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诗人陈贞慧,曾在自己的散文集《秋园杂佩》里,回忆过往赴阳羡(今宜兴市)云起楼与友人促膝飞觥的情景。云起楼是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家的一处别院,在陈贞慧的记忆里,历史的轮替竟然是与一件酒器密切关联的。诗人想起前朝时,自己总是在云起楼与众人一起饮酒,桌案上当然不乏奇珍异宝,譬如吴家收藏的成化斗彩鹦鹉啄金杯。陈贞慧动情地写道:“余友问卿家藏鹦鹉啄金杯,高足磐口,亭亭玉立,一名四妃十六子,又名太平双喜,淡白中见殷碧离离之色……醉眼婆娑,目睹此太平遗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
  陈贞慧笔下的鹦鹉啄金杯,就是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酒杯,敞口,深弧壁,外撇式高足,外壁绘斗彩果树双禽纹两组,一组为青花白腹小鸟,栖于一枝,另一组为红彩黄腹小鸟,分栖两枝,果树绛干绿叶,果实殷红之中泛黄,足内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识。陈贞慧的朋友,同属“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曾与友人唱和并作《鹦鹉啄金杯歌》,其中便有“两赤鹦鹉栖碧梧,两小青雀交睛视”的描写。
彩绘漆涡纹方耳杯高5.5cm 连耳宽15cm战国 故宫博物院藏
红陶斝 商

  不知道“明末四公子”的酒量如何,但可以肯定他们喝得很嗨,不然哪有“醉眼婆娑”的说法。酒是喝进肚子,让人产生愉悦的,而酒器承担的不仅是盛具的功能,还有觥筹交错的仪式感,以及酒具本身带给饮酒者的视觉感受。在人类历史上,醉酒一定是很普遍的现象,世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存在豪饮狂欢的情况。最初,先民可能通过醉酒,表达一种庆祝仪式,或者一种打架的借口,有时饮酒也可能表达一种决策或达成合约的方式。据说古代波斯人在做重大决策时,会就需要决策的事情展开两次辩论,一次是醉酒时进行,一次是清醒时进行。如果两次得出的判断相同,那他们就会照此执行。这种传统后来传给了犹太人。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饮酒时碰杯,这种彼此响应的方式,可能是喝酒这种极富仪式感过程的最后一步,仿佛是一场音乐会的最后一个音符。当然,在几乎所有饮酒的场景里,这样的音符都是由酒器“弹奏”出的。
  中国人最初的酒器一定很简单,随物取用。酒与水一样,都是液体,物理上方便做盛器的,譬如瓢,在古代就是将瓜果对半切开,寻常时制成舀水器,当然也适宜盛酒。《论语·雍也第六》里,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他对弟子颜渊的赞美,颜渊住很简陋的屋子,吃很简单的食物,喝很简单的水,却还能坚持自己的志趣,多好。这是老师讲学生擅长“穷开心”。颜渊用葫芦做成瓢,究竟用来喝水还是喝酒,不得而知,但一瓢饮,从此成为君子自守的典范。《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谈论禅理,黛玉跟他讲大道理,宝玉就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这里宝玉说的当然是喝水,但这话听着更像微醺时的言语,不然他怎会用这样富有醉态的禅语告白呢—“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犀角雕鹰熊合卺杯高13.2cm 明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瓢,还有动物的角,牛角、羊角诸如此类。如今经常见到偏远山区的百姓,用此做饮具的,这可能也是为何古代的青铜酒器其文字结构总以角为偏旁,譬如商代出现的盛酒器—觥,下半部的器身宛若西餐中的船形酱汁壶,有着环形支足,上半部往往做成动物或兽类头部的形状,且连着一个犹如兽背形状的长盖子。再或者觚、觯,至于角、爵、斝之类,则形状上就如角体一般。除此之外,还有石制、木制、陶制不等。周人重礼,且说“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谓秩序森然。不过唐宋以前,除非礼制需要之外的场合,各色各样的盛器皆可被用作酒具。陶渊明年轻时找工作,说工资只要足够买酒就行,这才做了彭泽县令;“竹林七贤”里的刘伶,常携酒乘小车出行,并让人扛锸跟随,醉醺醺地说:“我一死,便就地埋了。”很难想象这些人喝酒,对盛器有多讲究。对比明末诗人陈贞慧在乱世酒局里,以婆娑醉眼盯着一只酒杯感慨世事,可能有种时空的错落之感。
兽面纹斝高31.3cm 口径18.4cm 商 上海博物馆藏


  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酒徒,一定会很喜欢唐宋。因为除了美酒,井喷式的生活美学也层出不穷。自两晋成熟起来的青瓷,到了隋唐已有成熟如南方越窑、北方邢窑的釉色品种,形制上也继承了南北朝的美学融合,出现如联体壶、执壶、盏、注子、杯、碗等的酒具。此外,唐代还有极具西域特点的金银及玉质酒器。
兽面纹兕觥高15cm 宽20cm 西周 故宫博物院藏
龙形觥高19cm 长43cm 宽13.4cm商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 口径2.3cm 足径7.9cm 唐 故宫博物院藏
