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里,身着西裤的男人微探着身子专心浏览着眼前的展品;大学堂里,白人先生被一群学生簇拥着手舞足蹈比划着;女学教室里传出清脆悦耳的读书声;盲哑学堂里,孩子们专心摆弄着“特有”的学习道具……如果让你猜,会否觉得这是中国某个城市当下的景象?是的,它确实很像,只不过这是20世纪初的济南。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那个让参观者连连惊呼的博物馆,是济南1904年建立的用于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广智院;那个身着西裤的男人,是1904年第一批官派负笈东渡的归来留学生;那位被学生们簇拥着的金发老师,是1907年来自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16位外籍教师中的一位;那座传出清脆悦耳读书声的学堂,是建于1904年的第一所只招女生的南关女学;而那座敞开校门迎接盲哑孩子们的,则是创办于1905年济南第一所盲哑学校。
第二次诞生
回翻历史的厚重书卷,济南的自开商埠在其文化层面的影响中被赞誉为:使久被专制思想压制的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得以恢复;吐故纳新的生命机能,在向现代城市转变的文化旅途中重现光辉。或者再明朗一点,透过艰涩的教科书纸页,去遥望那个百年前刚刚开埠的济南。我们看到的,是明溥书局里忙碌在西式铅印石印工作台上的技术工人;是广智院里对西方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满怀好奇的济南市民;是第一批被选为官派负笈东渡者的留学生们踏出济南时昂首挺胸的志在必得;是大学堂里那些说着洋文的新进外籍教师……而深藏于这些表象之下的,是济南的文化及教育在与西方新进文化的剧烈碰撞中所擦出的火花。
随着济南的开埠,不仅国内外的商人可以自由地出入这座城市,外埠文化也随着人员的流动一齐冲进了城门。位于南关山水沟的济南第一座博物馆——广智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广智院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怀恩光等人修建而成,这座以宣传西方基督教为主要目的的山东基督教大学的社会教育机构,为济南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宗教种类和教义,更带来了时属西方的先进科学与理念。现代文明与封建社会的巨大反差,在这个城市一经登陆,便激起了巨大的反思与改革浪潮,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体制。于是1904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带着20万济南官民的新奇和憧憬,踏上了负笈东渡的留学之旅,迈出了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理念的第一步。
也是从这一年起,刚开通不久的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陆续为济南拉来了几位特殊的常驻访客——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西方的城市轮廓、发展理念、教育模式、科技产品、社会状态等等,经他们之口于他们之手,直接落地于济南的中心——有学识、敢于创新的年轻人心里。与此同时,一种更为完整和先进的教育体制也在这场西学东渐之风里日臻完善了起来。
1905年,新式教育开始蓬勃发展,盲哑学校、社会教育经理处等一系列更贴近百姓、尊崇平等人权的教育机构陆续设立。1915年,深受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的蒙养园出现,标志着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学前教育在济南日渐兴起。20世纪初的二十几年里,在日益浓厚起来的西学氛围中,济南逐步形成了一套从蒙养园到大学的新型教育体系。
西学余味
文化教育上的西化,经过时间的发酵,开始不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便是饮食。
1904年,一个名为石泰岩的德国人在经一纬二路开办了济南第一家以其名字命名的西餐店。习惯了用筷子吃饭的国人,不由被餐桌上擦得雪亮的金属刀叉晃得眼前一亮。于是,这个原本用来为驻济德国商人和铁路工程师服务的小餐馆,因为达官贵人们的青睐,摇身一变成为了省城一个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
与此同时,经常出入这里的人们似乎察觉到了长袍马褂与红酒甜点间的微妙不和,于是连同衣襟也跟着逐渐西化。尽管当时大部分的商人仍习惯性地在着装上恪守旧制,但曾经出洋留学的人已经开始身着西服出入中外社交圈。对新款式啧啧称奇的济南人,在积极变装的同时,也开始从理念上向西方靠拢。
第一个表现便是公共浴室的开设。不论是西餐馆的兴起还是西服的流行,逐渐摸到西方旋律的济南人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对比之下的不足。“家居之人多不备盆,且无热水器具……昔有人讥女人终身只浴三次”虽有夸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济南人的生活。但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这样的生活也被习以为常。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开埠带来的经济发展,个人的仪容整洁也随之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公共浴室的设立,使得许多济南人的洗澡问题得以解决。据1924年齐鲁大学社会学系济南社会调查报告统计,不仅普通市民,甚至监狱里也开始为囚犯提供洗澡设施。
