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相比于资源丰富的城市学校,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仪器不足、质量较差、损耗严重等问题,再加上乡村学校教研氛围不浓厚导致教师对实验备课不充分,这些都降低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实验仪器质量、实验仪器不足和实验教学步骤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这也是能切实提高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三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3-0059-02
  一、实验设备缺乏时可以联系生活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格逻辑体系的实验科学,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个特点,近年来,无论在新课程标准中,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抑或是在中考考纲要求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镇初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为此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然而,在条件较差的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乡村初中生物理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如今,大部分乡村初中都配备了物理实验室,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也基本齐全,但仍有些仪器的配置根本达不到实验标准。比如,测量液体压强的U形管压强计质量太差,一不小心皮管就破了导致漏气,橡皮膜也容易坏,基本都是一次性的,这导致教师每次在不同班级上课前都得重新制作,不仅难以符合分组实验的要求,还给教师备课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制作材料上也存在一定的浪费。再者,由于实验室管理不当、学生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许多器材生锈和缺失,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砝码、钩码等,破损的器材也不能及时补充到位。以上所列举的问题都为乡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增加了难度。久而久之,很多教师便开始畏难,也因此逐渐将“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物理实验也就无法成为教学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初中物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师一定要多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很多生活现象能反映出物理规律,甚至比课本上的实验更形象、直观。因此,教师可以多尝试用生活物品去完善实验仪器。比如,在学习近视眼的缺陷时,教师往往利用课本上的指导实验,拿一个常规的凸透镜配合多媒体讲解说明成像在视网膜前,而学生大都不能理解为何会移到前方。这里其实有一个凸透镜无法真正模拟的知识点,就是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怎么才能展现出焦距的变化呢?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时,我们不妨做个水透镜来模拟晶状体。材料都很常见,用一个薄膜注入水,将其用导管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也放入少量水,这样通过注射器吸水、排水就能调节薄膜的厚度,改变了水透镜的焦距,再用光屏前后移动去呈接像。因为厚度变化,而导致焦距变化引起的像的前移或后移就一目了然了。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做器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晶状体焦距可调”这样一个稍微抽象的知识点。再比如,用课本上的传统实验器材来做冰的融化实验时,会发现即使是用温度低的水来进行“水浴法”加热,抑或直接用空气加热,都很难记录到固态冰的状态,碎冰一拿出来或者是一开始记录就在融化过程中了。这时,我们需要给整个实验创造更低的温度,这样才能保证固态冰会持续一段时间。南京市伯乐中学的万钟老师就曾利用生活用品自制仪器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利用固态的饱和浓盐水来做低温源,这样可让物质温度低至-18℃左右。大部分物理教师都遇到过“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浓度的关系”这样的试题,我想万老师就是让这样的题目触发了灵感——用盐水这样简单易取的生活常见物品来突破实验操作上的难点。他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冷冻室,待其完全凝固。上课时只需放入保温桶中带来,然后用一个更细的试管放入低温源中,里面装入实验要用的水和蜡,并在其中放置好温度计观察凝固过程,取出后观察融化过程。这样的装置不仅解决了融化过程中记录不到完全固态水的传统难题,甚至把在传统物理实验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凝固过程带进了课堂,让课本实验步骤的完成度及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具规范性与完整性。在伯乐中学的后期调查中,利用这套装置做实验的学生小组完成度较高,得到的数据也更精确,更符合实际规律。万老师的这个改进设计虽源于课本,但比课本实验更贴近生活,也更具有效性。
  二、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准备
  很多乡村初中教师做实验时大多按照教材指导选择实验室已有器材,没有的小器材就会习惯性忽略,将就做完实验,或者自己课后准备一套,做个演示实验,实验可视性也差,往往只有前排的几个学生可以看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其他学生此时也就只能拱手看个热闹罢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没有取得“做实验”的预期效果,而且基本属于在浪费课堂时间,甚至不如一些教师传统的“讲实验”来得有效。
  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去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和生活的緊密性,知道学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很多的器材就可以让学生自备,像透明的果冻、小激光笔、一盒牛奶、小喷雾瓶等就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光分别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方式。一个杯底带小孔的纸杯和半透明塑料袋就可以探究小孔成像了,每个小组成员准备时还可以商量一下,做出不同形状的小孔,还可以探究孔的形状对小孔成像有没有影响等。教师让学生准备这些东西,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再加上小组分工,更加轻而易举了。
  再比如,引言中“探究装满水的杯中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认识到物理是门有趣而严谨的学科,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个实验,教师去准备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回形针着实不妥。若把准备回形针这个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小组就比较轻松了,一个杯子和一盒回形针就能解决问题,学生对自己带来的东西也会更加爱护。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器材都是乡村初中生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他们自己准备后就能充分去利用自己的器材完成实验,既减轻了教师备器材的压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做到了器材组组有、实验人人做,也更利于让学生爱上物理实验甚至物理这门学科。   三、实验要求可以分解教学
  很多实验的目标不止一个,而在乡村初中,由于集体备课组力量不足等原因,很多乡村教师在备课时很仓促、很敷衍,更不谈备实验了。这些教师在实际实验课堂教学时一股脑儿地把实验要求抛出去,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知大概,便懵懵懂懂地开始摸索。殊不知,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只会浪费时间,教师会发现很长时间过去了,明明很简单的几个要求学生只能完成一点,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只能完成实验要求里最简单的任务。教师巡视指导时也更吃力,还不如不做。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太笼统化了,毕竟是新授课,教师说的一系列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都是第一次听到,根本记不下来,也没有真正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磨磨蹭蹭、无从下手。