越窑鸟式杯高5.8cm 口径7.3cm 足径4.9cm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越窑器,显然是唐代贵族们竞相争逐的茶酒名器,有一种直口长颈的越窑多棱瓶,是其中的代表器型;多见有八棱形的长颈瓶,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极显雅韵。这类越窑瓶最引人入胜的,除了优雅的线条之外,更有明亮的釉面。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这种迷人的釉色。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过多件唐代越窑青瓷,其中一些被记载为“瓷秘色”。秘色瓷的说法由此广为人知。据说诗人王绩喜欢用南方的酒器饮酒。武德初年,他在门下省做官。按旧例,门下省的官员每天供酒三升,有人问:“做官有什么乐趣?”王绩回答说:“每天配三升美酒就是安慰。”门下省长官侍中陈叔达听说此事,命令每天给王绩一斗美酒。于是,王绩号称“斗酒学士”。不知这位斗酒学士每日拿着千峰翠色的越窑器饮酒,会是何种雅致且风流的景致。
  曾在两晋时流行的鸡首壶,至唐代演变成更高雅的酒器形制,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白釉双龙耳瓶,细长颈上突起五道弦纹,横式排列的弦纹给人以整齐匀衡的视觉感受,丰满的腹部至脖颈处渐收,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极富动感。这种酒器以造型的空间虚实,以及轮廓线的自然和谐为特点,于刚健挺拔中透出一种协调柔和的韵律美。这样的酒器,也令人想到《拾遗录》里记载的后赵的第三位皇帝石虎,在大武殿前盖起一幢高四十丈的大楼,楼上挂着由珍珠串成的帘子,帘下坠着五彩玉佩,楼上还有中空的铜龙,龙腹盛有上百斛的酒。石虎让胡人在楼上取酒喝,每逢风起时,整个大楼远远望去就像龙被罩在云雾中一般。
  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蔚为大观,其中多数酒器皆有西域粟特银器的特点,如乐伎纹银质带把杯、人物纹金质带把杯,皆八棱形,杯体下有横向内折棱,足部有连珠纹,由口至腹部安环形把手。这些把手亦极具西域特色,上带指垫,下带指鋬,指鋬上又常带精致的胡人头像,颇有趣味。在这些精致的金银酒器里,有一件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杯体有四幅男子狩猎图与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具有唐代特有的视觉美感。唐人有北域遗风,过去燕、代地区的豪杰,常常臂膀上擎着猛鹰,携带众多歌舞伶伎策马围猎,酒杯上的唐风就是绝佳写照。《大唐新语》记载的唐玄宗与大臣姚崇“偕马臂鹰,迟速在手,动必称旨”,在酒杯卓绝精致的纹饰上,似乎也若隐若现。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高5.4cm 口径9.2cm 足径4.2cm唐 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高3.8cm 口径10.1cm 唐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既然提及唐玄宗,又怎能不想起“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杨玉环。贵妃的贪杯之相,在京剧《贵妃醉酒》中,即有诗情写照。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描述梅兰芳赴美国表演这出戏,提及大戏剧家普隆科女士的点评,说过去总以为女子喝醉了没什么好看的,若醉后调情,不定怎么粗鄙呢,谁知看了以后,竟觉得似醉非醉、酣然衔杯的贵妃,自有醉态的好看。史载杨贵妃比玄宗更善饮。《开元遗事》里说,玄宗每日清晨比她还要早醒,因为贵妃时常夜饮无度,更有“贵妃每宿酒醒后,晨傍花枝,以口吸花露润肺醒酒”之说。贵妃用的酒器是什么呢?五代人编的《云仙杂记》里说,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同样嗜酒,她的酒器唤作“洞天瓶”,即将干燥后的鹿肠悬挂于半空为瓶,“筵宴则使人从屋上注酒于肠中,结其端,欲饮则解开注入杯中,号‘洞天圣酒将军’,又曰‘洞天瓶’”。
  何家村窖藏里亦有玉质、玛瑙或水晶质的各色酒杯。唐诗中有“公子王孙恣游玩,沙阳水曲情无厌。禽浮似挹羽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的描写,此处的“羽觞杯”便是沿袭了汉晋时文士曲水流觞时的耳杯。窖藏里有一件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有8个横向分层式曲瓣,外观极似羽觞造型。至于“诗仙”李白在《客中行》中所吟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当为个中写照。至于《把酒问月》里的“所愿当歌对清酒,月光长照金樽里”,就更将唐人酒器的气息表現得淋漓尽致了。
银执耳杯4.7×7.9×6cm 唐
银执耳杯5.5×8.2×6.1cm 唐


  北宋初编撰的《太平广记》记载,唐代名臣裴均有一次大设酒宴,但负责发请帖的人忘了邀请一位叫裴弘泰的官吏。酒宴当天,裴弘泰闻讯赶来却已迟到,裴均语有责怪,裴弘泰说:“我没有接到邀请,并非我有意怠慢,如要罚酒,请您把席上的银酒器一一斟满,我把它们都干掉,但您要将喝干后的酒器都赏赐给我。”裴均说:“好。”于是,裴弘泰一边喝酒一边收拾酒器,喝完酒竟淡定地将酒器席卷而去。第二天,主人怕他醉酒伤身,便亲往探视,却见裴弘泰正席地而坐,命一银匠用秤量称酒器,竟得银共计200多两。裴均看到不禁失声大笑。
