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书店:回声是一种理解的幻觉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客人让我帮他只看网络小说找个别样的娱乐,我推荐了劳伦斯·布洛克的侦探小说。《不二》这次终于进多了,冯唐的另外几本也卖不出去了,他这风终于吹过去了。有人来买了长销书《我们仨》,就让我感动了,因为回声无折扣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几年。有人拿着长书店来给我,让我帮她买,说她不在网上买书。有学生买了基本港版书,还有indie乐队的CD,说不敢再看书架了,不然没钱回不了家了。有人洋洋得意只买了几本绝版低价书,恨得我牙痒痒……”韩琳琳的卖书记录本,是她的故事集。
  回声书店是韩琳琳于2011年创办的,在大连15库(1929年建造的港口仓库,曾是“东亚第一库”,2006年改造成复合型创意区)。更早前,在2008年时,琳琳跟人开过一个小书吧,叫“艾书吧”。
  琳琳是生物化学专业毕业的海归、家族企业的经理人,总忍不住要提一下,为的是与书店经营人的身份拉开一些想象。对,她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一走入回声书店就了然。
  三十平米的空间,并不会有人觉得书多。但对于独立书店来说,“全部”不是意义的全部,“独特”才是。所有的书,都是经过琳琳和几个朋友的讨论才进入回声书店。如此,你与某一本书的相遇,若是触发了你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与某一个作家的交集,要庆幸回声书店营造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场域。这或许就是阅读的回声,是独立书店的意义。
  回声书店还有一个“换书架”,你可以用自己的书来换取书架上的书。的确会被人偷窃,或者用奇怪的过刊、英语课本来替换,甚至被拿去厕所当厕纸,可是它依然存在着。至少,对书店经营者来说,看到隔壁屋的装修工人常来换书架找书看,书店又多了一个继续存在的理由。
  回声书店越来越有名,也有开分店的好机会,但琳琳想要的是“退成长”,希望把回声书店做得更完美,在精神上更富足,琳琳希望回声书店成为参与当地文化场所的形塑,所以几年间,在小小的回声书店,举办了英国当代文坛名家珍妮特·温特森读者见面会、“时代记录者”周浩系列作品放映会、方言写作与文体实验&读酒会、赵松沙龙——我的城市和我的写作、台湾民歌四十年——最北的纪念、蛋生鸡音乐节……其中不少活动放在了后来孵化的回声图书馆和蛋生空间。一时之间,把去回声书店的瘾头勾得直痒痒。
  书香:开书店的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琳琳:“最近不开心的,每天早上车上那一个小时都很难熬。不知道想什么好,现在好了,想一个小时书店的名字。每天能想两个小时,真好啊。不过还没想好,大家给点儿建议吧。”这段豆瓣文字表明,是2007年的夏天。那时候我还在公司里上班,做贸易,做得很痛苦,就开始幻想开个书店,仅仅是这个念头就能让自己开心一点。
  书香:现在想起来,当初开书店的想法成熟吗?
  琳琳:完全不成熟,但完全是我当时希望的样子。第一个书店开了一年半就关门了,到2011年才开了现在的回声书店,但是最初开书店的经历跟青春一样又疼又难忘。现在的回声书店也是我现在希望的样子,对我来说是同样珍贵的,但是不一样的。我并不觉得自己现在的想法更成熟了,我还是不太会平衡利害,但一直是尽全力让书店不仅是存在,还要有发展,要有声音。
  书香:目前书店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琳琳:健康!虽然我们店内的咖啡和酒水的销售额更高,但是书籍销售在同等规模的书店中也算不错的。
  书香:看到网上的评论,回声书店的书都很文艺很小众。回声书店主要是什么书,你怎么来把控书的部分?
  琳琳: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回声书店里的书会让一些人认为是“小众”的,我觉得这些作者都不会去分析去圈定自己的读者,反倒是很多大众畅销书的作者会去研究读者的喜好,写一些在此时此地才会鼓动人心的作品,而我们这里的“小众”书才是最终会留下痕迹的吧。
  回声有三四个兼职的选书人,爱好各有不同,我们会定期开会讨论,交流选书的想法。读者的建议也很重要。
  书香:回声书店的环境相比传统的书店,是蛮奢侈的。会不会担心它成为一个景点,而不是一个卖书的地方?
  琳琳:现在好多书店即使不在海边也像是景点了,担心不过来的,只能专心做自己本分的工作。变成景点的实际难题是这种人流增长总是伴随着租金增长,到书店承担不起的时候就得搬家,不一定在海边。
  书香:做书店,对你来说,是一件擅长的事情,还是说兴趣在支撑?
  琳琳:兴趣很重要,但是只有兴趣支撑肯定是不足的。回声书店让我发现了自己愿意努力做点什么,这点精气神一直没有消散,那这件事可能的确就是我应该做的。
  书香:后来同声图书馆、蛋生空间的出现,是因为自己想去做跟书店不一样的空间?还是说书店无法容纳你的兴趣了?
