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艺术不断互动才能产生优秀作品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爱红,景德镇陶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与陶瓷材料研究、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主持完成了科技部、文化部等省、部级立项项目十余项。
  王爱红教授—直扎根于设计教学、设计实践,借助设计学科的方法及理论,通过接触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她看来,设计学脱胎于艺术学,设计与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虽然当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表现方式、表达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无法割裂。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艺术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而设计的存在则是一种共性的存在。“隔行不隔理”,设计学科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不同于艺术创作,但是运用设计学的方式让她在创作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方法。
  《設计》 王爱红
  《设计》:陶瓷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您怎样理解这其中的文化内涵?
  王爱红:陶瓷是陶与瓷的统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陶瓷古国,从陶器的制作到瓷器的发明创造源远流长,并且中国陶瓷从原料选配、造型创作、装饰加工、烧制成型,整个过程都有自己一套独特、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技术程序。从本质上讲,陶瓷文化内涵的形成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积淀。
  “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功能材料和艺术表现材质,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陶瓷文化,从陶瓷器物角度具体概括起来,涉及中国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医药卫生文化、丧葬文化、文人文化、书画艺术、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内容。此外,陶瓷通过诗、书、绘画、雕刻,将中国意境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儒家的“仁学”、“礼学”用“藏礼于器”的形式展现;将道家的“崇尚自然”、“简约闲澹”用“器以载道”的形式体现。
  《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陶瓷的设计中体现?
  王爱红: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自原始彩陶的出现到如今瓷器的多元化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者的生活形态、审美观念以及陶瓷器物本身所承载的工艺技术、意识形态等文化信息。陶瓷从实用器皿向艺术品的发展转变,使陶瓷摆脱了实用器物的功能形式,成为艺术精神诉求的载体,并从造型、装饰、工艺等角度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表现。近几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产生了大批的陶瓷文化产品,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多数还停留在符号层面,存在与当下生活语境相脱离的问题。在陶瓷设计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形而下”的物质设计,也包括“形而上”的精神体现,不是简单符号的堆砌,而是对符号背后所承载的道德理念、审美价值、艺术精神、文化观念的整体表现。
  《设计》:陶瓷设计应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走出特色的创新之路?
  王爱红:陶瓷设计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创新方式,具体来说可以从功能创新、形态创新、表面装饰与风格创新、工艺创新等角度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结合。功能创新是要对当下使用者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使用方式、家居环境进行研究,开发符合当下使用者行为特点、生活语境的具有现代感的产品。形态创新、装饰与风格创新是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新的产品形态、装饰设计形成新的风格特征,并且此风格的特征是在现代审美特征下对传统模式的现代性表达。工艺创新是借助于现代的制造、生产技术,以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来达到个性化或批量化生产的途径。整体而言,陶瓷设计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是陶瓷材料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当代性转化。
  《设计》:您既教设计也做艺术,您是如何理解设计与艺术之间关系的?
  王爱红:设计学脱胎于艺术学,设计与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虽然当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表现方式、表达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无法割裂。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艺术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而设计的存在则是一种共性的存在。在设计教学及实践中,设计与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层面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艺术化的审美与表达方式对设计会产生直接影响,有助于设计活动的展开;然而在艺术创作中,设计活动中对产品定位人群、环境、使用方式的精准性思维方式以及产品设计的创新理念会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促进艺术作品的主题展现、理念表达更加明确。在我看来,设计与艺术之间是需要二者之间不断产生互动才能产生优秀的产品或作品。
  《设计):在陶瓷创作过程中,您是怎样一步步提升内在修养的?这种修养对设计艺术的创作有哪些帮助?
  王爱红:优秀的作品与创作者个人的品格、文化修养、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精湛的技艺等分不开的。我本人因为一直扎根于设计教学、设计实践的原因,更多地是借助于设计学科的方法及理论,通过接触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设计学科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不同于艺术创作,但是运用设计学的方式能够促使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方法。此外,在设计表现形式提升的同时注重对设计理念的把握,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设计》:请您介绍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成绩?
  王爱红:景德镇有着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为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建设,树立了一批国内较为知名的陶瓷品牌,将景德镇打造成为国家陶瓷文化试验区。
  发展了陶溪川文创街区、珠山东市、陶艺街、三宝瓷谷、明清园、乐天陶社等相应的陶瓷推广与实践平台。其中,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秉承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将景德镇旧瓷厂工人、艺术家和学生等群体集中在一起,使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城市中创意和人才密度最高的集中区域。在推进陶瓷文物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同时,将文物的“活化”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使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另外,每年一度的陶瓷博览会等展会交流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并注入新的活力。我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陶瓷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学员作品展就在第十五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展出。   《设计》:陶瓷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王爱红:目前,我国的陶瓷产业普遍缺乏对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的应变能力,对自身行业前景缺乏深刻认知,品牌意识淡薄。就景德镇陶瓷产业而言,其优势所在是拥有完整的陶瓷工艺链,但技术创新的力度仍显不足,产品标准化欠缺,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还出现一定的同质化和抄袭等现象。
  《设计》:中国的陶瓷文化如何在创新中与世界接轨?
  王爱红:陶瓷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语言。中国传统陶瓷固然優秀,但近几年欧洲陶瓷品牌发展位于世界前列,我们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企业竞争力,立足于国际市场。因此,中国陶瓷文化想要与世界接轨,必须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基于中国历史文脉,坚持走中国特色,打造中国品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且兼收并蓄,将新工业、新技术与传统陶瓷工艺合理对接应用,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陶瓷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突破,从陶瓷大国成为陶瓷强国,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创新;合理利用陶瓷资源、降低能耗,使行业可持续长久发展与世界接轨。
  《设计》:您如何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对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修养?
