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飘摇中的记忆
从佛开高速到325国道,一路驶向我们的目的地——赤坎古镇。赤坎古镇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有名的侨乡古镇。浓郁的南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映衬出了这个小镇所经历过的悠长岁月。镇上小街不宽也不窄,灰黄色的骑楼一栋连一栋,玲珑古典的屋顶,掉漆的窗格子,低矮的门楣,柱子上褪色的毛笔字招牌和广告,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老片子中的上海街头。
我们在古镇上午餐,尝了尝远近闻名的煲仔饭。等待的时间很长,便与朋友农夫围在门口的木柴炉灶旁边,看手拿钳子的师傅玩“帽子戏法”。所谓十个锅九个盖,在熊熊火焰中不断变换着,冷不防泛起的火苗爆出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更加让人垂涎欲滴。开平还有不少美食,我还从一个小男孩手里买了一块麦芽糖。小孩子告诉我这东西得慢慢舔着吃,结果我舔了大半个小时还剩一大半。
饭后,原本是稀稀落落的小雨已经下大了。在风雨交加中,我们走进潭江边上那一排整齐划一的古色古香的街区。安静妩媚的江水早已变成了滔滔洪水,差一点就漫过了桥面。风还是很大,把街边一些布幔吹得如海上的风帆一般,被雨水涂抹过的古楼显得更加古旧了。漫步在堤西路上,风格各异的骑楼整齐地屹立在街道边,隐隐散发着沧桑的韵味。据说这一片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的特点于一身的老建筑多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因此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
堤西路上还有一个很官方的景点——“赤坎影视城”,进去小逛了一会儿,觉得很多布景倒是十分贴合二三十年代的珠三角水乡市集的氛围。但我隐隐约约觉得,尽管这一段远离了烦嚣的安静而遥远的记忆,不时地被荷尔蒙过剩的现代人翻来覆去地演绎着,可走近这风雨飘摇中的故园,过去了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能表述清楚?一片虔诚也罢,虚无缥缈也罢,最终仍不免变作遗憾。
若只如初见
离开赤坎古镇后,我们一行人计划前往马降龙村,因为来开平之前便听别人说在开平众多碉楼群中,马降龙的碉楼比较有代表性。
行驶在325国道上,两旁不时闪现的零落的老房子镶嵌在午后没有阳光的绿色中,倒也有一种平和的感觉。通往马降龙村的路上,标牌指向有些混乱,阴差阳错地,我们错过了前往马降龙的路口,直接到达了相隔不远处的锦江里古村落。游玩一番之后发觉锦江里碉楼群也很不错。
我一直觉得穿过长长的阡陌前往瑞石楼的路程是开平之行最难忘的一段。真的从未见过这般开阔、美丽的田园风光,如同影楼里的招贴画。细长细长的阡陌,分隔着那一大块一大块的稻田,或者黄色,或者绿色,或者漂着水渍的亮色。间或还有一些低矮的小山包,远远地衬托着。而蜿蜒的河流一直在穿行,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风雨过后留下的痕迹便是灰白的天空下清新、辽远的稻田,还有泛滥的河水,以及在河边企图打渔的村民们。这副景象真是像极了欧洲的田园风光。
终于进了村,村口有一幅对联,写了锦江里的来历,留在相机里的,可惜模糊了。村头的景象,公鸡母鸡长得又大又精神,狗半躺着,对我们熟视无睹。村子里的房子排列得十分整齐,清一色的灰砖灰瓦,恬淡自然。我正要给这些乡间气息留影,忽然就遭到了旁边围坐着的老人们的呵斥。我顿时想起了这个地方的风俗,老人们是忌讳照相的,只好作罢。穿过狭长的巷子,跟鸡鸡狗狗打过招呼以后,走向瑞石楼。
据说瑞石楼是众多开平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建成于1925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在决定回乡养老后,他花了三万多元港币建盖了这一座坚固、实用又美观的碉楼。瑞石楼楼高九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而且层层风格各异,融合了各种西方建筑特色,不愧为“开平第一楼”。
一位村民,应该是黄家后人,在收了款之后让我们进楼参观。他指着一楼正中的一幅老照片,向我们解释着瑞石楼主人复杂的家庭关系,比如黄氏貌似有三位太太,儿孙超过二十人……解说很是详尽。照片由艳芳出品,黑白片,开平人特有的端正朴素的棱角跃然纸上。
房间里都是些老家具,光线也很微弱。爬上一层楼,看着狭窄的楼梯和房间,房间里的黑白老照片,没有色泽的旧家具,感觉自己心情也变得有些复杂:每层楼都住着的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他们的过去扑簌迷离,如此狭窄的房子,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他们是怎么和睦地走过来的?物是人非,风住尘香花已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道故人心易变。呵,只有月与灯依旧。
夕阳无限好
