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的规矩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ie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家百年老店叫“福贺祥”。“福贺祥”以经营茶点为主,店里卖的茶点香甜可口,价格实惠,传承至今已百年有余。
  相传当年的创业老掌柜名叫李百川,原为山东聊城人,因受当地豪绅排挤,不得已携家眷逃难至此。
  老掌柜在老家时便是从事餐饮生意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他派出去各学一门行业内的手艺,一来可以帮他做买卖,二来以备不时之需。大儿子李福炒得一手好茶。他炒的茶,不老不嫩,干而不脆,火候到家,远近闻名。二儿子李贺主攻点心制作,他所做的点心甜美沁香,入口柔绵,堪称一绝。小儿子李祥主攻经营管理,在生意场上见解独到,深得老掌柜赏识。
  一家人到了杭州西子湖畔后,老掌柜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优美的景致,觉得这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就以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创办了“福贺祥”茶点老店。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老掌柜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手起家,生意越做越大,逐渐站稳了脚跟,成为杭州一带最具实力的商贾之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五年后,正当“福贺祥”如日中天、顺风顺水之时,老掌柜李百川却突发急症,一句话没说便撒手人寰,临咽气时只伸出了三个手指。
  这个动作让众人浮想联翩。李福说:“很明显,今天的‘福贺祥’已今非昔比,我们有能力,也有实力独占一方了。可是现在总在一起混着,只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父亲这是让我们从此三分天下,各干各的。”李贺说:“父亲这是让我们提价三成。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价格定得这么低,连同行都看我们不顺眼了,提价也是应该的。”李祥则说:“我觉得父亲的意思是要我们扩大经营。我们不如借机推出当地三款名酒,‘竹叶清’‘女儿红’和‘一缕香’,这应该就是父亲伸三个指头的意思。”
  一时间,三兄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难以达成一致。
  最后,还是李福站出来说:“有父父为大,无父长为先。既然大家意见如此不同,不如依各自意见,各试行一段时间,最后看谁的效果最好就采用谁的,并且以后由他来当家掌舵,如何?”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依长幼顺序,先按李福的意见,把父亲多年经营的产业三等份,各自开店。
  李福开了一家茶楼。李贺开了一家点心铺。李祥则开了一家鲁菜酒馆。
  或许是大家在一起久了,难免生厌,产生分歧也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财务分配上早就有矛盾,现在分开,总算是轮到自己当家做主了,大家还挺高兴。
  可惜好景不长,本来李家在杭州便是外来户,受人排斥,只是因为老掌柜为人谦和,从不与人为难,当地人也就给几分面子。可现在见李家四分五裂的,其他同行便纷纷想方设法挤对起来,一时搞得三家全都生意惨淡,门前冷落车马稀,只能勉强硬撑。李福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便找来两个弟弟商量对策。
  李贺说:“既然分开不行,那咱们就合起来,这回按我说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价三成,一定要把前面的损失赚回来。”
  就这样,三家又合为一家。开业之日,更是请了当地最有名的戏班连唱三天大戏。店门前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李福在戏台上大声宣布,即日起“福贺祥”全新开业,提价三成,然后解释了提价的种种原因,希望大家理解和捧场。可是,话虽说得明白,三天大戏过后,“福贺祥”还是随之冷清了下来,别说新顾客了,连一直在店里喝茶的老顾客也因为提价全都走光了。
  看来,李贺的主意也同样不成。现在只有试试李祥的方案了。究竟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心里也没有底,可是又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何况父亲生前也挺爱喝酒的,也许李祥更了解父亲吧!
  就这样,哥仨在店里隔出了三间酒坊,专门用来经营“女儿红”“竹叶清”和“一缕香”,希望这三款酒能给店里带来转机,让老店再活起来。可是眼瞅着一个月过去了,店里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所改观,反而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兄弟三个坐在店里一筹莫展。
  一日,店里忽然来了一位白胡子的山东老客。哥仨一看,认识。此人乃是父亲生前好友,名叫葛洪壮。想当年,他可没少在李家白吃白住,哥仨一貫觉得他就是一个“泼皮”,是父亲交友不慎,才被他黏上。可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说“穷的可交,富的可维”,老葛嘴馋不假,但也给店里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是可以交的朋友。
  现在,这位老兄又从山东追到杭州来,想必是来蹭吃蹭喝的。哥仨虽然心里不高兴,可嘴里也不好说啥,毕竟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总不好赶出去吧,仍得以礼相待。
