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中为两岸和谈奔走的曹聚仁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聚仁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国家统一而奔走于两岸之间的那段传奇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于世。曹聚仁本人的文字书信,其亲友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以及各种官方和半官方的历史文献,都为我们不断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从客观地确认历史事实这个角度看,对相关历史档案的挖掘整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工作。
  在查阅美国国务院解密档案时,笔者发现一份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美国驻台“大使”的电报1,电文中涉及曹聚仁当时在两岸之间的活动踪迹,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根据笔者目前的了解,这份电报在迄今的曹聚仁研究中尚未见提及。
  庄莱德电报的背景和内容
  这份电报的发报人是当时美国驻台“大使”庄莱德(Everett Drumright)。收报人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John Foster Dulles) 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费耳特海军上将 (Harry Felt)。该电报于1958年10月6日发自台北。这份电报的背景是,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金门炮战以后,国防部长彭德怀于10月5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10月6日起,主动停止炮击7天。停火期间,允许台湾方面向金门运送供应补给,但必须以没有美军护航为条件。当天,美国国务院急电美驻台北“使馆”,要求报告对彭德怀文告的反应。这份电报即为应此要求而发的回电。收报人中包括了费耳特,应该是由于电报内容涉及第七舰队护航问题。
  该电报的英文全文见附图。电文一共有4点,现将其中与曹聚仁有关的第三、第四两点译为中文,大意如下(第一点和第二点只谈及美军护航问题):
  三、前些天由一名香港人曹聚仁给“外交部长”和蒋经国的几封信中已经预告了共产党人的提议。关于这些信件的消息在这里被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高层官员知道并且 [此处有不到一行字未予解密] 毫无疑问曹是共产党人的使者,在1956年他也作为使者起过类似作用,向蒋经国发过几封信提议和平谈判。当时由于曹的提议在香港被泄露,蒋经国曾发表公开声明对和谈等事予以否认。
  四、通过对曹的提议进行粗略研判可看出,所提的条件表面上很诱人,其实是矮化台湾为共产党中国的附庸。即使不考虑蒋介石决意不与中共直接谈判与接触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条件对于蒋介石也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很难相信共产党人真的认为台湾政府会接受曹的信中所设想的条款。由此我的结论是,这不过是共产党人为表示具有灵活性和愿意通过谈判以和平解决海峡危机和台湾问题所作的姿态。它也代表了共产党人为了撇开美国的一种努力。
  这份电报是披露曹聚仁为两岸和谈奔走这一事实的较早官方解密文件
  由于和谈过程本身所特有的的秘密色彩以及当事双方的守口如瓶,曹聚仁为两岸和谈而奔走的这段历史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随着曹本人书信和亲友回忆逐渐披露以及若干重要历史文献如《周恩来年谱》的出版,这段历史的真相正逐渐浮现。但是,对此事持怀疑态度者始终大有人在。例如同为曹聚仁老友,曾任台高官的马树礼先生就曾断言“绝对没有这回事”。这份解密的电报,其立场与观点暂且不论,所描述的事实,从一个特殊的第三方角度,为确认这段史实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直接证据,同时还解释了为什么位高如马树礼先生者会认为此事不可能。现在我们知道,由于电报中提到的严格保密,马树礼先生的确看不到这些信件。
  在此还应当提到另外一份比较为人们所熟知的美国解密历史档案,即美国中央情报局完成于1971年12月的关于两岸接触的研究报告2。这份报告分析总结了1955年至1971年中情局所掌握的两岸接触情况,其中与曹聚仁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学者林孝庭在对冷战时期两岸关系的研究中3,对这份报告作了较深入的介绍。如果从史料的角度来比较这两份美国解密文件的话,中情局报告信息量大得多,综合性地反映了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获取加工及研判。因为是回顾性研究,结论性分析也比较多。而本文所讨论的美驻台“大使”电报,着重于一时一事,但时间上却早了十几年,且更接近于原始史料。就笔者所见,涉及曹聚仁活动的美国解密档案中,这份电报应该是年份最早的。
