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的重大发展。这既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在本质上的重要区别,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促进终身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奠基工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排除各种短视心理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做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学习能力为追求,认真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为推促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心智和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学习能力 专业素养 培养与发展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对30年来的3000多名各类高考状元进行了社会调研,令人为之慨叹的是,竟然无一人成为各种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样的爆料足以说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经典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有着相当程度的脱节和不适应。关乎其间的重要因素也就是社会实践能力,而学生时代的能力培养则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这是一个根本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自身的实践与体会,对于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粗浅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坚持激励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所谓语文基本能力,就是指较好地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隐形的综合学习”能力,然而他们关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还是表现在“点点滴滴”上,尚未形成综合阅读的整体性。到了中年级阶段,我们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综合”阅读能力。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1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要求介绍自己“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的什么事”,就是以“提出读书要求”的形式,提醒小学生应该怎样有意识、有目标地去通读一本书或一篇文本,促使小学生注重把握阅读时的整体性。另外,还要求“把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这是在不露痕迹地启发和激励小学生,阅读时要通过欣赏和鉴别来感悟“哪些语句是精彩的?它们分别精彩在什么地方?”并把之摘录下来与他人一同交流和享用。小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和体会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才是正确完整的、符合要求的,并逐步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环境、平台和机会,经常举办一些读书交流、讲故事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激活学教状态,激發语文学趣,尤其是激励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得以有效培养。
二、链接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学用联系能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教育论”,积极倡行“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要努力把“教师所教、书本所学、学生所做”充分结合起来,坚持“教学做三维合一”,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求取“真知”,有效增加学习“厚度”,在学用实践中自我锻炼和培养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把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放在第一要素。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同样积极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关于这一方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设置显得非常的科学合理,仅从练习安排中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板块的“处处留心”,就是在教育小学生“生活处处有语文”,指导和帮助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深切感悟,从中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和语文学习的妙趣。第四板块的“口语交际”亦是如此。
三、放眼长远目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可保一世无忧。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良心工程”来认真打造铸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初步的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始终把教学关口前移作为提高课堂质效的有效措施来狠抓落实,并积极开展双边教学活动,从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分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初步习作能力
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习作启蒙,这既是小学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又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这一环节上,不容许有丝毫的忽视和马虎,否则,小学生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累累负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对此,笔者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慎重态度开展教学,总结形成了“小学生启蒙习作四步教学法”:一是激励学生努力从书本和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尽力避免“无米之炊”和“言之无物”的习作。二是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尽量降低目标,注重因人而异,对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信心。三是从培养写周记和日记的习惯入手,注重“从说到写”的过程培养,对学生不求全责备,不作统一要求。四是在“自由习作——半命题习作——命题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是利用文本模仿习作,时机成熟之后,再帮助学生慢慢消除依赖心理,引导他们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习作之路。
(作者单位:江阴市文林中心小学)编辑/杨俊飞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学习能力 专业素养 培养与发展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对30年来的3000多名各类高考状元进行了社会调研,令人为之慨叹的是,竟然无一人成为各种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样的爆料足以说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经典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有着相当程度的脱节和不适应。关乎其间的重要因素也就是社会实践能力,而学生时代的能力培养则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这是一个根本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自身的实践与体会,对于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粗浅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坚持激励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所谓语文基本能力,就是指较好地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隐形的综合学习”能力,然而他们关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还是表现在“点点滴滴”上,尚未形成综合阅读的整体性。到了中年级阶段,我们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综合”阅读能力。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1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要求介绍自己“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的什么事”,就是以“提出读书要求”的形式,提醒小学生应该怎样有意识、有目标地去通读一本书或一篇文本,促使小学生注重把握阅读时的整体性。另外,还要求“把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这是在不露痕迹地启发和激励小学生,阅读时要通过欣赏和鉴别来感悟“哪些语句是精彩的?它们分别精彩在什么地方?”并把之摘录下来与他人一同交流和享用。小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和体会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才是正确完整的、符合要求的,并逐步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环境、平台和机会,经常举办一些读书交流、讲故事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激活学教状态,激發语文学趣,尤其是激励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得以有效培养。
二、链接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学用联系能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教育论”,积极倡行“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要努力把“教师所教、书本所学、学生所做”充分结合起来,坚持“教学做三维合一”,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求取“真知”,有效增加学习“厚度”,在学用实践中自我锻炼和培养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把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放在第一要素。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同样积极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关于这一方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设置显得非常的科学合理,仅从练习安排中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板块的“处处留心”,就是在教育小学生“生活处处有语文”,指导和帮助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深切感悟,从中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和语文学习的妙趣。第四板块的“口语交际”亦是如此。
三、放眼长远目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可保一世无忧。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良心工程”来认真打造铸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初步的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始终把教学关口前移作为提高课堂质效的有效措施来狠抓落实,并积极开展双边教学活动,从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分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初步习作能力
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习作启蒙,这既是小学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又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这一环节上,不容许有丝毫的忽视和马虎,否则,小学生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累累负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对此,笔者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慎重态度开展教学,总结形成了“小学生启蒙习作四步教学法”:一是激励学生努力从书本和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尽力避免“无米之炊”和“言之无物”的习作。二是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尽量降低目标,注重因人而异,对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信心。三是从培养写周记和日记的习惯入手,注重“从说到写”的过程培养,对学生不求全责备,不作统一要求。四是在“自由习作——半命题习作——命题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是利用文本模仿习作,时机成熟之后,再帮助学生慢慢消除依赖心理,引导他们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习作之路。
(作者单位:江阴市文林中心小学)编辑/杨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