  当得知老掌柜已然辞世,老葛大为伤感,潸然泪下。可是,当他得知老掌柜留下“三指”遗训,无人能理解其中深意,兄弟三人一番折腾却使生意越做越差,眼看着就要关门的时候,老葛长叹了一声:“你们兄弟三人虽各怀绝技,可有一样,你们加起来也不及你们的父亲。”
  老葛呷了一口茶,接着说:“你们父亲的意思我知道。他这是让你们不要贪心,为人要大度,要懂得感恩,每单生意只赚百分之三。”
  兄弟三人闻听此言,恍然大悟。回想起当年,父亲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只是没有明说罢了。自此三兄弟也把老葛奉为上宾,而父亲那“三指”遗训也成了“福贺祥”的祖传规矩。
  时至今日,“福贺祥”依旧生意兴隆……
  选自《三月三》
其他文献
1587年,春。  一天傍晚,正要下班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接到了太监传来的圣谕,让他加会儿班,到皇极殿谈点儿政事。  申时行一时悲欣交加。算一算,上次见到万历皇帝,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了。半个月来,万历皇帝像个任性的孩子,把自己关在大殿里,歇了早朝,不问政事。满朝大臣都快疯了,奏章一道接着一道,最后全都转到了申时行手里。没办法,谁让他是首辅呢?  申时行清楚地知道万历皇帝的心结。皇后无子,25岁的万历
期刊
丫头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八月,梨树挂果时也常常挂着狗蛋。  丫头想,狗蛋真是个捣蛋鬼,不然咋被阿爹捣过多少次竹竿还敢来偷梨呢?  丫頭站在树下咯咯咯的,像是摔了一串铜铃,笑狗蛋躲不开阿爹竹竿时的狗样子。狗蛋也笑,冲着丫头傻笑,这一笑就笑走了十年。  十年,丫头已经不是丫头,狗蛋却还是狗蛋。  送亲队伍吹吹打打,狗蛋撵出好远,从来只会傻笑的狗蛋,这会哭了,眼泪鼻涕哭
期刊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  那时候不是这时候。  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以瓜菜代替口粮,还不够吃,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非常难。  那时候我在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太行山。我才25岁。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方方面面都归我管。  那一天是星期六。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
期刊
书法家钱穆父任开封府尹时,曾向欧阳修请教书法之事。那一天,欧阳修在书房接见了钱穆父,叫家仆沏一壶蔡襄送来的小龙团招待他。  钱穆父说:“年轻的时候学书法,极普通的笔,极普通的纸,觉得技法掌握得很快,也感到很有情趣和快乐;现在练习书法,笔是徐堰笔,墨是李廷珪墨,全都是佳制,但觉得在书艺上总是裹足不前,达不到心中所期望的境界。”  欧阳修斟上茶,茶的清香很快充溢了书房。  欧阳修说:“今天不谈书法,我
期刊
唐太宗继位之初,东突厥吉利可汗战败被擒,领十万大众来长安请降。随行带来宝马千匹、肥羊万只以及各种奇珍异宝献给朝廷。珍宝中,有一件稀世之物:一块羊脂玉枕。  玉枕尺许长,四寸宽,四寸厚,通体乳白透亮,凝滑如脂,望之如团雾凝聚,摸之似婴儿肌肤之光洁。太宗甚为喜悦,将玉枕握于手中仔细把玩,终也无法形容它优美的质感,最后,说了句:真有“白如截脂”之感也!太宗请来金匠为玉枕量身制作了一个金匣子,并将此物收藏
期刊
父亲说,他和母亲相识在石钟山下。  我家里有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短辫子齐肩,弯眉皓齿,长长的眼睫毛下有双会说话的眼睛,水汪得清莹透澈,微微的笑意,浅浅的酒窝,比电影明星还漂亮。看过我母亲照片的叔叔阿姨,问我父亲的几乎都是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把漂亮媳妇骗到手的?我父亲就呵呵地乐,一脸的得意自豪啊。  母亲说,父亲是个诗人,诗写得可美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的诗作,我问父亲:“你写的诗在哪啊,让我也拜
期刊
桂枝挎着柳条篮子,跟妈说,妈,我下湖割草去了。妈一边用手拌着瓷盆里喂猪的麦麸和山芋叶,一边应,趁凉快赶紧去吧,不要贪玩啊,早回来烧锅。十岁的桂枝挎着硕大的篮子,上身穿浅蓝色的褂子,下身着橘黄色的裤子,脚上是褐色的塑料浅靴。走在乌鸦岭的大堤上,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小小的人儿。比她略大一点的兰花也挎着篮子,右手握着镰刀跟上来。她们俩有说有笑,几只蝴蝶在她们眼前翩翩起舞。桂枝说,兰花,你做过梦没有?兰花
期刊
陈平戒烟了,戒烟的原因说起来有点儿可笑。  陈平想盖个牛棚,没有檩木,托表哥帮他买。表哥他们村在山上,山上木头又多又便宜,表哥交际又广,买车木头不成问题。果然,第二天表哥就给他回话说,木头给他买好了,是村上的树,让他自己去伐。表哥悄声说:“你多带几个人,早点儿去,中午12点左右下山,多砍几棵也没人知道,看山的这段时间回家吃午饭。我在外头做活儿呢,这几天回不去,你自己多加小心。”陈平一边感激表哥办事
期刊
洞房花烛那个晚上,夜深人静,福顺和新娘子贵娥睡下了。可是堂屋里的叹息声把他惊醒了。  堂屋里,娘孤独地坐在矮凳上,面前的矮桌上摆着半盘婚礼上吃剩的卤煮花生豆,拿着酒瓶, 哼着不知是《秦香莲》还是《窦娥冤》的老戏词儿。  “娘,半夜了,还不睡觉?”福顺问娘。  娘不搭腔,却停了口中的戏词儿。福顺拽过一只矮凳,坐娘身边,发现娘在流泪。  娘还要把酒往肚里灌。  “娘,你没事吧?”福顺把娘的酒瓶抢过来,
期刊
听说前台来了一个新人,还是个美女。早晨上班的时候经过前台,果然是个养眼的小姑娘,彬彬有礼,还一脸的羞涩。  十点刚过,这个新来的前台小姑娘抱着一叠报纸信件来到办公室并径直向我走来:“报纸和信件是交给您吗?”声音轻柔悦耳,和人一样很美的感觉。  “不是,是给他。”我一边回答一边向隔壁办公桌的同事指引。  “哦,那这里边有两封信件是给您个人的,上边写的是您的名字。”小姑娘说罢抽出了两个信封递给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