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见,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非常重要。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为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知识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有新的可能性,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想象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比如教学《浮力》时,我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课题《浮力》,问:你想知道关于浮力的哪些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1、我想知道什么是浮力?2、我想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想知道浮力的 方向是怎样的?4、我想知道浮力有没有大小?……要想让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愉快的轻松氛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胆的进行猜想与假设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告之答案,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这是点燃他们思维火花的开始,然后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对提出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与假设。在浮力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1、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3、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4、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你提出这种猜想的理由是什么”——猜想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探究的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有了疑惑,也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
  三、让学生全面参与实验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导出,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总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在实验探究前,要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明确实验的目的。比如在前一环节中学生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猜想后,教师引导:要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明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围绕这一目的,你将怎样证明你的观点?如何设计你的实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采取哪种物理实验方法?根据你的实验目的和设计的实验计划,你需要选取哪些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呢?这样,探究的目的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思路学生自己设想,实验的器材学生自己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学生思考和分析才能明确,而不是让学生“循规蹈矩”。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学生有目的地分析、探索问题,参与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对实验的印象自然就深刻得多。同时感觉到物理知识和规律不是老师或教材强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得到的。这样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容易形成片面认识的,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要设计对比性实验,反复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结论,并不断深化,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形成概念,导出规律。学生对“二力的平衡”条件往往会存在片面的认识。教师先从日常生活中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电线上的电灯等静止状态的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现象中寻找二力平衡的条件,然后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静止时两边砝码的重量,并提问: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学生开始的回答往往不全面: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能平衡。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它,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下面的两个对比性实验:(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实验中的小车)进行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小车)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对比性实验,学生否定了刚才片面的判断。接着,教师再请学生将静止的物体用手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一松手,小车又发生转动,失去平衡,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小车才又处于静止状态。学生通过这几个反复性实验的对比分析,自己发现了规律,高兴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样,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成为了知识的“发现者”,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能力上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运用和体现。
  四、使学生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养成评估的好习惯。
  实验完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1、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要求和组员首先认真总结小组的探究过程,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索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2、分析实验中产生的误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3、改进或调整实验设计方案,使自己的实验探索更趋合理。评估的意识也要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体现,如:要求学生养成习惯,从物理的单位是否正确,数值是否合常理的角度来检查运算所得的结果:若计算中得出某中学生的质量是几十克,小灯泡的电流是几十安培,课桌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应该迅速意识到发生了错误。
  在实验评估的过程中,实验的反思和交流,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上,而不应放在探究的结果上。鼓励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自我评价,既要讲出实验中最感满意之处,又要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评估中逐渐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样在实验评估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必将体验到一种学习成功的喜悦,更加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真正领悟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他文献
从理论上说,集群研究不仅对传统经济学提出诸多挑战,而且将实现经济学研究视角从"点竞争优势"到"群竞争优势"、从"竞争经济学"向"合作经济学"、从"企业—市场"二分法向"企业
首先从数据采集、图形处理、属性处理、图形和属性一体化处理、统计分析、成果输出等方面叙述了地下管网动态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然后通过对地形图数据、管线数据的图
会议
【摘 要】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 学生 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一定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其不断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
本文结合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在工程放样中利用独立坐标系解决具有相对关系的建筑放样,并进行了精度分析,探讨了其实用条件.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抓好学校管理工作呢?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点浅显的认识,现与同仁探讨。  一、以诚相待相互协作  首先要心中时刻想着学校的整体利益,以学校工作的大局为重。这也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学校整体利益这个目标说话做事,我们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不符合学校利益的话不说,不符合学校利益的事不做。心胸坦荡,正气凛然,人生就能真正地潇洒走一回了。  其次要消除忌
慕课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理念,它是一种通过大规模的参与互动,利用互联网获取在线资源的公开课程.它具有价格低、质量优、效果好等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授课
内外业一体化思路的实质就是通过统一的数据载体和相应软件,使各设备间的测量数据达到共享.充分发挥HP机其在外业工作中的作用,再配合野外画草图,可使外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会议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是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显著地特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知识中来。将教与学有机的
教师施教的成功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教师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施行“应性教育”,较少考虑在“传道、授业、解惑”活动中正视和尊重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这不仅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把本来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一致的施教内容变成了强制学生接受的外来之物,与学生的自身发展对立起来,使学生不自主地
介绍了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在"数字厦门"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测绘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各项检测精度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