第二个表现是人们对西医的认可。习惯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草本良药,西医手里的手术刀和糖衣药让国人感到惊奇。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中国人接受西医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信服”五个环节。随着1911年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医科的设立,以及1923年天主教若瑟医院的成立,济南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最初的疑忌逐渐转为了信服,并最终形成了中医为主体、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被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精神层面。现代化的明溥书局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文化传播的进程。1907年,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在济南设立分馆,逐渐繁荣起来的出版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上新形式的出现,更为济南地区科学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本就推崇知书达理的济南人开始透过散发着油墨味的书籍,更为快速和直接地接触近代的思想和文化。1909年的大明湖沿岸,仿照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筑样式的省立图书馆建成开放,刺激了济南文化的又一轮蓬勃发展。在省立图书馆里看书读报,或者去广智院博物馆里参观浏览,在传统与西学的双重推动下,济南的文化传播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不仅如此,1913年基督教青年会以及1924年随之而起的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成立,不仅仅昭示着越来越多的济南人对外来宗教的认可,更显示出人们对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西方社会,以及来自西方的发展模式、科技成果、思想文化的接受及认可。
如今行走在济南街头,依然能够发现这些启蒙时期留下来的文化印记:齐鲁医院内,被省政府定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广智院还在;建于1923年的天主教若瑟医院,现已更名为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经四路的礼拜堂依然屹立。偶尔路过,还能碰到刚刚结束祷告,从礼拜堂内走出的老年人。
在国际交流已经逐渐普及化的今天,济南与西方的联系已经鲜会让人兴奋或谈论;人们已经习惯了西餐的味道,并可以熟稔地在全英文酒单中挑出合适的酒;人们也早已习惯了周围那些有别于传统风格的西方建筑,并对其发表一番评论。
但或许在某个瞬间,当你看到背着书包去上幼儿园的孩子,看到被推进急诊室抢救的病人,听到教堂里传出的管风琴和赞美诗,看到出国留学生在机场跟家人拥抱告别,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它们起初的模样:那时候的幼儿园还被称为蒙养园;那时的西医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那时的怀恩光还在皱着眉头思索怎样让广智院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那时第一批踏上东渡之旅的留学生连同20万济南市民,怀揣的那份对未知的期待……
(感谢济南市档案局<馆>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除注明外,本专题所有图片均由济南市档案馆提供)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那个让参观者连连惊呼的博物馆,是济南1904年建立的用于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广智院;那个身着西裤的男人,是1904年第一批官派负笈东渡的归来留学生;那位被学生们簇拥着的金发老师,是1907年来自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16位外籍教师中的一位;那座传出清脆悦耳读书声的学堂,是建于1904年的第一所只招女生的南关女学;而那座敞开校门迎接盲哑孩子们的,则是创办于1905年济南第一所盲哑学校。
第二次诞生
回翻历史的厚重书卷,济南的自开商埠在其文化层面的影响中被赞誉为:使久被专制思想压制的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得以恢复;吐故纳新的生命机能,在向现代城市转变的文化旅途中重现光辉。或者再明朗一点,透过艰涩的教科书纸页,去遥望那个百年前刚刚开埠的济南。我们看到的,是明溥书局里忙碌在西式铅印石印工作台上的技术工人;是广智院里对西方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满怀好奇的济南市民;是第一批被选为官派负笈东渡者的留学生们踏出济南时昂首挺胸的志在必得;是大学堂里那些说着洋文的新进外籍教师……而深藏于这些表象之下的,是济南的文化及教育在与西方新进文化的剧烈碰撞中所擦出的火花。
随着济南的开埠,不仅国内外的商人可以自由地出入这座城市,外埠文化也随着人员的流动一齐冲进了城门。位于南关山水沟的济南第一座博物馆——广智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广智院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怀恩光等人修建而成,这座以宣传西方基督教为主要目的的山东基督教大学的社会教育机构,为济南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宗教种类和教义,更带来了时属西方的先进科学与理念。现代文明与封建社会的巨大反差,在这个城市一经登陆,便激起了巨大的反思与改革浪潮,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体制。于是1904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带着20万济南官民的新奇和憧憬,踏上了负笈东渡的留学之旅,迈出了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理念的第一步。
也是从这一年起,刚开通不久的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陆续为济南拉来了几位特殊的常驻访客——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西方的城市轮廓、发展理念、教育模式、科技产品、社会状态等等,经他们之口于他们之手,直接落地于济南的中心——有学识、敢于创新的年轻人心里。与此同时,一种更为完整和先进的教育体制也在这场西学东渐之风里日臻完善了起来。
