年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比重达30%,到了高年级甚至升入中学,这个比重还会增大,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把写作中的各种要点、重点都讲解透了,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写作感到恐惧,写出的作文死板、偏题。对此,我认为老师们的教学指导中可能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误区一:把写作当成对范文的单纯模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5首古诗都是古代经典名篇,文字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记忆。但笔者最近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枯燥背诵,有的学生甚至感到很厌烦,更别提去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了。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背诵、研读古诗呢?笔者由央视的“诗词大会”得以启发,并结合班级实际,也设计了一场小学高年级版“诗词大会”比赛活动。一、初露锋芒显身手(预赛阶段)  1. 准备时间:
期刊
习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老师怕教,常常在指导时感到无计可施;学生怕写,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传统的教育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与互联网也有着特有的“亲密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产生,正在悄悄改变着习作教学
期刊
《放飞蜻蜓》一文是苏教版国标本三下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者的角度,讲讲蜻蜓的身体结构、蜻蜓需要保护的道理以及蜻蜓是人类的朋友等,似乎也能够完成文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但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种口号式的阅读教学,没有深度、没有温度,更没有真正的情感。表面上似乎解决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核心话题,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让其深受震撼,更没有在儿童的灵魂深处播下爱的种子。  怎么办?情
期刊
一、凸显重点  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要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既要体现年段要求,又要关照这一组、这一篇的特点,还要结合学情分析,着实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核心素养。  凸显中年段的特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凸显本单元、本篇课文的特点:叙事文体,题目凝练故事脉络,关键词串起课文大意;俗语透发言外之意与作者情感;段落结构清
期刊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重塑经典,尽力发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用古诗词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性情。笔者结合自己《绝句》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初步获得了一定的体验。  一、诵读吟咏,品音韵之灵动  1. 密咏恬吟。众所周知,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诗词、记忆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从发声高低分为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高声朗读得到多数老师的重视和运用,而诗词教学中,
期刊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起走。人生就是这样,有时我们要一个人走,有时需要大家一起走。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固然重要,然而,要當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靠“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是必须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闯,而是一个团队同心协力地去探索、发现。  “教研”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
期刊
一、谈论“知己”话题,初识状物散文  师:《夹竹桃》这篇散文写得形神兼备,著名作家宗璞称季羡林为“夹竹桃知己”。知己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了解自己的人。  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以谁为知己?谁把它写得清逸高洁?  生:菊花以陶渊明为知己。  师:梅以谁为知己?是宋代诗人林逋。他有一个典故叫“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写的咏梅名句千古流传,所以人们说梅花以他为知己。宋代文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