  这样的故事说明两个结论:第一是唐人多流行用金银器喝酒;第二是那个官吏酒量非常吓人。这样的事情到了宋代,恐怕会是另一种情况。宋人林洪《山家清供》里讲过两件事,其一叫碧筒酒,即趁暑天,叫人行舟到水中莲花茂盛处,将酒倒在一片荷叶上,包好,再取另一片叶子包上腌鱼。待回程时,一路风熏、日烤,酒已温,鱼也香,各自打开,即时享用,真是惬意。林洪不乏诗意地引了苏轼的一句诗:“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其二叫香橼杯,说是有位文士平时不爱喝酒,某天写字抚琴乏了,突然心生奇想,让仆从横剖一只香橼,当作两只酒杯,再倒进温过的美酒,文士饮后竟如醍醐灌顶,始知酒趣。林洪后作点评,说即便是纯金好玉制成的杯盏与之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这两个故事也说明两个结论:第一是宋人不像唐人那么豪放,开始懂得享受精致细腻的生活;第二是酒器这种事情,真不需要那么讲究,人会过日子更重要。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话分两头,对宋人而言,雅还是必需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几件被作为镇院之宝的汝窑器,其中有一件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十瓣花口,弧形深壁,器身随花口呈现均匀的波浪形,釉质匀润,青中泛蓝,局部微现粉色光泽。这样的温碗在宋人的生活里常与注壶搭配使用,注子往往圆口有盖,钮样各式,折肩弯流,曲柄圈足。注子、温碗组合成套,是宋人最常见的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说:“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其实注子唐代即有,只是叫法不一样,如被称作偏提、注予之类。五代时大臣韩熙载和朋友搞酒局,被李煜派去的画家顾闳中给画了下来,画里面就有注子与温碗。后来,宋人将其发扬光大,形制上也是越做越雅了。
  宋人生活与唐人较之更接地气,且形成的日益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也决定了他们的品位是渐趋复古的。有人统计过苏轼诗词里呈现的各种酒器,如玉杯、银杯以及组合式的各种酒器,竟有8 0余种,其中既有饮酒常见的杯、盏、樽等,也有盛酒、温酒所用的壶、瓮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皓月当空,把酒问天,诗人肯定是手里拿着酒器。这样浪漫感性的苏轼,酒量其实不好,自述“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他有段涉及酒量的话,更是直接提到了酒器:“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所谓蕉叶杯,应该就是那种形状如同蕉叶的浅酒杯。
磁州窑清沽美酒梅瓶元 上海博物馆藏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金 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惯常以为宋人用于插花的梅瓶,也作酒器之用。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宋代白地黑花梅瓶,一件书有“清沽美酒”,另一件书有“醉乡酒海”,可证此说。梅瓶口小、颈短、丰肩,瓶体挺拔修长。野史上说起这个名字的是宋徽宗,有人烧成这样的瓶递给他,他把玩了一阵便随手将一支梅枝插入瓶内,此物便唤作梅瓶。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与梅瓶类似的玉壶春瓶,基本造型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组成。唐人多称酒为“春”,又苏轼语“玉壶先春,冰心可鉴”,故很多人推断玉壶春瓶起初也是装酒的盛器,后来才演变成观赏性的陈设器。宋人饮酒器物的种种变化,仿佛写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稼轩,也写过“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幽情豪迈的另一头是顽皮嬉游。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高8.3cm 口径5.8cm 明 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月白釉梅瓶高29cm 口径4.8cm 足径7.5cm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高16.7cm 口径4.8cm 足径4.7cm 北宋-金 故宫博物院藏

  回到诗人陈贞慧的酒局,云起楼除了成化斗彩酒杯,时常也能见到一种合卺玉杯。所谓合卺,形制上就是一个葫芦两个瓢,将两瓢的柄相连,内盛酒,过去常是夫妻交杯喝酒的玉杯。如今,只剩前朝梦忆的陈贞慧,常与侯方域一起借这样的合卺杯借酒抒怀,故园没有了,放逐的人总还能结伴将彼此醉倒。是啊,饮酒到了最后,真的仿佛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既然不重要,酒器当然更加无关紧要,重要是酒以及酒意背后的表征。据说宋代有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神出鬼没,见人就笑,回头就跑,三年了都不知自己是谁。有一天喝醉回来,忽然在墙上写道:“云意不知沧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十劫,犹爱梅花未归。”所有爱酒之徒都像这个宋人,酒量不好的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人生到了百般滋味上頭的时候,何物不是酒器呢?