1905年,新式教育开始蓬勃发展,盲哑学校、社会教育经理处等一系列更贴近百姓、尊崇平等人权的教育机构陆续设立。1915年,深受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的蒙养园出现,标志着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学前教育在济南日渐兴起。20世纪初的二十几年里,在日益浓厚起来的西学氛围中,济南逐步形成了一套从蒙养园到大学的新型教育体系。
西学余味
文化教育上的西化,经过时间的发酵,开始不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便是饮食。
1904年,一个名为石泰岩的德国人在经一纬二路开办了济南第一家以其名字命名的西餐店。习惯了用筷子吃饭的国人,不由被餐桌上擦得雪亮的金属刀叉晃得眼前一亮。于是,这个原本用来为驻济德国商人和铁路工程师服务的小餐馆,因为达官贵人们的青睐,摇身一变成为了省城一个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
与此同时,经常出入这里的人们似乎察觉到了长袍马褂与红酒甜点间的微妙不和,于是连同衣襟也跟着逐渐西化。尽管当时大部分的商人仍习惯性地在着装上恪守旧制,但曾经出洋留学的人已经开始身着西服出入中外社交圈。对新款式啧啧称奇的济南人,在积极变装的同时,也开始从理念上向西方靠拢。
第一个表现便是公共浴室的开设。不论是西餐馆的兴起还是西服的流行,逐渐摸到西方旋律的济南人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对比之下的不足。“家居之人多不备盆,且无热水器具……昔有人讥女人终身只浴三次”虽有夸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济南人的生活。但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这样的生活也被习以为常。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开埠带来的经济发展,个人的仪容整洁也随之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公共浴室的设立,使得许多济南人的洗澡问题得以解决。据1924年齐鲁大学社会学系济南社会调查报告统计,不仅普通市民,甚至监狱里也开始为囚犯提供洗澡设施。
第二个表现是人们对西医的认可。习惯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草本良药,西医手里的手术刀和糖衣药让国人感到惊奇。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中国人接受西医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信服”五个环节。随着1911年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医科的设立,以及1923年天主教若瑟医院的成立,济南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最初的疑忌逐渐转为了信服,并最终形成了中医为主体、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被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精神层面。现代化的明溥书局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文化传播的进程。1907年,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在济南设立分馆,逐渐繁荣起来的出版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上新形式的出现,更为济南地区科学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本就推崇知书达理的济南人开始透过散发着油墨味的书籍,更为快速和直接地接触近代的思想和文化。1909年的大明湖沿岸,仿照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筑样式的省立图书馆建成开放,刺激了济南文化的又一轮蓬勃发展。在省立图书馆里看书读报,或者去广智院博物馆里参观浏览,在传统与西学的双重推动下,济南的文化传播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不仅如此,1913年基督教青年会以及1924年随之而起的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成立,不仅仅昭示着越来越多的济南人对外来宗教的认可,更显示出人们对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西方社会,以及来自西方的发展模式、科技成果、思想文化的接受及认可。
如今行走在济南街头,依然能够发现这些启蒙时期留下来的文化印记:齐鲁医院内,被省政府定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广智院还在;建于1923年的天主教若瑟医院,现已更名为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经四路的礼拜堂依然屹立。偶尔路过,还能碰到刚刚结束祷告,从礼拜堂内走出的老年人。
在国际交流已经逐渐普及化的今天,济南与西方的联系已经鲜会让人兴奋或谈论;人们已经习惯了西餐的味道,并可以熟稔地在全英文酒单中挑出合适的酒;人们也早已习惯了周围那些有别于传统风格的西方建筑,并对其发表一番评论。
但或许在某个瞬间,当你看到背着书包去上幼儿园的孩子,看到被推进急诊室抢救的病人,听到教堂里传出的管风琴和赞美诗,看到出国留学生在机场跟家人拥抱告别,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它们起初的模样:那时候的幼儿园还被称为蒙养园;那时的西医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那时的怀恩光还在皱着眉头思索怎样让广智院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那时第一批踏上东渡之旅的留学生连同20万济南市民,怀揣的那份对未知的期待……
(感谢济南市档案局<馆>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除注明外,本专题所有图片均由济南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