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的社会创新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优良设计奖将2018年年度大奖颁给了一位日本寺庙的和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寺庙零食俱乐部”项目是将民众献给神明的供品利用起来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似乎和我们传统认知的设计没有关系,但却是近些年在各领域兴起的社会创新设计的典型。
  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就是在解决社会中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推进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类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这些已经不是单一领域可以解决的,携手合作已经成为必经之路。
  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与以往不同,设计的边界开始模糊,设计师的能力疆域开始拓展,设计的价值逐渐显现。或许社会创新设计就是—种构建新文明的方式,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美好生活的建设中来。
  《设计》:您最初是文学学士,后来是哲学博士,最后去米兰理工获得了设计学博士,为何做这样的选择?
  钟芳:上大学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大一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喜欢读哲学书,于是很早就决定要去考哲学系的研究生,读完硕士接着读完了博士。因为我很好奇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遗憾的是,当我毕业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没有找到答案,而且更困惑。有的同学毕业后去当老师,有的去文化机构工作,自己却茫然得很,因为我觉得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答案,但博士毕业之后仍然没有找到。我很清楚的记得在以前北大四院哲学系的影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概是“哲学家最关注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底下写着是引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二十年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疑惑极了,不过最近几年才慢慢理解了,这可能是所有学哲学的人最后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学了哲学到底可以做什么?当我第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这第二个问题就离得更远了。那个阶段我读书很多,但做事情很少,所以我想选择一个和实践最近的学科,去学习“做”。意大利的建筑和设计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同时也是公立教育,相较英国和美国它的学费会低很多,我花了一年时间考下语言证书,申请了建筑系的博士,但学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建筑已经在萎缩,导师手里的项目很少,能给到学生的项目就更少了,这意味着我还是没法学习“做”,无法实现初衷。后来机缘巧合,我找到了曼奇尼教授,他对中国特别好奇,尽管那时他已经有一个中国学生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申请到了设计系的博士。虽然到现在第二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有了一个找到答案的路径了,我可以通过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能帮助我获得一点对世界的认知。
  《设计》:您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看设计,有哪些不一样的认识?
  钟芳:最近,我感觉以前学过的哲学开始有一点用途了。很多人会认为可持续问题是环境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类的本质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哲学命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会涉及到人和人之间利益分配的伦理学问题,这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来看,这些年普遍缺乏活力。因为学科过于尊重传统范式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从哲学的历史上来看,各种思潮或者流派,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思想者面对现实问题时所做的反思。学习哲学史和学习哲学是两个问题,学习哲学是让我们学会去思辨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学习哲学史是了解东西方的前辈如何去认识世界,而这些前辈们是在历史的时间脉络中出现的,体现出人们认知的变化过程。这些过去的思考对我们会有很大启示,但是仍然不足以去理解未来的问题。很多未来的问题是和设计学科相关的。比如,现在的人际交往越来越虚拟化,电子化,在设计领域一大半都是在研究新交互新媒体,这是设计界一块很大的土壤。这样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设计师要思考这些问题,哲学家更要思考。无论是可持续还是社会创新,其实都是在讨论当下与未来人类如何更好的生活,在面对技术转折点的时候,这一点格外重要。
  《设计》:您曾经写过社会创新是新文明的构建方式,是这个时代孕育出了这样的新领域吗?
  钟芳:社会创新设计所面对的背景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种问题无法从技术这单一角度得到解决,比如老龄化问题。这种社会问题在以往是设计很难介入的,但是现在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思路去响应这些社会问题。不同的设计学科都可以从自己的立场采取一些设计行动。我们可以像日本人那样发明更多的养老机器人,这是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也可以设计非常好的养老公寓,这是环境设计和空间设计。还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服务方式,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这是典型的服务设计。设计往往是去看在什么样的特定背景下,哪一种方式更加合适。
  《设计》:设计师有责任去解决社会问题吗?