  教师适当将部分实验要求分解,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做实验的效率。比如,我在“盐城市乡村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育站”第四期集中研修活动中上《光的折射》这节公开课,第一次试课时,就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分组实验中犯了“一手抛出”的错误。这个实验的分组要求是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角度关系,相比前面已学过的反射规律,这里复杂的是折射除了两角间的大小关系,还有变化关系。备课时,我就没有充分备好这个实验,没有去预设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造成20分钟过去后,10个小组只有1个小组完成了实验,还有2个小组完成了前面的大小关系,其余的一个要求都没有完成,在我的指导下实验完成度还是如此之低,并且整个过程我忙于奔波指导,课堂纪律十分混乱。后来,在其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联系初中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大小关系探究的基础上迁移变化关系,基本都不知道在原有入射点不变的基础上改变光线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引导,而只靠巡视时一个个引导是费时费力的,不如切割整个模块,在衔接处面向全班引导实验走向。所以我决定将整个角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出光斜射入玻璃砖后的传播路径,比较玻璃砖两个表面上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光路基础上,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如何改变;第三步,在第一步的光路上,逆方向入射回来,观察传播路径和刚才有什么关系;第四步,将光线垂直入射到玻璃砖上,观察光是如何传播的。在最后上课时,这样的分解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几乎所有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这样的分解方式也得到了各位在场同人的肯定。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记忆基本正确。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因为要从虚实、正倒、大小和距离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如果讲完所有实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做实验,就会导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逻辑顺序,真正做时还是会犯很多错误,就算教师已讲明了关键点。而将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展开,一步步指导学生操作,那么所有的特点都能探究出来,分解后也利于学生接受新知,不再是乱糟糟的一团,实验教学也变得更有效了。
  总而言之,在乡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实验仪器老化、实验器材不全等问题的背景下,乡村初中物理教師完全可以在利用生活物品自制实验设备、多让学生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和充分分解实验教学步骤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让乡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更加有效,让乡村的学生爱上学物理。
  [参考文献]
  [1]梁建忠.乡村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4-135.
  [2]龙正椿.怎样搞好乡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S1):21-22.
  作者简介:常薇薇(1993— ),女,江苏东台人,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平台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针对平台治理话题,西方学者展开了激烈的民主辩论,力图在保持平台自主性的同时引入国家干预、用户监督等多重举措,却不免出现追求解决问题、达成决策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在西方学者已有的结论基础上引入了非西方视角看待平台治理问题,以中国的微信平台为例,分析中西两方平台治理逻辑的异同,洞见不同治理框架的利弊,从而帮助中西方媒体政策制定者们想象或预见未来可能的平台治理模式。
摘 要: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本文对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元素化合物教学工作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使教学目标易于达成,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以过程为基础,以发展促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课程评价要求。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作用为切入点,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及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评价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除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自主探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自主探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摘 要: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家校合作意味着学校与家庭要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完成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创新了班级管理模式,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因此,本文分析了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家校合作;班级管理;信息技术;初中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求解函数中的参数取值范围,这类题型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历年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由于其综合性较强、比较灵活且难度较大,因而解答需要较高的技巧。文章作者利用分析例题的形式探讨了函数参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参数问题;解题方法;函数;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3-0087-02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含参数的
摘 要: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获得能力,并对相关能力加以运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盲从教师”的不理智行为较为常见,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本文以核心素养为理论框架,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网络流行词近年来被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用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因其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特定人群的价值导向。本文就“凡尔赛文学”一词,基于微博、微信指数,讨论其语义泛化的原因。同时还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了该词的内核,其表现形式是谦逊式自夸,其影响结果是社会无形资源的被剥夺,不利于个人完整社会关系的形成。
新闻事业是我国党和人民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新闻记者则是影响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新闻记者专业采编能力的提高,在全媒体时代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全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要求、新闻记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采编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专业采编能力这一主要问题,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