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求真 育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talez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文汇报》刊出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教授的《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此文是黄教授在西交利物浦大学“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稿。文中有这么一段:
  我想,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2014年中山大学办90周年校庆,主题是“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我认为这个口号提得非常好,这是有关大学本质的。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校友,在学校里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老师说,一流大学里,25%的学生学好了,这个学校声誉就有了。听起来好像是如此,但从大学的本质来看,我们应该关注100%的学生。
  初看标题,就觉不对劲,大学的本质似乎并非仅仅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为自幼儿园至小学、中学,均须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非但如此,就是国家,也需平等地对待每位国民。等到再看正文,才发现黄教授是冲着大学里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而发的,是有其针对性的。比如中山大学在举办90周年校庆时,提出的主题是“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主题?因为现在的校庆,往往是官做得越大的校友,受到的礼遇越甚,至于普通校友,在校庆日遭到冷遇是常见的现象,以至于许多人不愿意回去为母校庆生。如此说来,则此文的标题应该改为“大学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但问题似乎远没有这么簡单。黄教授之所以郑重其事地提出大学的本质问题,是因为他在认真地思考有关大学的种种,为此,他经过了许多调研,“2010年,我卸任中山大学校长一职,在此前后我走访了上百所学校,有‘985’‘211’高校,也有高职院校,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体会是,大学首先要按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为此,他出版了《大学的声音》《高职的前程》《大学的治理》《大学的转型》《大学的根本》等书。正因如此,所以我在此不得不就大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多罗嗦两句。《现代汉语词典》对“本质”的解释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由此看来,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肯定不是大学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同样据《现代汉语词典》:“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種,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而“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它同基础教育相对。《王云五大辞典》中对“大学”的解释是等于“大学校”,而后者是“最高级的学校,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宗旨,招收中等学校毕业生或程度相等者入而肄业,期限三年或四年”。这两本词典中对大学的定义是从大学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上来说的,指出了大学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属性。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在此基础上又更深入了一步,他认为“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育人就是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大学从她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群学者自由研究学问的地方,同时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培养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2期)。我不敢说顾先生讲的就是真理,但至少比黄教授说得要更近真理些。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要对黄教授表示钦佩。因为他当过大学校长,也一定发现了大学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卸任之后,他还不懈地对大学的管理进行研究,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敬佩。西人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为敬佩黄教授的这种精神,所以我才要写作此文,与他商榷。因为一旦研究的方向发生错误的话,则干劲越足,离理想中的目标越远是也。
  不知黄教授以为然否?
其他文献
说来话长。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鲁国为相的公仪休议事归来,一进后堂,娘子笑盈盈地告诉他:今晚给你做最爱吃的鱼,犒劳你……  公仪休一愣:非节非假,为何买鱼?  娘子笑道:不是买的,是有人了解到你素爱吃鱼,送来给你尝鲜的……  公仪休坚辞不受。娘子不屑:你爱吃,人家爱送,人情社会嘛,一条鱼多大点事呀?  却听公仪休侃侃道出自己的“生活经济学”:人情忒负重呢!我虽然嗜鱼,但如果从这条“礼鱼”開始,送鱼不
期刊
要想让批评发挥作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批评是得当的,开出的药方也是符合实际的,而不是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即使你认为自己的批评恰如其分、温和理性,也难免由于智识的有限,立场的不同、思想的独断等因素,到了别人眼中可能就是另一样光景。比如你觉得自己的观点很平和,别人就会觉得有些偏激;甚至自己与自己的想法都会有矛盾,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所以,批评后是允许再批评的,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能够自圆其
期刊
我非常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平心静气并不是说了无牵挂、无所事事、观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怀坦然所得到的心理宁静淡泊,不追逐名利,不惑于浮华,遇事能够保持清醒,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永不言
期刊
1941年5月15日,我投生到鄂西一个经济和人文都极其落后的山村;还摊上个地主家庭;还扯上个海外关系(四姨夫是国民党空军驾驶员);母亲去世后5年父亲去世,之后,继母改嫁,9岁的我与14岁的姐姐(别无兄弟姊妹)相依为命。  1962年高考成绩很好,但“政审不合格”在当时那个年代,没被录取。做小学代课教员,干了不到一年,赶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女校长找我谈话说“我是依依不舍地辞退你的”
期刊
前天读潘荣陛在乾隆年间写的《帝京岁时纪胜》,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引起了我的注意,“每于新正月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很明显,这是写琉璃厂书市景象的。的确,那时的文人学士,没有在春节假期期间逛过厂甸的,还真不多。  萧乾在他的《北京城杂记》中就曾经说过:“我最怀念的,当然是旧书摊了。隆福寺、琉璃厂——特别是年下的厂甸。我卖过书,买过书,也站
期刊
陶渊明出于愤世嫉俗,不愿与当权的腐败势力合作,毅然弃官归隐。他留下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赞誉。  但是,也有个别对陶渊明的气节看不上眼,并加以讥讽的人,唐代大诗人、名画家王维就是一个。《王右丞集》卷十八有一封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与魏居士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陶潜(渊明),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
期刊
由于不是有钱人,所以在购物这件事上,一直比较克制(也没有办法不克制)。但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我和老伴就喜欢旅游。不过早期的东游西转,除过在住宿上稍稍讲究以外,其它的行、吃、购物等,统统特别节俭。记得一次從杭州到宁波,买的是最便宜的火车硬座,在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的车厢里一夜没睡,苦不堪言。没办法,谁让你挣钱不多,却喜欢旅游这么一种有钱人才能够好好享受的消费呢?陕西关中土话调侃这样的人是:“小姐的身子丫
期刊
如今图书出版便捷,品种日益丰富,家里的书房总在不断增添新书。面对各种装帧精美的圖书,我却总是忘不了很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因为对书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爱,中学时代,我曾经疯狂地自制“书籍”。  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藏书极其有限。为了增加自己的“藏书量”,我只好自己动手“做”书。办法有二:一是将剪报粘贴成“书”,二是手抄资料成“书”。  我在一篇短文里提到,中学时代,我的课余时间都花在捡报纸上面。有些破损
期刊
打小就喜欢鸡蛋,一听到母鸡“咯咯哒”就往鸡窝那里跑,为的就是赶紧把那個还热乎着的白皮得或红皮的鸡蛋抓到手,然后交给奶奶或娘放起来。小时候吃鸡蛋不多,因為鸡下得少,而且鸡蛋还有换油盐酱醋或青菜的用途,所以一直感觉鸡蛋稀罕、好吃。  长大了,自己挣钱了,鸡蛋可以随意吃了,却觉得如今的鸡蛋没有原来的好吃了。吃鸡蛋就常常好像是为了养生来完成任务似的。专家告诉大家,成年人一天必须吃一到两个鸡蛋,既能够保证营
期刊
那块靠近红房子的小菜园,被我狠狠地盯了一个夏天。  其实,说是菜园并不准确,那不过是傍山的一塊荒地罢了。既无篱笆遮拦,又没木门栓锁,巴掌大的一块地儿,东西拽不开犁,南北走不了马,只需一人一锄,片刻功夫,便可翻个遍。荒地靠道边种着地瓜,油油的一片,绿得可爱。我见天去看那地瓜秧,想象如脐带一样含着瓜秧的地瓜,在地下长得该胖胖如婴儿的样子。十月深秋,瓜秧由绿转蓝变紫,我耐心地等着地瓜破土见日。谁知道,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