  钟芳:任何职业都有来自现实的需求,世界的需求在哪里?现在信息产业对设计师的需求很大,所以很多学产品设计的人最后去做交互设计。未来还会有更多领域需要设计师,比如养老产业,这种需求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现在我们常说设计思维,其根本的一条,就是面对需求和理解需求。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设计这个学科会做出自己的反应,无论是跨学科协作也好,还是不同设计分支进行内部合作,我们都要对社会上的需求去做一种响应。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主动设讥也就是说设计师要不要去主动回应一些社会问题。在企业领域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反思自己的责任,除了满足股东的需求之外,是不是要回馈社会?从企业到个人,情况是相似的,设计师除了在得到一份好工作之外,也要对得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一些时尚设计师已经开始拒绝再进入到快时尚领域,这就是个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做出的不同以往的价值选择。
  《设计》:请您介绍一下社会创新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钟芳:2009年我们在全世界推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网络,当时参加网络的设计院校非常多,比如皇家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米兰理工和美国的常青藤,很多老师带着共同的愿景参与其中。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会问题都非常相似,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但大家都会关注相似的问题,如养老问题,贫穷问题,环境问题,食物问题等,在设计学之外,其他学科也都在面對相似的挑战。面对这些复杂问题设计师能做什么?我们不是社会工作者也不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但事实证明设计师有很多能力可以应用在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上,比如我们善于用同理心去解决不同人的需求;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讲限定条件,在做社会创新设计的时候,我们也要通过限定条件,然后达成一种妥协,利用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优的方案,这和传统设计的思路是一样的。这种设计思维正是设计师的优势所在。   《设计》:社会创新在国内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
  钟芳:我的感觉是欣欣向荣,从学院派到非学院派,都有非常多的关注。在清华、央美、同济大学都有很多老师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来。比如中央美院的老师通过活化废弃的地下空间,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济大学的老师与街道合作,让设计师介入到街道中去改善现有的环境,让街道与居民有更好的交往空间。学院派以外的探索就更多了,比如我多年合作的中国社工联合会,他们非常期待专业设计师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问题中来。社工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他们可以给设计师提供强大的基层在地支持,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发挥专业作用。我们也在互相摸索,去寻找适应我们各自背景的跨学科合作。在规划领域大家都在探讨社区规划、社区营造,这背后有大量的设计参与其中。所以在设计专业之外,社会创新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了。
  《设计》:这些项目是处在探索阶段,还是更深入的发展阶段?
  钟芳:从项目的数量到介入的领域都是非常多的,比如北京城市规划院通过史家胡同博物馆在做社区交流中心,让更多居民参与其中,去探讨传统老城区的改造以及新的社区文化空间。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做课题或者做一个展览而临时做出来的,而是长期一直在做;西城区的白塔寺更新计划是和商业结合非常紧密的项目,也在探讨如何活化老城公共空间。
  《设计》:在做社会创新的时候,也会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
  钟芳:这也是设计学科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比起人类学和社会学,设计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在做传统设计的时候,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但是当设计的界限变得模糊的时候,就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去学习和借鉴其它学科是设计学科面对未来发展如何壮大、探索自身路径的必然过程。在过去,我们运用了很多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工具去理解人,理解不同人构成的群体,这和我们传统的人机研究思路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很多做交互设计的老师引用心理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用眼动仪、脑电波去测试,这些都是新兴设计研究方法里非常重要的流派。
  《设计》:在做社会创新设计的的时候,是否有一套流程和方法论?
  钟芳:我们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成型的方法论。如果是由设计师发起的社会创新设计,大家都会不自觉的运用设计思维的方式去做。对于非设计专业的人设计思维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和理念传播给他们。如果不是设计师发起的项目,我们尽量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其中。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实践之后,就会慢慢形成比较清晰的方法论。曼奇尼教授也总结过很多,2016年我们出版的书籍中有一些总结。但我们认为还是要不断的去学习基本的方法。因为很多社会问题是非常本土化的,在中国做一个社区项目和在西方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会在一些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寻求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的方式和方法。
  《设计》:设计伦理是设计学和哲学交叉的一个边界,这个时代的设计伦理要关注哪些问题?
  钟芳:设计学科最大的好处就是实践性非常强,我们想到什么就可以做出来。如果是社会学研究,可能研究成果是一个政策建议,但是未必会执行。但是做设计的话,任何一个做出来的东西都会对这个世界带来影响。我们的影响很直接,这个时候去探讨设计伦理的问题就至关重要。
  《设计》:社会创新设计和服务设计有什么区别?
  钟芳:服务设计本身被放得很大,在社会创新下设计中,大量的呈现形式是服务设计,所以交叉极多;但反过来说,大量的服务设计是纯商业性的,比如零售业、银行业相关的服务体验设计等。此外,社会创新设计往往是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最终输出也不局限在一个物的形式上面,很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可能是一个系统或者是一种服务。
  《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钟芳:社会创新设计是一种发展趋势,其背景是设计学科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未来对设计师本身的需求可能就是超出传统专业区分。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设计学科的学生去学其它专业的知识,通过更多的知识融合去拓展设计的边界,强化自己的能力。但是商业设计仍然是很大的主流,如果没有制造业,我们光去谈社会公共服务也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商业设计之外,对设计的需求在急剧增长。例如,英国政府很早就引入了社会创新设计,2010年的时候政府就推出了一个网站fixmystreet,市民在街道上看见有损坏的路灯或者垃圾箱,就可以拍照上传,然后就会有管理部门过去维修,我们现在在北京老城区看到很多二维码,思路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英国是在9年前,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在做这个事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设计,也是社会创新设计,尽管很多人感觉不到,但是它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美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Richard Buchanan为国税局重新设计了报税表,他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普通人在报税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对我们的影响都非常大。
  《设计》:在社会创新这方面不同国家有哪些自己的特色?