其他文献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山楼阁的逍遥女神、缥缈江湖的红粉佳人,抑或文人空间的贞静女史、深宫御苑的皇家贵妇,甚至乡间野地的采桑女子、红尘巷陌的红袖佳丽,都自有其可爱之处。她们或柔情缱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若离若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或剑胆琴心,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往今来,她们常被图之咏之,形诸画面。女而有士行者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
我国历代长期存在着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隐士,他们是身负绝学的当世英杰,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只得隐逸于世,将才华转移到其他领域,或寄情于山水,或流连于诗书,从此走完一生。大多数隐士的生活相当清苦,后世也多有通过突出隐士淡泊物欲的性情来反衬其精神之自由的论调。而在20 0余年前,却有一位隐士,他毫不掩饰、无拘无束地追求物欲,以活色生香的方式给出了隐士生活的另一种范式。  他就是袁枚
《红楼梦》中的冬日美食  《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林林总总、至繁至细,见于22个章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其中记载的180多种珍馐美馔,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日常饮食,还有一些典雅别致的特色小吃。而其中的冬日美食,为这凄婉的悲剧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时,提到其下一处田庄的负责人来交租,租子里包括大量食材,如大鹿、獐子、狍子、野羊、鲟鳇鱼、熊
正是缘于对青色的崇尚,古人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称为“青年人”,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大好青春”,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或“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青史”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  爱屋及乌,一系列“青”的衍生字也被赋
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是一个王朝交替、人心惶惶的动荡时代。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艺术史上,这段动荡激烈的时代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之一。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指出:“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19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17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段混乱动荡的岁月中,许多正直官吏和爱国人士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力抗清,有的隐居避世,不与清廷合作;有的入清不仕,大多精研诗书
丧葬  汉代人对丧葬是极为重视的,家中一旦出了丧事,外出求学者、经商者、务工者和已出嫁的女子都要赶回家中行哀。《白虎通义》所说“闻哀哭而后行何?尽哀舒愤然后行”,即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概括。晚辈如对长辈丧事反应淡漠,将为人所不齿,甚而要受到法律惩处。《汉书·文三王传》载,梁王刘襄之妻任王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后“又不侍丧”,朝廷“枭任后首于市”,即砍头示众。在任官吏也要告假办理丧事,称“归宁
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教信仰日趋成熟,人们建造起更多的神殿,供奉各自的神明。男女众神继续依照社会的需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是男神,女神几乎只在传宗接代、生小神仙方面起过作用。尽管如此,女神依然以其独特的母性特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从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民间的信仰供拜,以及各地文明留下的石刻等印记可以窥探。
朱庇特与忒提斯 安格尔  在古希腊人眼中,英雄传说是他们的古代历史,是他们祖先的故事。因而,诗人赫西俄德将英雄们描绘成宙斯创造的第四代人类,他们是神和凡人的后代,具有“半神”之躯。神话中的英雄历经艰难险阻却未必能过上“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依然会同阿喀琉斯一样选择苦难却光荣的一生。  阿喀琉斯的故事来自《伊利亚特》,他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父亲是阿尔戈英雄珀琉斯,二人的姻缘来自万神之王宙
秋窗读书图(局部)绢本设色 25.8×26cm南宋 刘松年  历史上北宋政权溃灭,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南宋建都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新生的南宋王朝在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其中,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南宋建筑较以往更有特色和创新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宋建筑实物遗存较为稀少,借助传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推崇写实主义、颇具现场感的南宋绘画,使我们能有机会
炙手熏衣小手炉  最为人所熟知的古代取暖用具当属手炉,巴掌大小、精致玲珑的铜制炉体,分为内胆和外壳两层。外壳或用珐琅、漆艺等复杂工艺装饰,或保留铜的本色,配上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是萧瑟冬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内胆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一些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便会从炉盖的孔洞中散出。无论是捧在手心、抱在怀里还是拢在袖中,都会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这种在冬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