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下中学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途径与方法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全面推开。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广大物理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从哲学的高度认识物理教学
  
  现代物理学起源于古代哲学,它是对自然界的基本物质构成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在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物理学,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哲学本质,使物理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同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应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哲学本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背定义,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述,而应该了解,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说明什么的。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会套公式,而应理解物理规律所反映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动量”这个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时,可向学生介绍古代哲学中“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和“运动不灭”的理论。:“动量”这个概念是古代哲学家们在思考宇宙是否永远运动。如何量度运动的多少时,由法国的笛卡尔提出。最终由牛顿定义的,是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的量的,它等于运动物体的质量与它的运动速度的积。动量守恒定律说明,宇宙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运动是不会停止,其中的物体的动量是会变化的,但整个系统的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
  其次。学习物理应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升华。科学上每一个重大的发展,新概念的建立,总是以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突破为先导和基底的,对于这一点,学生应该有所了解。而学生的学习,首先也应该是学习和建立新的思想和观念。爱因斯坦强调:“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书中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是起源于思想和观念。”新课标也指出,要“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因此,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基本观念的变革,接受新的、现代的物理学思想和观念。
  物理学发展史上几次重大的观念变革才导致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由于观念的改变才导致了牛顿力学的产生。经典物理学认为空间和时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是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没有联系的。而相对论的本质是相对性,它认为有物质才有空间和时间,空间与时间都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因此,从经典的时空观到接受相对论的时空观,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学习相对论的基础。再次,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统一、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体,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普朗克曾经指出,自然科学从一开始就把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概括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追求物理学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是物理学家的共同信念,许多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联系起来。牛顿力学把天上物体的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能量守恒定律把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统一起来: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爱因斯坦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陛统一起来;德布罗意把光子和一切(静质量不为零)微观粒子统一起来。
  
  二、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特点
  
  理解科学的本质特征和特点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理解科学的本质,实际上是要回答“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科学能做什么?”和“科学不能做什么?”等问题。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主导学科和重要学科,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而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而且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爱因斯坦曾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他还说过,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学生还应认识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具有一种动态的品质。科学一个永恒不变的性质就是变化。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与变化。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同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任何终极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例如,对于质量的概念,初中定义为物质的多少,而高中定义为惯性大小的量度;对热现象、光现象、磁现象的认识也是从表面到本质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应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在批判、质疑前人的观点中进步。质疑、怀疑和批判是科学进步的保障和原动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不同见解,大但质疑,而非墨守成规。许多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完善,许多创新性的成果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在质疑和挑战前人的观点的过程中取得的。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笛卡尔看来,一切皆可怀疑,唯有“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认为:“在科学中,怀疑是举足轻重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汤姆逊——卢瑟福——玻尔——海森堡,这四代师生都是在质疑和挑战老师的观点的过程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三、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应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提出问题的价值,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如何总结、形成物理规律,以及如何应用物理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物理学的科学成果往往始于问题的提出,形成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最终在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获得确立与发展。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建立于对各种物理问题的探索分析过程中。物理教学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悟科学精神、实现自身价值。
  
  四、改变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新课程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在物理教学中,可适当降低理论要求,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情境,把物理概念、规律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围绕某个教学情境或主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物理概念、规律、探究方法、过程体验等要素与这个教学情境相结合。例如,刹车现象是物理学中典型的教学情境。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学都可以以它为教学情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在刹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展现出来,用生动有趣的、实际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充分发挥体验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一些与车辆行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对初中学生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要保证行车安全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汽车刹车后为什么不易停下,高速行驶的车辆上的乘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轮胎上为什么刻有很深的花纹,汽车急刹车时轮胎为什么会冒烟等生动具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提出速度、惯性、摩擦力、功、动能、内能、能的转化与守恒等概念和原理。对于高中学生则可提出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动量和冲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等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
  这样,在解决“刹车”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一步一步推向深入,从中导出一系列概念与原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物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掌握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理解物理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在遇到问题时,如何选用适当的工具,如何建立物理概念和模型,如何搜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就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如何提出和形成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物理概念,在明确概念和规律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一概念的应用价值。这样,就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作为工具,并强调运用概念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学为所用”,让提出的问题都从实际的情境中演化出来,使学生树立起用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服务社会的观念,从而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进行教学层次分明,结构清楚,为解决问题而引入概念,使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处等,有清醒的认识。利用开阔的背景知识和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学习科学有用,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学会运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孕育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的纽带的物理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学习、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_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物理学的进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高考理综试卷物理部分的120分中,选择题占了48分(40%),而且均为单选题,具有得分容易,失分更容易的特点,因此在高考时必须重视选择题的解答。快速、正确地解答选择题对于在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果选择题能获得满分48分或42分,物理的分数就不会太低;另一方面迅速完成选择题就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后面的大题而获得更理想的分数。所以,在高考中准确而又迅速的解答选择题,是高考取胜的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疑、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期刊
教室里一扇卡住的铁门,如何打开更省力呢?这也是物理知识。但是有多少老师会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呢?又有多少学生会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呢?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较难科目之一。总是那么高高在上,一本正经,严肃而令人敬畏。然而,这对于我们传授知识不利,对于学生收获真知不利。  知识是人类在长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结果:它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由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趋势。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活。    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物理现象,分析思考物理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它能使“静态”变为“动态”。“高速
期刊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课的引入。由于课的类型不同、目的不同,引入新课也不能千篇一律。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新课的引入设计得生动有趣,强烈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的对教材作通盘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新课引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引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
期刊
自通过2004年暑假在我市参加初中物理新课程培训班后,经过一个多学期八年级物理新课程(沪科版)的教学,我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不断钻研和探索新课标和新课程,以尽快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下面本人结合对新课标和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图文并茂
期刊
摘要:本文以研究铅球运动为例,介绍几种研究抛射体运动的最大射程的思路方法,以期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对抛射体运动的充分认识,同时向学生介绍M8tllCAD的应用功能,更好地为物理学研究所用。  关键词:最大射程抛射角MathCAD
期刊
物理教学中创造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之逐步具备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  1 教授物理学史,树立创造志向。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
期刊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单摆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公式。
期刊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在我们走入新课程改革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