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世家出身的大国总理——温家宝,尽管工作千头万绪、日理万机,但对教育事业发展却有着特别的情怀和深厚的情结。温总理在其施政历程中每一次有关教育的会议、考察、视察和谈话,都充分体现着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描绘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盛世景象和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见证着他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和振兴中华的不懈追求。
心怀民生,情系教育,成为政府施政的头等大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这四句话都很重要,不过教育还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温总理如是说。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03年到2010年,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的两届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补助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004年,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5年,对重点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2008年,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2010年3月,提出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从2003年温总理走马上任到2010年3月5日发布《政府工作报告》,8年施政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温总理关于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总是情有独钟、痴心不改,其平民教育的心路历程和独特情怀让人们难以忘怀,其情系民生、无怨无悔的教育追求和梦想使人们深受鼓舞,其平等、博爱和公平的人格魅力让人们肃然起敬。国家真正把教育摆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真正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真正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均等,真正把“教育是民生之本”的承诺和讲话落到了实处,人民交口称赞,百姓心潮澎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行”,这是温总理所执掌的政府团队在教育方面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温总理牵挂贫困学生和灾区学子,有很多感人的片断和镜头让我们无法忘怀。如在汶川大地震后,温总理多次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多次走进北川中学,与地震中百余位伤残、孤儿学生一起吃饭。温总理在与北川学生座谈时说:“你们要坚强站立,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努力做人。做一个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太阳总会出来,冬天总会过去。你们未来的路很长,可能还会崎岖不平,但必定通向光明。”
在其政府施政的8年历程中,温总理牢牢坚守发展教育的信念,关注农村教育和贫困家庭,关注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主动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体现着深深的民本思想和民生关怀,这也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诠释。
亲自挂帅,领衔研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只有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温总理说,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本次的教育规划纲要具有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从而通过教育的振兴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提升国人的尊严。
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纲要》制定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组长的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纲要》于2009年1月7日和2010年2月28日先后两轮广泛征求意见。
从2008年年底至今,温家宝总理多次邀请各界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其中在征求民意时,他不局限于听汇报、搞座谈等间接形式,而是走进现实的课堂,把脉课堂现状,感受教育前沿,体察课改实情,亲自到北京三十五中与师生们共同听了5节课。温总理直接参与课堂,与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比如,在教学上,温家宝总理说:“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师德建设上,他强调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大国总理从中南海走进普通的中学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走进课堂,一口气听了5节课,这在国际上少有先例。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在《纲要》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家宝总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主科学决策之作风。在日理万机、忙于国事的同时,挤出时间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充分说明温总理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改革工作,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沃土和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温室。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上不去,不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在科学技术上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国家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就很难变为“中国创造”,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会从根本上得以转变。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一切令世界刮目相看。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不仅仅在于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创造和实现、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形成和总结,而更在于中国教育的振兴和创造性人才的持续培养,能不能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让“强国之梦”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期待和价值认同。
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温家宝总理在施政中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重申,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给以强大的物质保障,让孩子们在同一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从口号到行动,从起点到辉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温总理说,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2010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时温总理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温家宝总理总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心为民,一身正气;百姓冷暖,常挂心头;民生难题,忧思不已。但他对民生民情的洞察,对民意民智的重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特别是温总理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教育思想的高瞻远瞩和对平民百姓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亿万国民的心灵。大国总理的民本教育情怀、崇高精神境界和坚定人生信仰,必将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崛起的有力号角,必将奏响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辉煌乐章。
(本栏责编 刘 波)
心怀民生,情系教育,成为政府施政的头等大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这四句话都很重要,不过教育还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温总理如是说。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03年到2010年,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的两届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补助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004年,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5年,对重点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2008年,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2010年3月,提出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从2003年温总理走马上任到2010年3月5日发布《政府工作报告》,8年施政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温总理关于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总是情有独钟、痴心不改,其平民教育的心路历程和独特情怀让人们难以忘怀,其情系民生、无怨无悔的教育追求和梦想使人们深受鼓舞,其平等、博爱和公平的人格魅力让人们肃然起敬。国家真正把教育摆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真正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真正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均等,真正把“教育是民生之本”的承诺和讲话落到了实处,人民交口称赞,百姓心潮澎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行”,这是温总理所执掌的政府团队在教育方面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温总理牵挂贫困学生和灾区学子,有很多感人的片断和镜头让我们无法忘怀。如在汶川大地震后,温总理多次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多次走进北川中学,与地震中百余位伤残、孤儿学生一起吃饭。温总理在与北川学生座谈时说:“你们要坚强站立,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努力做人。做一个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太阳总会出来,冬天总会过去。你们未来的路很长,可能还会崎岖不平,但必定通向光明。”
在其政府施政的8年历程中,温总理牢牢坚守发展教育的信念,关注农村教育和贫困家庭,关注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主动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体现着深深的民本思想和民生关怀,这也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诠释。
亲自挂帅,领衔研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只有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温总理说,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本次的教育规划纲要具有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从而通过教育的振兴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提升国人的尊严。
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纲要》制定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组长的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纲要》于2009年1月7日和2010年2月28日先后两轮广泛征求意见。
从2008年年底至今,温家宝总理多次邀请各界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其中在征求民意时,他不局限于听汇报、搞座谈等间接形式,而是走进现实的课堂,把脉课堂现状,感受教育前沿,体察课改实情,亲自到北京三十五中与师生们共同听了5节课。温总理直接参与课堂,与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比如,在教学上,温家宝总理说:“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师德建设上,他强调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大国总理从中南海走进普通的中学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走进课堂,一口气听了5节课,这在国际上少有先例。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在《纲要》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家宝总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主科学决策之作风。在日理万机、忙于国事的同时,挤出时间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充分说明温总理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改革工作,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沃土和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温室。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上不去,不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在科学技术上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国家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就很难变为“中国创造”,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会从根本上得以转变。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一切令世界刮目相看。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不仅仅在于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创造和实现、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形成和总结,而更在于中国教育的振兴和创造性人才的持续培养,能不能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让“强国之梦”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期待和价值认同。
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温家宝总理在施政中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重申,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给以强大的物质保障,让孩子们在同一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从口号到行动,从起点到辉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温总理说,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2010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时温总理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温家宝总理总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心为民,一身正气;百姓冷暖,常挂心头;民生难题,忧思不已。但他对民生民情的洞察,对民意民智的重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特别是温总理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教育思想的高瞻远瞩和对平民百姓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亿万国民的心灵。大国总理的民本教育情怀、崇高精神境界和坚定人生信仰,必将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崛起的有力号角,必将奏响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辉煌乐章。
(本栏责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