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ulz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安徽安庆 246003;2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南综合试验站,河南安阳 455000;3安徽宇顺种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安庆 246003)
  摘 要:针对当前安徽省棉花生产面临的棉农种棉积极性急剧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等严峻形势,分析了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探讨了机采棉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问题。
  关键词:安徽;棉花;农机农艺一体化;机械化生产;机采棉;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18-04
  1 发展机采棉的紧迫性
  1.1 安徽省棉花产业的重要性 纺织工业是安徽省政府确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涉及近50多万职工和300万农民的利益,在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2年全省纺织业有棉纺绽666万锭、气流纺绽11万头、棉布织机6.8万台,生产纱81.9万t,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 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2%,就业人数占全省工业职工人数的4.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33亿元、销售利润46亿元、出口交货值94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6%、2.5%、6.8%。
  安徽棉纺织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占全部纺织的近1/2,远远超过服装产值及其他占总产值的比重。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现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间三大棉区,适宜种植面积近66.7万hm2。近10a来,全省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为35.6万hm2,年均生产棉花34万t,种植面积列全国的第5~6位,总产列6~7位。
  1.2 棉花生产面临的形势严峻 近年来,农业生产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棉花因其生产管理复杂、周期长、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受冲击最大,棉农种棉积极性急剧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我省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44.2万hm2,下降到2013年的28.5万hm2,降幅达35.4%。另一方面,近年来我省棉纺业发展迅速,纱产量由2003年的35.1万t,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90.0万t,增幅达156.0%,年均递增14.2%。我省自产棉花缺口由3%左右增加到近80%。从全国看,原棉是我国短缺的大宗农产品之一,2002-2013年进口原棉3 077万t,年均进口256万t,近年来占全球原棉贸易市场的比例已高达30%以上(2011/2012年度高达57.6%),占全国棉花消费量的40%以上,由此看出,我国棉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1.3 发展机采棉势在必行 当前,我省棉花生产仍是劳动密集型,相对于其他作物,种植管理环节多、农艺复杂,劳动力用工量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近8a来,我国内地棉花的利润不足200元/667m2。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如果生产方式不进行重大变革,棉花种植面积将继续加速下滑。
  据分析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已达到1 000元/667m2,其中人工采棉费用达400~500元/667m2,而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人工采棉费用更高达660~1 300元/667m2,棉花采摘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50%。因此,以棉花机械化采摘为标志的全程机械化,是棉花生产现代化的唯一方向和根本出路。
  2 发展机采棉的可行性
  2.1 农业生产形势急剧变化,农业机械化内在需求迫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加快转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都迫切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工,农民对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2.2 发展机采棉已有成熟经验 世界棉花产量约30%以上是由机器采摘的,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是世界上全部使用机器采棉的国家,保加利亚、希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西班牙棉花机采率在70%以上,乌兹别克则在90%以上。
  我国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最早起始于新疆建设兵团。从1996年开始,新疆建设兵团引进技术装备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从2001年开始,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兵团推广。近年来,棉花机耕、机播、机械化育苗、中耕追肥、拔棉秆等环节的技术已经成熟,各地根据不同条件已研制出多种机型;机收方面,采棉机生产实现国产化,我国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自走式采棉机的批量化生产,同时,与之配套的农艺栽培、脱叶催熟、田间运输、清理加工等技术和设备也相对成熟。到2013年,机采棉达到34.7万hm2,占植棉面积的60%。
  山东省2013年在无棣县建立国家级万亩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其中核心区200hm2,辐射带动0.067万hm2。在示范项目区,坚持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在棉花品种筛选、土地整理、农艺栽培措施、田间生产管理、残膜回收、化学控制管理、棉花收获等环节,均按照机采棉农艺要求实施。2013年棉花虽遭受历史罕见雨涝灾害,但依然表现出良好的长势。经专家测产,产量达250kg/667m2,有的地块达375kg/667m2。机械化采棉作业费比人工采摘棉花最高可节省采棉成本450元/667m2。到2015年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面积可达2万hm2。   2013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在河南安阳示范了机采棉,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所对指杆式棉花收获机的配置形式进行了改进设计,研制成功了可以不对行收获、结构简单、性能优越、造价低廉的新型自走指杆式采棉机,每小时可收获棉花0.47~0.73hm2,采净率大于93%,含杂率小于12%。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江苏省农委等“三农四方”协同攻关,从品种、栽培到收获机械进行了系统设计集成,主攻棉花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试验基地,经过4a筹备、2a努力,初步探索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明确了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建立了适于机械化采收的标准种植模式,终于在2013年取得了长江流域机采棉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农艺农机融合。经专家的测产,示范田块棉花采净率超90%,采收时间不到15min/667m2,全生育期用工可减少1/2以上,产子棉达350kg/667m2的高产水平。喻树迅院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机采棉的试采成功标志着在多雨的长江流域棉区,江苏已经率先实现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品种、农艺、农机的有效融合和技术突破。
