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页这张照片摄于1989年10月,照片中拄着拐杖、唯妙唯俏、一板一眼表演着“祥林嫂”的正是当年的花甲老人袁雪芬。这位越剧旦角创始人虽然从舞台一线退了下来,但那颗跳动的心,乃属于越剧。当时,剧院每有新戏排演,她总要到场指导,剧院一些大事,也总向她请教。她说:“我终身不退休,为越剧工作一辈子。”
照片中,双手握在身前,全神贯注望着袁雪芬的是有着“越剧皇后”之美称的台湾名伶周弥弥。他在台湾看到袁雪芬表演的“祥林嫂”后,深深为这个剧本所感动,同时也惊叹于袁雪芬表演之精妙。于是,便专程前往上海越剧院向袁老请教。得知周弥弥的来意之后,袁雪芬丝毫不搭架子,在办公室里抓起杆子便演绎起“祥林嫂”来。几个片段下来,一边的周弥弥抱着袁老,感慨道:“袁老这几个出场就够我学一辈子的了,假如能学好‘祥林嫂’这个角色,定能使我的表演水准上一个台阶!”演完“祥林嫂”之后,来了兴致的袁老还向周弥弥传授了《碧玉簪》《梁祝》等选段的表演技巧。
后来,周弥弥告诉摄影者老崔,受袁老的启发,她还到绍兴的河边洗衣,刷洗灶炉,体验“祥林嫂”的生活场景。回到台湾后,周弥弥效仿袁雪芬,将台湾绍兴戏全面改编为越剧,当年演出的《王魁负桂英》即是标志性剧目。
看到袁雪芬的这张照片,我几乎忍俊不禁:这个熟谙的pose,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祥林嫂”的标配。白杨的电影版“祥林嫂”与之相比,其实更接近“玉卿嫂”。但是,一个事实是,我从未看过越剧版的《祝福》。那么,我的“熟谙”从何而来?
我的记忆,很快钩沉到遥远的30年前,小学美术课本的某个篇章。《收租院》,曾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的那件东西——尽管有可能是虚拟现实。“收租院”里的人物,很多就是“祥林嫂”般地拄棍,双膝微曲,写满艰辛的脸微微仰望星空。我感觉她们的眼睛会说话,充盈了打算对操蛋的生活蹦出句脏话但显然已快无力的辛酸。无论是收租院的群像还是祥林嫂,这些艺术形象实际上起到的效应属于“恐怖营销”。它让一个十岁的少年看过之后深信不疑:有人想要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那样的生活,我们坚决不能要。
我和袁雪芬先生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厘米。1990年代初,我大学班级的女友和爱好越剧的女生一起组了个越剧爱好者社团。心思单纯的小姑娘,就一个人跑去袁雪芬家里,请大师到学校给粉丝做讲座。袁雪芬居然就真的来了。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见面的情形我已毫无记忆。给当年的她发私信问询,她也只记得: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得知袁雪芬驾临的学校领导“吓坏了”,于是连忙把她请到大会上发言。怎么会有大会?什么情况?久远的记忆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我也许和童年的鲁迅差不多:对依依呀呀的越剧深感茫然。所以,我对袁雪芬的艺术成就,所知极其有限。写“立此存照”,居然和被写的对象找不到太多艺术上的勾连,这是一种遗憾。好在还有一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我看过资料,这是根据袁雪芬本人在旧社会的经历改编而成的,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二手,并且经过艺术演义之后的参考经验。虽如此,看过《舞台姐妹》,还是让我感慨:在旧时代受尽欺凌的,大约很难对新时代的召唤不动心。
只是,我们把目光从电影的90分钟内抽离,看看现实生活中“旧人”的“新路”,也许更有意味:袁雪芬安然活到了2011年,以89高寿仙逝;电影里的“越剧皇后”商水花结局是自杀,商水花的饰演者上官云珠1968年11月23日,从五原路一幢高层跃下,跌落在早起菜农的菜篮上,送医后宣告不治。
真实生活的pose摆起来,比浓缩的艺术形式冗长,但更犀利。
袁雪芬的座右铭是“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其实适合任何人,只要把任意一个动词去替换“演戏”,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当浑浑噩噩或者龌里龌龊能够为你博取巨大利益时,你在名利场的pose,会怎样摆?王朔多年前给三联写专栏,说了个段子,也许是寓言:说有个80多岁的老戏骨,德艺双馨,单位的小青年撺掇给他祝寿时送了幅对子。上联:认认真真演戏;下联:清清白白做人。老头张口给加了个横批:度日如年。
