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及方法运用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uti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普遍指导性,是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调查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有益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在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做到“深、实、细、准、效”,以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以推动调查研究经常化、制度化。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116-04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党的历史上,党所作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是以具体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农村包围城市进行土地革命提供了依据;《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中央34个部委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而产生的报告,开启了党对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邓小平晚年视察南方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可见,调查研究是党的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也是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实施路径等内容作了一系列论述,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向更深更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界定调查研究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要重点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1 〕249-250。习近平总书记从“调查”和“研究”两个维度界定了调查研究的内涵,强调要重点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所谓“调查”,就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资料、收集数据和占有材料,从而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为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作准备。所谓“研究”,就是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思路、对策的过程。概而言之,调查研究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思维层面分析事物的属性,搭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从而把握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内涵的界定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性。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维度上,调查研究强调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 〕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体属性并不会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曲折地表现其内在的、隐藏的属性。研究者在调查研究中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观察和测验、与调查对象的交谈,掌握感性材料,进而感知隐藏于事物表象之下无法显示的属性。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维度上,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环节,是引导着人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3 〕的过程。“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4 〕在对调查对象综合材料的整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归纳、对比、类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才能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隐藏属性,使客体的全部属性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也使人们能切实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功能定位
  调查研究是提高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过程,它既是认识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调查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5 〕535决策主要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两类。前者也称直观决策,主要凭借决策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惯性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后者也称理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科学决策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按照科学的逻辑程序进行的决策。科学决策的程序需要环环相扣的逻辑步骤,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执行方案等环节。一项决策的出台与实施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利益的再次分配与重组、“关系到社会中各种政治主体、利益群体的意志表达和利益平衡” 〔6 〕。调查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解决乱决策、违规决策、专断决策、拍脑袋决策等问题,从而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化解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必要程序,可以使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能够提升决策的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次,调查研究有益于理论联系实际。“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7 〕。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式。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经路径。调查研究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决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和经验主义错误,有益于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展开。调查研究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运用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科学认知过程。这样的认知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有益于理论联系实际。   再次,调查研究有利于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5 〕534。一方面,调查研究有利于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能力不足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而调查研究恰是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有利于领导干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有利于领导干部分析形势、寻找机遇,作出科学判断,提高形势预判能力和把握机遇能力;有利于领导干部协调全局、科学统筹,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有利于领导干部内外兼顾、规避风险,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驾驭风险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领导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其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调查研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它能够推动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形成力戒空谈、崇尚实干的工作作风。
  三、坚持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和坚持群众路线,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它们来源于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指导着调查研究。
  首先,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 〔8 〕235,而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 〔7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通过调查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清醒地正视问题、自觉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发现问题体现着人实践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只有发现问题才能面对现实进行思考,进而获得真知,使调查研究收到实效;正视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正视问题就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分辨问题的轻重缓急,才能抓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问题;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目的,解决问题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进而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提高破解问题的能力。
  其次,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 〕250。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品质、责任和胆识的重要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实事”即客观事物,“是”即客观事物规律性,“求”即研究和探索。在调查研究中坚持事实求是,一方面要了解实际、掌握实情,依靠实践而不是“本本”,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要探究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现象中总结共性,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最终使调查研究的成果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符合客观规律。
  再次,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 〔5 〕534通过调查研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9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10 〕。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调查研究具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可以使党性和人民性紧密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情感上的共情、精神上的共振和思想上的共鸣;调查研究可以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11 〕,从而巩固党和群众的信任基础,强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公信力;调查研究可以强化党治国理政具体政策的实际效果,群众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起点,也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通过网络调查研究了解舆情,从而制定调整具体政策以回应群众关切、有效化解矛盾。