  在这份电报中,庄莱德就有关两岸和谈的若干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判断。例如,曹聚仁的使者身份,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谈的动机,蒋介石对两岸和谈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具体条件的评价等等。由于本文重点在于对曹聚仁为两岸和谈奔走这一历史事实的证明,限于篇幅对这些主观判断不可能作过多的展开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庄莱德的这些判断除了受限于其当时当地的立场以及信息来源之外,还有可能受到由中美文化历史政治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从后来的中情局报告可以看出,美方情报部门的观点是有微妙变化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显然不会乐于看到两岸和谈的成功。而两岸在互动中则不可避免地必须考虑美国这个特殊的第三方的存在。尤其是台湾国民党方面,因为完全依赖美国,所以在互动的每一步须顾及美国的反应,总是希望避免激怒美国,有些时候又想借以增加手中的筹码从而获取美方更大的援助。台湾国民党方面对和谈的态度和应对,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往往还取决于美方对两岸接触是否知情。所以从研究两岸互动关系的角度,搞清历史上美方何时开始掌握两岸接触的详情,是一个令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由中情局的报告可知,美方最后基本上掌握了两岸接触的详情。但是由于该报告是回顾性的综合分析,从中无法了解美国究竟何时做到这一点的。一些研究者只能作一些推测。例如,学者林孝庭在一次专访4中谈到金门炮战停火前后两岸领导人之间的默契互动时,曾推测说:“而我认为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情报部门掌握了两岸之间秘密往来的讯息。” 而本文介绍的庄莱德的电报在这方面恰恰提供了时间点的信息。我们看到,美国情报部门在金门炮战停火时 (或者更早些时候) 已经掌握了两岸往来的信息,这个事实比推测更进了一步。
  一些感触
  笔者注意到,在介绍曹聚仁背景时,美国中情局报告中提到 “周恩来曾经说过,由曹聚仁代表北京如果得不到蒋经国信任的话,那么蒋经国就无人可信了” 。5该报告另外还有一段提到,“我们了解到曹聚仁1958年12月在一次私下谈话时说,由于未得到台北的回应,北京的和平尝试已经‘终止’了。(但是实际上1959年又恢复了)。” 6 读到这些不禁令人感慨系之。所感慨者,不是这些对话的内容,而是其发生的场合。试想这些对话如果确实发生过,一定会是在相当私密的场合。这说明中央情报局的“关注”几乎到了无远弗届的地步,凸显出当年美方对两岸秘密接触的不安程度,从而也不难想象出曹聚仁当时所处环境之莫测。由此看来,曹聚仁胞弟曹艺的回忆文章7中“狡兔三窟”之说,当属其来有自。几十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谈论起那段历史,大多乐道于个中的神秘与传奇,而往往忽略了曹聚仁如显克微支笔下的灯台守, 多年如一日,为家国大计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大勇。其实这才是梦岐公蒋畈精神的薪火传承。
  注释:
  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8-1960, CHINA, Vol. XIX, p.331。
  2、5、6.CIA,Intellegence Report, Peking-Taipei Contacts: The Question of a Possible “Chinese Solution”, December 1971。
  3.林孝庭《台海冷战解密档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版。
  4.彭珊珊《专访|斯坦福学者林孝庭:新研究证实冷战时“两岸密使”传闻》,澎湃新闻,2017-7-5。
  7.曹艺《现代东方一但丁——陪伴先兄南行记事》,《曹聚仁先生纪念集》,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年。
  (作者为曹聚仁之侄,旅美退休学者)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我曾经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走进过“九一三”事件,成为那次事件一个重要情节的见证者。虽然我那时完全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故事——当然,真实的故事至今还云遮雾绕。  凌晨警报  1971年9月,我在北京军区空军地勤部队服役,担任灯二团811雷达站的副站长,驻地就在北京顺义高丽营。9月中旬那几天,由于排长芦根宝回家探亲,由站长赖清牛代行排长职责,我则代行站长职责。9月12日那晚,我值班值到11点才去睡觉。9月
期刊