离开锦江里,前往自力村——一个在农夫看来比开平立园更值得一看的景点。将近黄昏,开阔的乡道两旁都是村民们种植的芭蕉树,越接近景点,周遭的田野便越是开阔,一畦畦地间隔着。天上有一大块发亮发白的蓝色,被一丝丝细碎的白絮搪塞着。这个地方,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门外停了不少旅游车,挂了不少牌子,门票也十分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打包出售的商品。
工作人员告知还有三十分钟就下班,问我们还进去吗?毫无疑问,我们退缩了,就在这一大片乡村、小河、池塘、田野、树木,以及时不时映入眼帘的灰褐色的古老碉楼,交织而成的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徜徉着。走过养了一大群鸭子的池塘边,走过结了零星豆角夹的水塘边,走过有老人坐在门外的村边,走到了那一片还有谷子倒伏的开阔的田野里……
这是一片多么清晰、沉静的田野!天色如洗,一片片的稻黄色、水青色在过渡,往远处过渡,往天空的靛蓝色过渡。那一根根横亘在天地之间的五线谱一般的电线,偶尔有鸟儿站在上头张望。有一瞬间,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一只鸟儿,也在张望,在幻想。一两栋灰黑色的碉楼镶嵌在这样的背景里,感觉又像是到了图画里的欧洲,天空、田园、古堡,烂漫而神秘。
时间尚未及六点,驱车前往方氏灯楼。坐落在层层草色、田埂、溪岸、水塘以及葱郁的不知名野花之后古老而形状独特的灯楼,显得格外孤清凄美。
我们先是站在离灯楼百米开外的山坡上,静静欣赏沐浴在夕阳中的它。随后穿过潮湿的芭蕉地和高高的茅草,到了灯楼脚下。周围是一片考究的坟墓,碑上都是工整的文言文。站在此处,太阳的光线恰恰把整座灯楼一分为二,方圆几里的景致尽收眼底。
如果有晚霞就好了,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早已尘封锁入历史的这样一个地方热闹一些再热闹一些。可惜我们谁都不是神,无法回到过去更改历史,也无法穿梭时空预测未来。此时心里忽然想到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有一些不能释怀的情思在这样的黄昏里暗涌,不管古时今时,不管此时彼时,总有告别的一刻,正如此时。
TIPS: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建于1920年。为了防卫马冈土塘一带的土匪,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墟北面的第三山上,守护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危。
从佛开高速到325国道,一路驶向我们的目的地——赤坎古镇。赤坎古镇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有名的侨乡古镇。浓郁的南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映衬出了这个小镇所经历过的悠长岁月。镇上小街不宽也不窄,灰黄色的骑楼一栋连一栋,玲珑古典的屋顶,掉漆的窗格子,低矮的门楣,柱子上褪色的毛笔字招牌和广告,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老片子中的上海街头。
我们在古镇上午餐,尝了尝远近闻名的煲仔饭。等待的时间很长,便与朋友农夫围在门口的木柴炉灶旁边,看手拿钳子的师傅玩“帽子戏法”。所谓十个锅九个盖,在熊熊火焰中不断变换着,冷不防泛起的火苗爆出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更加让人垂涎欲滴。开平还有不少美食,我还从一个小男孩手里买了一块麦芽糖。小孩子告诉我这东西得慢慢舔着吃,结果我舔了大半个小时还剩一大半。
饭后,原本是稀稀落落的小雨已经下大了。在风雨交加中,我们走进潭江边上那一排整齐划一的古色古香的街区。安静妩媚的江水早已变成了滔滔洪水,差一点就漫过了桥面。风还是很大,把街边一些布幔吹得如海上的风帆一般,被雨水涂抹过的古楼显得更加古旧了。漫步在堤西路上,风格各异的骑楼整齐地屹立在街道边,隐隐散发着沧桑的韵味。据说这一片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的特点于一身的老建筑多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因此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
堤西路上还有一个很官方的景点——“赤坎影视城”,进去小逛了一会儿,觉得很多布景倒是十分贴合二三十年代的珠三角水乡市集的氛围。但我隐隐约约觉得,尽管这一段远离了烦嚣的安静而遥远的记忆,不时地被荷尔蒙过剩的现代人翻来覆去地演绎着,可走近这风雨飘摇中的故园,过去了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能表述清楚?一片虔诚也罢,虚无缥缈也罢,最终仍不免变作遗憾。
若只如初见
离开赤坎古镇后,我们一行人计划前往马降龙村,因为来开平之前便听别人说在开平众多碉楼群中,马降龙的碉楼比较有代表性。
行驶在325国道上,两旁不时闪现的零落的老房子镶嵌在午后没有阳光的绿色中,倒也有一种平和的感觉。通往马降龙村的路上,标牌指向有些混乱,阴差阳错地,我们错过了前往马降龙的路口,直接到达了相隔不远处的锦江里古村落。游玩一番之后发觉锦江里碉楼群也很不错。