  王爱红:我目前在做的是陶瓷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由于陶瓷产品设计对陶瓷工艺特性的掌握有着强烈的需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必须走进工艺,对陶瓷的各种工艺熟练掌握并合理应用于实践;而出于陶瓷设计对于设计创意的需求,学生又必须走出工艺。这是因为,工艺有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困于传统之中,难以进行设计创新。我们提倡工艺为设计服务,而不是为了工艺而工艺。因此,需要全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能动力与创新意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艺术修养,我们每周都要举行学习汇报,集中交流设计方案和读书心得,相互沟通比较,发现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不断积累。在一些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本着立足生活的基本点,—方面秉承向传统学习的态度,基于景德镇手工制作的传统优势,深入作坊,脚踏实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另—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前沿设计发展态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结合的设计项目、设计竞赛,以此调动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带领团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数十项,其成果如主创设计了G20峰会楼外楼一元首夫人瓷、中国—东盟博览会礼品瓷等陶瓷产品;获授权的实用新型设计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多项。我们的学生在一些国内外知名设计大赛中获奖,如:美国IDEA、德国红点、IF、红星奖、亚洲设计奖以及全国美展等相关比赛和展览中获奖,这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历练,因此我们—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希望把我们的学生推向更大的国际设计舞台。
  《设计》:一名优秀的陶瓷创作者要具备哪些素养?
  王爱红:陶瓷艺术是—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这就要求陶瓷创作者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扎实的理论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需要对陶瓷文化与历史有充足的了解;其次,能够对其材料特性、工艺技术熟练掌握,并合理应用于创作实践中;再次,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目前陶瓷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反映出的需求有所把握;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不断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使陶瓷创作既能立足本土又能推陈出新;最后,还要坚守行业道德,做一名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优秀陶瓷创作者。
其他文献
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长28%。积极应用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环保封装用品,已成为推动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箱子包含纸箱、PP硬塑中转箱、PP箱等。纸箱不环保、不防水、不可循环。PP硬塑中转箱笨重、折叠占用空间大,箱体缓冲性能差,不防水。PP箱折叠后占用空间大,不防水,抗压性较差,需填充物。丰BOX是目前市场
期刊
2019金点设计奖及金点概念设计奖共吸引全球31地、近8千件作品参赛,最后典礼中颁出30件“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2件“金点设计奖年度特别奖”以及3件“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  评审团在评选过程中,观察到不少设计趋势,例如永续循环仍为全球设计圈持续关注的焦点、许多设计师为老屋赋予新生命、或投入中文字型设计、致力于跨域整合策展等,反映出国际趋势并呈现华人地区特有现象,同时也展现了金点
期刊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外文化融合、新1日文化交替的浪潮之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格局中,西方发展经验和设计理念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全球话语权中心出现转移。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迷雾中,讨论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不仅仅是要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而是要引领设计从业人员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前瞻的视角来思考和审视这历史性的变局。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生活的高度浓缩,它无色无形无味,却又是无处不在、生生不
期刊
日本优良设计奖将2018年年度大奖颁给了一位日本寺庙的和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寺庙零食俱乐部”项目是将民众献给神明的供品利用起来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似乎和我们传统认知的设计没有关系,但却是近些年在各领域兴起的社会创新设计的典型。  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就是在解决社会中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推进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类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这些已
期刊
设计转型是设计价值的转型,在百年设计转型中,中國传统的设计价值系统在西方设计文化的冲撞下彻底瓦解了,而中国自身的新的设计价值观及系统尚未建立,处在西方现代设计价值的支配下。“在国际设计舞台的喧嚣中,独独缺少中国的声音,中国设计患了‘失语症。…李立新把中国设计产生自己的语言的希望寄托在设计实践上。“先由设计家在设计实践中有所突破,然后才能从理论上给予归纳总结。我想这个设计的语言并不是过去那种传统语言
期刊
生活的世界就是欲、技、道的游戏。从造物的灵光,到空间设计之道,再到生活的精神能量——11月24日,在全新的家天地北京旗舰店展开了一场名为“器·场”的关于当代设计与今天变化多元生活方式的对话。意大利顶级设计家具品牌Giorgetti、Living Divani、Henge在家天地北京金宝汇旗舰店也正式发布。  Giorgetti:跨越时光  以“自由、畅快地享受生活”为宗旨的Giorgetti于18
期刊
谈及设计与文化,李砚祖教授认为,如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那样,设计自信的力量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自信。西方人之所以设计,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过去学习西方的设计主要还是在形式层面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历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设计应该怎么做。设计是建立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之根上面的。而文化之根,实际上就是生活。设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是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
期刊
2018年11月,作为家居行业唯—入选企业,大信家居参加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董事长庞学元认为,文物是文化的物证,文化是生活的高级表现,需要剥丝抽茧,找到规律,然后找到规律模块,进而成为工业软件的源代码,实现人机交互和大工业系统相匹配,实现家居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庞学元从汉字中受到了启发,汉字有八万个,常用的3500个就像一个个模块,一个个细胞,人们可以使用它们为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人写(
期刊
陆长德教授在采访中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设计中国今后的路子在哪,怎么走?今年面临全面小康,这些全是大政方针的设计,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全人类全地球,比如习主席提出的全人类全球“一带一路”倡议,设计全中国,都属于大设计,也用“设计”这个字,设计全人类、设计全中国。  《设计》 陆长德  《设计》:您如何定义设计文化以及文化与文风的关系?  陆长德:谈起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怕的是混为一谈不知所云
期刊
石振宇,设计师、副教授,他是中国第一代设计人,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董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设计联合会大中华区分会常务理事。  “设计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严格来说是一个人的工作,不是集体劳动。创意永远是一个人的,后来实现的过程才是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