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8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调查。调查显示,日本高中生上课时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而中国学生打盹的仅有4%。
如果按照一个班50人计算,在日本的高中课堂上22人打盹,而在中国只有2个人打盹。就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高中生太爱学习了,如报道所言,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最积极的。
然而,这个结论和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相去甚远。经历过高中时代的人大都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重点学校、重点班,还是普通学校、普通班,一堂课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打盹当是极其罕见的状况。亲戚朋友的孩子有读高中的,也可以当面问问,4%的“打盹率”是否可信。
各大论坛的相关帖子,也对这个超低的“打盹率”表示怀疑。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采样不科学,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堂上不打瞌睡的优秀学生;第二,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谎了。
其实,当一份调查问卷摆在面前,或是接听一个电话调查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和诚实答案,具体而言,认真听讲是标准答案,而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中国的孩子,面对镜头、面对调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标准答案。因此,可以说,4%的中国孩子打盹是标准答案,而45%的日本孩子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为什么日本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这背后有着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多重影响。
《南方周末》曾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报道引述一位老师的话说:“我布置了一篇题为‘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发现同学们都写女老师小叶,无数惊天动地的壮举,比起孔老夫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和叶老师同事这么久,怎么闻所未闻?孩子们的作文编得越来越离谱了,不是老师得癌症,就是父母死了。假话年年更新。”
没错,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难道我们不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吗?有一次主持凤凰网的名博沙龙,我问嘉宾朱大可先生这个问题,他说,对,从我们的爸爸、妈妈开始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蒙难日。从那天开始到现在,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我们不断地说谎,有时候想想很可悲,一个人其实最好的时光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结束,最好的生活时光是献给了一个说谎的时代。
朱大可回忆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也撒谎,还每天写红色日记,写今天我又读了毛主席的哪段语录,非常感动,或者今天看了什么红色电影非常感动,全是千篇一律的,通常第一句是晴空万里、春光大好,诸如此类的空话、套话。那个日记每周都上交给班主任批,班主任会写评语,看红色日记写得是不是符合规则。
连战第一次访问大陆那一年,大陆孩子撒谎成为台湾笑谈。连战访问他西安的母校,校方組织了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戴着红领巾,在台上表演《连爷爷您回来了》诗朗诵,然后这六个孩子就开始朗诵,充满深情地说,“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其实连战是谁他们也不知道,声情并茂。
连战的手下全部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战不敢笑,这件事情全台湾轰动,因为这些年台湾人民就再也没有看到这种场景,大开眼界。后来,台湾的议会开会,民进党把“连爷爷您回来了”做成手机铃声,就在开会的时候让他们打进来,拿这个手机给连战听。
想想我们自己,谁没在作文里撒过谎
相比而言,日本的孩子表现得更真实。
日本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三四岁的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甚至嫁祸于人,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奖惩如此分明,使得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而在中国,父母更愿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少年作家蒋方舟就说:撒谎是中国父母的天职,粉饰世界为孩子维系一个无菌环境。
有时候,日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面包师,大人听了也赞许地点点头,而在中国,孩子往往有着宏伟的理想,不这样说就会被大人或老师小小地批评一下。久而久之,标准答案深深地烙在心中。冬奥会上周洋得了世界冠军之后,没有按照标准答案感谢国家,而是说父母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句实话竟然引来全民赞佩,而后被迫改口,足见说实话要倒霉、说假话才能生存的糟糕的社会氛围。
反观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也是“诚实”二字;在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
我曾参加一次中日教育交流会,主持人要求双方列举本国教育的缺陷,中方开始商量说什么,当有人提出校园暴力、不尊敬师长等弊端时,立即遭到反对,理由是国际交往,要维护中国形象,不能“实话实说”。
谎言重复一千遍,不能变成真理。即使是无害的谎言,也是少说为佳,尤其是接受不记名调查时。
(摘自《差距》东方出版社 图/昵图网)
如果按照一个班50人计算,在日本的高中课堂上22人打盹,而在中国只有2个人打盹。就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高中生太爱学习了,如报道所言,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最积极的。
然而,这个结论和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相去甚远。经历过高中时代的人大都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重点学校、重点班,还是普通学校、普通班,一堂课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打盹当是极其罕见的状况。亲戚朋友的孩子有读高中的,也可以当面问问,4%的“打盹率”是否可信。
各大论坛的相关帖子,也对这个超低的“打盹率”表示怀疑。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采样不科学,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堂上不打瞌睡的优秀学生;第二,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谎了。
其实,当一份调查问卷摆在面前,或是接听一个电话调查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和诚实答案,具体而言,认真听讲是标准答案,而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中国的孩子,面对镜头、面对调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标准答案。因此,可以说,4%的中国孩子打盹是标准答案,而45%的日本孩子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为什么日本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这背后有着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多重影响。
《南方周末》曾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报道引述一位老师的话说:“我布置了一篇题为‘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发现同学们都写女老师小叶,无数惊天动地的壮举,比起孔老夫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和叶老师同事这么久,怎么闻所未闻?孩子们的作文编得越来越离谱了,不是老师得癌症,就是父母死了。假话年年更新。”
没错,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难道我们不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吗?有一次主持凤凰网的名博沙龙,我问嘉宾朱大可先生这个问题,他说,对,从我们的爸爸、妈妈开始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蒙难日。从那天开始到现在,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我们不断地说谎,有时候想想很可悲,一个人其实最好的时光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结束,最好的生活时光是献给了一个说谎的时代。
朱大可回忆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也撒谎,还每天写红色日记,写今天我又读了毛主席的哪段语录,非常感动,或者今天看了什么红色电影非常感动,全是千篇一律的,通常第一句是晴空万里、春光大好,诸如此类的空话、套话。那个日记每周都上交给班主任批,班主任会写评语,看红色日记写得是不是符合规则。
连战第一次访问大陆那一年,大陆孩子撒谎成为台湾笑谈。连战访问他西安的母校,校方組织了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戴着红领巾,在台上表演《连爷爷您回来了》诗朗诵,然后这六个孩子就开始朗诵,充满深情地说,“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其实连战是谁他们也不知道,声情并茂。
连战的手下全部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战不敢笑,这件事情全台湾轰动,因为这些年台湾人民就再也没有看到这种场景,大开眼界。后来,台湾的议会开会,民进党把“连爷爷您回来了”做成手机铃声,就在开会的时候让他们打进来,拿这个手机给连战听。
想想我们自己,谁没在作文里撒过谎
相比而言,日本的孩子表现得更真实。
日本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三四岁的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甚至嫁祸于人,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奖惩如此分明,使得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而在中国,父母更愿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少年作家蒋方舟就说:撒谎是中国父母的天职,粉饰世界为孩子维系一个无菌环境。
有时候,日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面包师,大人听了也赞许地点点头,而在中国,孩子往往有着宏伟的理想,不这样说就会被大人或老师小小地批评一下。久而久之,标准答案深深地烙在心中。冬奥会上周洋得了世界冠军之后,没有按照标准答案感谢国家,而是说父母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句实话竟然引来全民赞佩,而后被迫改口,足见说实话要倒霉、说假话才能生存的糟糕的社会氛围。
反观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也是“诚实”二字;在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
我曾参加一次中日教育交流会,主持人要求双方列举本国教育的缺陷,中方开始商量说什么,当有人提出校园暴力、不尊敬师长等弊端时,立即遭到反对,理由是国际交往,要维护中国形象,不能“实话实说”。
谎言重复一千遍,不能变成真理。即使是无害的谎言,也是少说为佳,尤其是接受不记名调查时。
(摘自《差距》东方出版社 图/昵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