照片中,双手握在身前,全神贯注望着袁雪芬的是有着“越剧皇后”之美称的台湾名伶周弥弥。他在台湾看到袁雪芬表演的“祥林嫂”后,深深为这个剧本所感动,同时也惊叹于袁雪芬表演之精妙。于是,便专程前往上海越剧院向袁老请教。得知周弥弥的来意之后,袁雪芬丝毫不搭架子,在办公室里抓起杆子便演绎起“祥林嫂”来。几个片段下来,一边的周弥弥抱着袁老,感慨道:“袁老这几个出场就够我学一辈子的了,假如能学好‘祥林嫂’这个角色,定能使我的表演水准上一个台阶!”演完“祥林嫂”之后,来了兴致的袁老还向周弥弥传授了《碧玉簪》《梁祝》等选段的表演技巧。
后来,周弥弥告诉摄影者老崔,受袁老的启发,她还到绍兴的河边洗衣,刷洗灶炉,体验“祥林嫂”的生活场景。回到台湾后,周弥弥效仿袁雪芬,将台湾绍兴戏全面改编为越剧,当年演出的《王魁负桂英》即是标志性剧目。
看到袁雪芬的这张照片,我几乎忍俊不禁:这个熟谙的pose,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祥林嫂”的标配。白杨的电影版“祥林嫂”与之相比,其实更接近“玉卿嫂”。但是,一个事实是,我从未看过越剧版的《祝福》。那么,我的“熟谙”从何而来?
我的记忆,很快钩沉到遥远的30年前,小学美术课本的某个篇章。《收租院》,曾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的那件东西——尽管有可能是虚拟现实。“收租院”里的人物,很多就是“祥林嫂”般地拄棍,双膝微曲,写满艰辛的脸微微仰望星空。我感觉她们的眼睛会说话,充盈了打算对操蛋的生活蹦出句脏话但显然已快无力的辛酸。无论是收租院的群像还是祥林嫂,这些艺术形象实际上起到的效应属于“恐怖营销”。它让一个十岁的少年看过之后深信不疑:有人想要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那样的生活,我们坚决不能要。
我和袁雪芬先生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厘米。1990年代初,我大学班级的女友和爱好越剧的女生一起组了个越剧爱好者社团。心思单纯的小姑娘,就一个人跑去袁雪芬家里,请大师到学校给粉丝做讲座。袁雪芬居然就真的来了。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见面的情形我已毫无记忆。给当年的她发私信问询,她也只记得: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得知袁雪芬驾临的学校领导“吓坏了”,于是连忙把她请到大会上发言。怎么会有大会?什么情况?久远的记忆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我也许和童年的鲁迅差不多:对依依呀呀的越剧深感茫然。所以,我对袁雪芬的艺术成就,所知极其有限。写“立此存照”,居然和被写的对象找不到太多艺术上的勾连,这是一种遗憾。好在还有一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我看过资料,这是根据袁雪芬本人在旧社会的经历改编而成的,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二手,并且经过艺术演义之后的参考经验。虽如此,看过《舞台姐妹》,还是让我感慨:在旧时代受尽欺凌的,大约很难对新时代的召唤不动心。
只是,我们把目光从电影的90分钟内抽离,看看现实生活中“旧人”的“新路”,也许更有意味:袁雪芬安然活到了2011年,以89高寿仙逝;电影里的“越剧皇后”商水花结局是自杀,商水花的饰演者上官云珠1968年11月23日,从五原路一幢高层跃下,跌落在早起菜农的菜篮上,送医后宣告不治。
真实生活的pose摆起来,比浓缩的艺术形式冗长,但更犀利。
袁雪芬的座右铭是“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其实适合任何人,只要把任意一个动词去替换“演戏”,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当浑浑噩噩或者龌里龌龊能够为你博取巨大利益时,你在名利场的pose,会怎样摆?王朔多年前给三联写专栏,说了个段子,也许是寓言:说有个80多岁的老戏骨,德艺双馨,单位的小青年撺掇给他祝寿时送了幅对子。上联:认认真真演戏;下联:清清白白做人。老头张口给加了个横批: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