  从2012年起,在约翰迪尔公司的大力配合下,湖北省在荆州市组织开展棉花全程机械化及机采棉研究与试验,着力开展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机械播种、栽培管理、脱落叶剂应用及采棉机地域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2.3 机采棉机械及相关技术已基本成熟 机采棉主要有机采前的化学脱叶催熟、机械采棉和机采棉的清理加工三大技术。其中化学脱叶催熟技术和机采棉的清理加工技术较成熟。采棉机主要有摘锭式、复指杆式、刷辊式等3种。其中,美国约翰迪尔采棉机已很成熟,新疆兵团已规模化引进;2009年新疆兵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5行自走式采棉机,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标准,目前兵团各垦区棉花机采技术已全面推广;2011年,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在滨州沾化县引进贵航生产的3行棉花收获机;2013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所成功对指杆式棉花收获机的配置形式进行了改进设计,具有可以不对行收获,结构简单、性能优越、造价低廉等特点,适合我国国情。
  2.4 具有相同气候特点的棉区已实现机采棉技术突破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位于29°41′~34°38′N、114°54′~119°37′E,气候特点与同纬度的美国中南部(包括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和田纳西州)等棉区相似,而美国这些棉区早已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我省沿江棉区与江苏、湖北等省同属长江流域棉区,我省淮北棉区与山东省同属黄河流域棉区,气候条件相当,而这些棉区棉花均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由此可以证明气候因素不是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限制因素,只要品种、种植模式、栽培措施得当,加工设备配套,实行全程机械化是可行的。
  从气象资料(表1、表2)可以分析出,我省棉花收获期(10月)降水量、日照时数、≥10℃积温等气象指标基本符合机采棉的要求。
  2.5 已开展了前期研究 针对我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皖南综合试验站、安徽宇顺种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机采棉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机采棉品种筛选与选育、机采棉群体调控技术研究、机采棉催熟脱叶药剂筛选及技术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育出了4个生育期短、吐絮集中、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并提交了安徽省、江苏省短季棉区域试验;探索了杂交棉F2油后/麦后高密度直播的种植模式;进行了短季棉和杂交棉F2高密度直播小面积示范(表3),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3 发展机采棉的政策建议
  成立机采棉发展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设立机采棉发展专项基金,开展机采棉品种选育和筛选、农艺与农机融合技术研发。尽快将棉花播种机、采棉机及清花机等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畴。按照机采棉种植模式,开展机采棉品种区域试验,尽快审定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机采棉品种。鼓励发展机采棉专业合作社,推动社会化服务。扶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机采棉示范加工基地,先示范后推广,推动机采棉稳步发展。
  4 机采棉研究技术路线探讨
  安徽省的棉花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路线见图1。
  5 机采棉关键问题讨论
  5.1 机采棉种植制度 与新疆等棉区不同的是,安徽省发展机采棉仍要坚持实现两熟制,沿江棉区以油棉连作两熟制为主,10月棉花机收后直播或机械移栽油菜—5月底油菜机收后机械免耕直播棉花;淮北棉区以麦棉连作两熟制为主,10月棉花机收后机械直播小麦—5月底、6月初小麦机收后机械免耕直播棉花。
  5.2 机采棉品种
  5.2.1 品种要求 采用机械收获时,所选棉花品种株型、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早熟性、吐絮集中度、含絮力、主茎基部直径等农艺性状应满足所选用采棉机的性能要求。
  5.2.2 解决途径 (1)引进:引进外地机采棉品种,筛选出适合安徽省的机采棉品种。(2)选育:收集具有机采棉特征特性的种质资源,通过选育,培育适合我省的机采棉新品种。(3)调控:采用现有常规棉、杂交棉F2品种通过栽培措施、营养调控、化学调控建立机采棉群体,探索现有品种通过调控实现机收的技术。
  5.3 关键栽培技术 研究我省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播种方式(精量机播、油菜机械移栽)、种植方式(株行距配制、种植密度)、营养调控和化学调控(适合机收的株高、株型、收获期)等关键技术。
  5.4 化学调控、化学打顶、脱叶催熟技术 筛选适合安徽省机采棉的化学调节剂、脱叶催熟剂、化学打顶剂等,研究其使用技术。
  5.5 农机具、设备筛选和改进 筛选适合安徽省棉花机械化作业的农机具,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机、采棉机、机采棉加工设备等。
  5.6 机采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的建立 融合品种、农艺和农机装备等技术,建立安徽省三大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品种一体化)技术体系。
  5.7 机采棉生产模式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机采棉具有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等特点,是棉花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探索适合安徽省省情的棉花机械化生产模式对发展机采棉至关重要。全国各地的“兵团模式”、“土地流转或成立专业合作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大户模式”等多种机采棉生产模式值得我省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郑曙峰,路曦结,潘泽义.棉花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郑曙峰,路曦结.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安徽篇[J].中国棉花,2009(S1):41-46.