  四、进一步探索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
  调查研究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严格的程序和科学的规范是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首先,调查研究要“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既要确保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又要确保分析信息的深度、精度、效度,务求做到“深、实、细、准、效” 〔8 〕1。“深”即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进而发现问题、总结实情和寻求规律,在调查研究中提出新思路和新措施。“实”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提供准确信息、正确判断,既要发现微观事实,又要把握宏观全貌,直面事实、解释事实、回应事实。“细”即严谨和周全,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决策之前细谋划、实施之中细分工、经验教训细总结,既能解剖麻雀,又能放眼全局。“准”即分析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和解决真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双轮驱动,尊重和利用事物发展规律,从特殊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性认识。“效”即实效性,凸显效果导向,打通实际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盲点,着力解决操心事、烦心事,做到出实招、办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次,调查研究方法要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要 “遵循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8 〕166。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和工具,一方面要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探索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也就是遵循“守正创新”之道。调查研究方法的守正,强调坚守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召开调查会、典型调查、蹲点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的创新,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运用新型调查方式,如统计调查、网络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等方式,掌握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再次,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 〔7 〕,推动调查研究制度化和经常化,由临时性工作转变成规范化机制,成为一种制度性和经常性活动,用制度来保障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保证调查研究工作质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避免搞形式、杜绝走过场,确保调查研究不变味、不变质。其一,建立和完善决策调研论证制度。谋前才可不惑于后,先进行调查研究,而后才能进行决策,要克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其二,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依据,更好地掌握当地的具体情况,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尤其在重大课题上更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各种社会群体统一认识、形成一致意见,有助于集体决策。其三,建立和完善联系点制度。这一制度有益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重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党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调查研究、如何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等重要问题。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善于调查研究,才能领导好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言,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运用调查研究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持续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95:1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
  〔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8.
  〔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01-120.
  〔7〕習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10〕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
  责任编辑 王亚峰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时代要准确认识和有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在理论上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角度出发,重点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从而明确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实践进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中,去伪存真,保持战略定力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三是坚持社会发展阶
期刊
〔摘要〕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前提。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可考虑以下思路:一是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政策支持;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协同脱贫行动;三是转变思想理念,激发脱贫动力。  〔关键词〕 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1-0064-03  党的十九
期刊
〔摘要〕 民俗技艺以其独特的民间技艺魅力代代相传,但在当前很多民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传承体系混乱、表演技术更新缓慢等严峻的传承危机。随着非遗“档案式”保护热潮的兴起,对民俗技艺的保护应努力做到:发掘其传承谱系,为非遗传承人“编家谱”;整理其表演形式与文化情境,建立非遗保护项目的“大档案”;民俗表演景观化,打造非遗保护的“景观档案”。  〔关键词〕 民俗技艺;“牛拉桩”;“档案式”保护;非物质
期刊
〔摘要〕 乡镇行政体制作为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基层的和谐与稳定。目前,有关乡镇行政体制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不足。基于山西省L县的实证分析表明,乡镇行政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机构臃肿、权限划分不清、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等问题,且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为此,必须深入探索完善乡镇行政体制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乡镇行政组织体制改革和行政权力体制改革,深化
期刊
〔摘要〕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与互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靠特殊性开辟道路,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靓丽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性里包含的普遍性因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中国实践社会主义的做法和方案。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普遍性;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石家莊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石家庄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这里,西柏坡党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拓展红色文化内涵,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对进一步推进石家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河北
期刊
〔摘要〕 当前,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教工作,不仅是党校教师的重要政治任务,而且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党校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宣教工作中存在的诸如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研究不深、内容不实、方法不好、效果不佳等问题。实践中,党校教师要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变简单阐释为学理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等途径,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教工作。  〔关键词〕 党校教师;
期刊
〔摘要〕 日常生活是政治文化生态生成的根基,异化的日常生活生存方式与样态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和重要场域,促成了腐败的复合化、隐蔽化、弥漫化与生活化。政治文化生态秩序优化及腐败的治理必须注重日常生活的实践变革:实现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转型,实现现代个体重塑精神生态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实现民众生存方式与新时代生存境遇的实践变革。  〔关键词〕 政治文化生态;日常生活;腐败治理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 十月革命前后的文化批判,是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的精神武器,是内在于政治和经济革命任务中的文化革命,也是政治和经济革命所蕴含的批判性的文化精神的实践体现。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对十月革命批判性的继续,革命后的建设也是对其后发展模式批判性的继续,正确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批判立场来积极思考对西方外来文化的批判、
期刊
〔摘要〕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抽象人学的批判,与“抽象的人”的教育理念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教育思想立足“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旨在通过无产阶级教育活动将“人”从资产阶级统治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新时代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