  琳琳:我可能只是在寻找一种横向发展的可能性。虽然我的确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人,但是书店还是容纳得下的,甚至我自己的书房就足够了。所以做回声图书馆和蛋生空间也是因为身边的人,回声的伙伴们都成长得很快,需要更多的空间施展,这个压力比运营压力更大,是好的压力。
  书香:大连的文艺气息浓吗?回声书店、图书馆、蛋生空间,这几年应该都成为了地标,甚至在改变大连的文艺气息。
  琳琳:我每天都在这几个地方里转,就觉得大连的文艺气息还挺浓的哈。实际上最近几年大连真的多了好几个独立书店,也都做得各有特点,文化活动也渐渐多了一点,但是“浓”是难的,毕竟缺少创作者,缺少艺术院校。这几年里我们邀请作者来大连做沙龙活动,基本都是直接跟本人联系,通过出版社做的很少,因为出版社都很了解每个地区的图书销售情况,东北是很惨淡的一但是作者们更了解独立书店的作用,也更愿意付出时间精力来支持,都是很容易沟通的。
  书香:开书店这些年,有什么样的故事吗?你是什么样的老板,愿意与客人互动,还是冷静回避的那一种?
  琳琳:故事太多了,欢迎关注我断断续续的专栏“林林总总”。
  我觉得我好像是挺贱的老板,别人愿意跟我互动的时候我可能就提前回避了,别人不愿意跟我互动的时候我又想逗他们……
  书香:为什么叫做回声?
  琳琳:我自己给出过好多种解释,随机的。这次足——回声是一种理解的幻觉。
其他文献
2020年伊始,全国上下齐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社”)在保障供给教育素材的同时,也发现挖掘图书选题,陆续紧急策划出版了针对少儿、大众读者的《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不一样的春节日记:钟南山爷爷给学生的新冠肺炎防护手册》《钟南山谈健康》《口罩里的春天:最美生命教育青少年读本》等图书,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供教育保障  这个特殊的春天,全国
期刊
十五年前,书业界基本上是需大于供,书业界到处布点,扩大规模,以求收获更好的效益;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书,以求占有更大市场。业界以外的不少人误以为经营图书比其他业务好,也纷纷投资书业或直接“入伍”书业,很快图书市场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为市场竞争,书业大打折扣甩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成了行业大问题。  近五年来,网络书店、电子书城异军突起,夺走了实体店半壁江山。而且,因为他们进货量大,付款又快
期刊
疫情之下,青苑书店是如何自救求生的  2020年1月12日,我们书店的公众号上发布过一个年度总结,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我们一共组织了33场线下书友会活动,最早的一场是在2019年2月17日,也就是说,这三十多场活动,是我们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完成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可能在全国独立书店中都很少有。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总结呢?并不是要“晒成绩单”,而是想以此为契机,为2020年做一个更好的规划。这是
期刊
《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作者:杰瑞米·布朗  译者:王晨瑜  出版方:方寸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3月  大多数专家认为,下一次疫情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奥特姆的故事有助于把我对未来的思考集中在三件事上: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对病毒的应对措施以及我们对下一次疫情所做的准备。  首先,在抗击流感的斗争中,我们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知道了流感的起因。1918年,当数以百万计的人卧病在床
期刊
台湾北部的文学爱好者,或者喜欢逛独立书店、二手书店的读者,在这几年很难完全没听过永乐座。在台大附近的温罗汀巷子里,每一两周就会出现文艺讲座或新书发表会,俨然法国左岸的沙龙气息。而如果你的心中一直燃烧着左派魂,一定也知道在台湾近年的书籍折扣论战中,有一篇戳出许多读者思考误区的著名文章,叫做《折扣的背后》。那篇文章,出白永乐座的文艺老板石芳瑜。  实体书店不死  在网络时代,芳瑜相信读者永远有需要实体
期刊
起初的如意算盘、打动先生让我经营书店的说帖之一,就是我可以跟一些二手书店“批货”,建立“上、中、下游”的关系。当时设想的对象,就是在九份开二手书店的乐伯。我心想乐伯的书店开得那么远,加上他对我非常友善,如果他去收书,我出多一点的钱,“中途拦截”一些到我的书店,我免去收书之苦,他收的书马上就有买家,不正是皆大欢喜的事?  没想到我的想法一提出,马上被乐伯婉拒了。乐伯看着我,很坚定地告诉我:“我可以给
期刊
大陆最早一个售卖世界各地独立出版物的线上书店,是香蕉鱼书店,2010年由苏菲和关暐创建的。在2012年,他们在大连也曾经营过实体书店/工作室,推广独立出版概念。不过后来,他们离开大连、上海,沉寂了几年。(如今回到上海,搁置的美好又再现了。)  Rosa不知道是否受到香蕉鱼书店的兴趣启蒙。在香蕉鱼书店沉寂的几年,大陆出现了两家推广独立出版物的线上书店,一家是专注大陆独立出版物的“记录厂”,另一家便是
期刊
厦门鼓浪屿被称作“琴岛”,在20世纪50年代全岛钢琴多达500多架,如今,岛上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也仍居全国第一。  在这样的一座岛上长大,李秋沅的记忆拼图里,钢琴也占据了重要的一角。6岁开始学琴,第二年即开始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练琴的过程是枯燥的,钢琴在小秋沅的眼里简直像“敌人”般的讨厌,但是她并不憎恨音乐的美妙。她努力地练琴,日复一日,直到发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件事(弹琴)做好”的时候,练琴
期刊
年度两岸书籍设计大赏初选
期刊
只有一百本书的书店,你能开吗?  在侯季然执导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中,新手书店赚足了噱头,因为店里只有一百本书。恐怕只有仅卖一本书的东京森冈书店能比拼人气。不过新手书店并非为了噱头而造势,一来是受限于空间和进书成本;二来,对于人生来说,阅读一百本真正有价值的书,难道不够吗?况且,店主郑宇庭每周都会为这百本书“换血”,以“质”换“量”,你每次入店遇到的都不尽相同。  郑宇庭是台湾台东大学的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