  [4]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ahtjj.gov.cn.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EB/OL].http://www.ahtjj.gov.cn.
  [6]毛树春.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2012[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7]中国科学报.谁来挽救萎缩的棉区[EB/OL].http://www.cricaas.com.cn.
  [8]人民日报.走近机采棉[EB/OL].http://www.cricaas.com.cn.
  [9]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苏率先突破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技术难关[EB/OL].http://www.cricaas.com.cn.
  (责编:施婷婷)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超声波提取辅酶Q10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类球红细菌辅酶Q10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输出功率为55%、每次辐射时间为3s、工作总时间为6min、菌液浓度OD为23.4,条件优化后辅酶Q10单位细胞产量达到11.86mg/L。  关键词:类球红细菌;辅酶Q10;单位细胞产量  中图分类号 Q93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
期刊
摘 要:为明确大庆地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发生和为害情况,对保护地十字花科蔬菜田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蔬菜田主要害虫11种,以小菜蛾、菜青虫、菜蚜最为常见,十字花科蔬菜田以芥兰、大白菜和油菜田害虫为害率最高,分别为89%、79%和76%,萝卜田为害率最低为53%。  关键词: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被害率;大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
期刊
摘 要: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现了分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IS,简单易用、功能良好。该系统不仅可以对地理信息中的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进行前期处理,而且可以对后台数据库进行高速的访问和更新,在安徽省土地调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眼睛和大脑。  关键词:土地调查;数据存储;分级地理信息数据库;GIS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期刊
摘 要:为了筛选漂浮烟苗繁殖烟蚜及烟蚜茧蜂的最佳烟苗密度,采用漂浮育苗的方法,研究了4种烟苗密度处理(密度Ⅰ:162株/盘,密度Ⅱ:90株/盘,密度Ⅲ:81株/盘,密度Ⅳ:54株/盘)对烟蚜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Ⅱ处理的漂浮烟苗盘蚜量最大值显著高于密度Ⅲ处理和密度Ⅳ处理,与密度Ⅰ处理无显著差异;而密度Ⅱ处理的单株蚜量、有效繁蚜叶数量、有效繁蚜叶载蚜量以及僵蚜数量,均显著高于密度Ⅰ处理,且其患病
期刊
摘 要:以郊区绿色农业为背景,以容易分类收集和规模化处理的商业果蔬垃圾为例,分析得出了制约城市果蔬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的主要瓶颈问题,分别是中转预处理带来的土地成本高、贮运环节多、单向物流运量大、效率低。总结有机蔬菜产销经验,提出按照蔬菜产销与果蔬垃圾返乡循环利用一体化布局的产业模式对商业果蔬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引导和推动郊区无公害蔬菜进城直销与果蔬垃圾返乡堆肥还田直接对接、双向交流、循环利用、融合
期刊
摘 要:短稳杆菌县浮剂防治甜菜夜蛾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SC对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较好,并随着浓度增大和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但速效性较差。施药后7d,1 500mL/hm2防治效果为69.7%,且对斜纹夜蛾和小菜蛾也有一定防效,从食品安全和环保角度考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短稳杆菌;甜菜夜蛾;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
期刊
摘 要:对K326 ×中烟90 组合的DH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形成了其中119份材料的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3.13处可划分为5个类群。第一类群6份材料,第二类群43份材料,第三类群38份材料,第四和第五类群各16份材料。综合看第一类群表现不佳,第二类群经济性状表现良好,第三类群表现居中,第四类群表现最优,第五类群产量最高。  关键词:烤烟;DH群体;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中
期刊
摘 要:对潜江市22个镇处(油田矿区)2012年生猪、牛、羊、家禽的养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估算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和以氮含量为标准的猪粪当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并对各镇处农田粪便承受程度进行了风险评价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潜江市2012年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54.31万t;畜禽粪便农田平均负荷量17.01t/hm2·a;畜禽粪便已对6个镇处场构成Ⅱ级威胁、对1个镇处构成Ⅳ级威胁、对1个镇
期刊
摘 要:研究目的:对毕节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利用和保护进行研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耕地的保护提供建议与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了毕节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新老问题,进而提出毕节市可以通过六项措施保护现有耕地。研究结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还需要探索有效管理耕地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耕地保护;研究;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 F321
期刊
摘 要: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茶叶的质量安全事件、遭遇贸易壁垒事件时有发生。该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茶叶;贸易;质量安全;原因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08-03  Abstract:Tea is our nation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