长江,从青藏高原雪山下的潺潺溪流走来,奔腾6397公里,汇聚无数条细流支脉,穿越汹涌湍急的峡江险滩,流经中华大地万里沃野,成为一条波阔浪宽的浩瀚大河,注入了无垠的大海。长江流域占地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11个省区直辖市,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區域之一。长江与黄河一样,同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支脉。  长江文化历来崇尚交流汇通  作为一个文化区域,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是不可
期刊
编者按: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录》一书,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旨在迎接文史馆员制度建立70周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将于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
期刊
1998年9月8日,我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那年我65岁,尚属馆员中的“青壮年”。馆员多是耆年硕学之士,所以很多活动我愿意多跑跑腿。在文史研究馆受到尊重,又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家心情舒畅,情绪高昂,为能在晚年为国家做贡献而高兴。我一辈子与传统文化打交道,对国家文艺复兴充满自信,对爱国主义是文艺常写常新的主题深信不疑,对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持之以恒。岁月如梭,今年我已88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
期刊
中央编译局组织“四清”工作队  1964年老百姓刚刚走出饥荒,不再饿肚子,上头又发动“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各单位纷纷组织队伍到农村去搞 “四清”。  中央编译局对搞“四清”非常重视,组织了庞大的“四清”工作队,进驻通县的徐辛庄公社小营大队。当时进驻徐辛庄公社的还有两支“四清”工作队,一支由中宣部副部长许立群率领,进驻内军庄大队,另一支是陈希同领导的进驻平家瞳大
期刊
栏目与篇名/作 者/期数(页数)  世纪遐想  “君子豹变”:大变局中的制度建设/沈祖炜1(01)  近代中国遭遇的疫情/沈祖炜2(01)  浦东开发30年巨变/沈祖炜3(01)  刘鸿儒与当代金融改革/沈祖炜4(01)  翁文灏“为国造产”/沈祖炜5(01)  孙中山为何倡导合作社/沈祖炜6(01)  世纪特稿  慎对革命婚姻里的悲欢离合/朱鸿召1(04)  “ 社论”《民主颂》作者并非毛泽东/
期刊
今年5月中旬,我观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 “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后,回忆起53年前我亲自办理的一宗重新收押特务分子的案件。  我1991年离休前长期在公安部二局一处(中央国家机关保卫业务)工作。自1953年到1991年,除下放“五七”干校三年多外,我主要是在二局一处担任内勤组组长、副处长、处长。二局一处“文革”前还设有专案组、治保组。其中专案组的工作是侦查中央国家机关的暗藏特务
期刊
调到信访办后,负责处理上海市的群众来信  中央办公厅信访局的前身是中办秘书室,负责处理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收到的群众来信。长期在中南海红墙大院内办公,上世纪70年代初搬到西黄城根北街一幢灰砖高墙围着的大楼内。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信访量的激增,为解决人手短缺,我于1977年3月被调到中办信访局工作,负责处理上海市的群众来信。上海全市每天的群众来信少则三四十件,多则一百多封。工作量大
期刊
祖父伉乃如,名文翰。天津市人,生于公元1890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属虎。出生后7个月其父伉永顺去世,与胞兄伉聘卿和两个姐姐由母亲蒋氏一手带大。祖父从小学习努力,加之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为省费用,后考上隶属直隶工艺总局的直隶高等工艺学堂(原北洋工艺学堂)化学科的官费生。1911年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奖举人,授知州。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恰当年南开学校享有公立学校之名分,毕业后即被时任南开学校校长张伯
期刊
编者按:2019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轶事实录》(暂名)一书,今年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點,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统战联谊的生动实践,也是广大文史馆员心忧天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