  钟芳:不同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解决,也有很多是机遇的原因,比如哪个部门最早想让设计师参与其中,像日本做的比较多的就是社区营造和社区活化,很多日本设计师都参与到这方面的工作中,他们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去挽救即将消逝的乡村,传承他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影响的。
  《设计》:在做社会创新设计的时候是否会遇到一些典型的或者共性的問题?
  钟芳:社会创新设计需要跨学科合作的能力,那么,是不是要具备其它学科的所有能力?如果不需要具备的话,我们如何去与人合作?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设计师如何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很多老师在参与项目之后,不知不觉的做了很多社工的工作,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小的民间组织。所以这样一种多学科合作的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结论出来。
其他文献
scott King,从事设计工作长达25年,国际知名设计师。目前,担任AEG首席设计师,主导AEG大师系列厨电产品设计。无论是从内心还是设计作品,scott都践行大道至简的包豪斯设计哲学,遵从AEG百年设计理念“设计美学与卓越性能的完美融合”,综合利用工业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的知识设计产品,帮助消费者随心所欲掌控厨房,烹饪出星级美味,畅享高品质德式生活。  《设计》:您是“都市化高级精致生
期刊
黄将从小就有做画家的欲望和冲动,觉得很有范儿,1999年如愿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就读。经过学习洗礼,黄将却深刻地意识到,设计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纯绘画的存在,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也更适合自己,于是给自己确立了报考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目标。  平时黄将就喜欢捣鼓拆装一些有趣的小产品和小汽车模型,于是他报考了与之最为接近的工业设计专业,这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成为他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起,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周浩明教授就开始从事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当时国内相关资料资料寥寥无几,他只能参考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课题,弥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他从社会学层面和全球化视角出发,结合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对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战略与具体实践展开了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试图建立一套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关键词:医疗空间 社区卫生服务 便捷性设计 舒适性设计  引言  1999年7月18日,国务院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将社区卫生服务列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意见发布至今20年来,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如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的预防、保健、医疗一体化综合服务。为了吸引居民到社区医院就医,为大型医院分流常见病、轻
期刊
关键词:传统村落 景观 再生策略  引言  历史上中国古村落的建设一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聚落择址、村庄格局、建筑与景观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随着对“古村落”这一概念认知的提升,其内涵得到拓展。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称谓改为“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这一概念作了明确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
期刊
摘要:为提升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满意度,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进行消费者偏好研究。应用文化三层次理论分析归纳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要素,并基于Kano模型对文化属性进行品质分类。得出消费者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属性的偏好。通过基于Kano模型的消费者偏好研究,针对文化空间的三个层次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点,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行之有效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K
期刊
提到台湾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每晚热闹的夜市、穿梭于街道间轰呜的机车,垦丁明媚炙热的海滩,或是转角不期而遇的设计。台湾设计近些年不断给我们惊喜,台湾的文创也在带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比如我们熟悉的诚品书店,或是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台湾设计馆。由台湾创意设计中心领军的“台湾设计”已是七度参展,本次展览从人文关怀、绿色永续、在地文化的三个维度,向中国大陆市场展示台湾地区的设计魅力。展场除了汇聚台湾5大设计品
期刊
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长28%。积极应用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环保封装用品,已成为推动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箱子包含纸箱、PP硬塑中转箱、PP箱等。纸箱不环保、不防水、不可循环。PP硬塑中转箱笨重、折叠占用空间大,箱体缓冲性能差,不防水。PP箱折叠后占用空间大,不防水,抗压性较差,需填充物。丰BOX是目前市场
期刊
2019金点设计奖及金点概念设计奖共吸引全球31地、近8千件作品参赛,最后典礼中颁出30件“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2件“金点设计奖年度特别奖”以及3件“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  评审团在评选过程中,观察到不少设计趋势,例如永续循环仍为全球设计圈持续关注的焦点、许多设计师为老屋赋予新生命、或投入中文字型设计、致力于跨域整合策展等,反映出国际趋势并呈现华人地区特有现象,同时也展现了金点
期刊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外文化融合、新1日文化交替的浪潮之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格局中,西方发展经验和设计理念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全球话语权中心出现转移。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迷雾中,讨论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不仅仅是要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而是要引领设计从业人员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前瞻的视角来思考和审视这历史性的变局。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生活的高度浓缩,它无色无形无味,却又是无处不在、生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