我一直觉得穿过长长的阡陌前往瑞石楼的路程是开平之行最难忘的一段。真的从未见过这般开阔、美丽的田园风光,如同影楼里的招贴画。细长细长的阡陌,分隔着那一大块一大块的稻田,或者黄色,或者绿色,或者漂着水渍的亮色。间或还有一些低矮的小山包,远远地衬托着。而蜿蜒的河流一直在穿行,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风雨过后留下的痕迹便是灰白的天空下清新、辽远的稻田,还有泛滥的河水,以及在河边企图打渔的村民们。这副景象真是像极了欧洲的田园风光。
终于进了村,村口有一幅对联,写了锦江里的来历,留在相机里的,可惜模糊了。村头的景象,公鸡母鸡长得又大又精神,狗半躺着,对我们熟视无睹。村子里的房子排列得十分整齐,清一色的灰砖灰瓦,恬淡自然。我正要给这些乡间气息留影,忽然就遭到了旁边围坐着的老人们的呵斥。我顿时想起了这个地方的风俗,老人们是忌讳照相的,只好作罢。穿过狭长的巷子,跟鸡鸡狗狗打过招呼以后,走向瑞石楼。
据说瑞石楼是众多开平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建成于1925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在决定回乡养老后,他花了三万多元港币建盖了这一座坚固、实用又美观的碉楼。瑞石楼楼高九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而且层层风格各异,融合了各种西方建筑特色,不愧为“开平第一楼”。
一位村民,应该是黄家后人,在收了款之后让我们进楼参观。他指着一楼正中的一幅老照片,向我们解释着瑞石楼主人复杂的家庭关系,比如黄氏貌似有三位太太,儿孙超过二十人……解说很是详尽。照片由艳芳出品,黑白片,开平人特有的端正朴素的棱角跃然纸上。
房间里都是些老家具,光线也很微弱。爬上一层楼,看着狭窄的楼梯和房间,房间里的黑白老照片,没有色泽的旧家具,感觉自己心情也变得有些复杂:每层楼都住着的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他们的过去扑簌迷离,如此狭窄的房子,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他们是怎么和睦地走过来的?物是人非,风住尘香花已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道故人心易变。呵,只有月与灯依旧。
夕阳无限好
离开锦江里,前往自力村——一个在农夫看来比开平立园更值得一看的景点。将近黄昏,开阔的乡道两旁都是村民们种植的芭蕉树,越接近景点,周遭的田野便越是开阔,一畦畦地间隔着。天上有一大块发亮发白的蓝色,被一丝丝细碎的白絮搪塞着。这个地方,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门外停了不少旅游车,挂了不少牌子,门票也十分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打包出售的商品。
工作人员告知还有三十分钟就下班,问我们还进去吗?毫无疑问,我们退缩了,就在这一大片乡村、小河、池塘、田野、树木,以及时不时映入眼帘的灰褐色的古老碉楼,交织而成的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徜徉着。走过养了一大群鸭子的池塘边,走过结了零星豆角夹的水塘边,走过有老人坐在门外的村边,走到了那一片还有谷子倒伏的开阔的田野里……
这是一片多么清晰、沉静的田野!天色如洗,一片片的稻黄色、水青色在过渡,往远处过渡,往天空的靛蓝色过渡。那一根根横亘在天地之间的五线谱一般的电线,偶尔有鸟儿站在上头张望。有一瞬间,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一只鸟儿,也在张望,在幻想。一两栋灰黑色的碉楼镶嵌在这样的背景里,感觉又像是到了图画里的欧洲,天空、田园、古堡,烂漫而神秘。
时间尚未及六点,驱车前往方氏灯楼。坐落在层层草色、田埂、溪岸、水塘以及葱郁的不知名野花之后古老而形状独特的灯楼,显得格外孤清凄美。
我们先是站在离灯楼百米开外的山坡上,静静欣赏沐浴在夕阳中的它。随后穿过潮湿的芭蕉地和高高的茅草,到了灯楼脚下。周围是一片考究的坟墓,碑上都是工整的文言文。站在此处,太阳的光线恰恰把整座灯楼一分为二,方圆几里的景致尽收眼底。
如果有晚霞就好了,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早已尘封锁入历史的这样一个地方热闹一些再热闹一些。可惜我们谁都不是神,无法回到过去更改历史,也无法穿梭时空预测未来。此时心里忽然想到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有一些不能释怀的情思在这样的黄昏里暗涌,不管古时今时,不管此时彼时,总有告别的一刻,正如此时。
TIPS: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建于1920年。为了防卫马冈土塘一带的土匪,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墟北面的第三山上,守护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