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弊端是生活情境失真、生活与数学教学画等号、生活情境的创设不合理等。从生活的失真——注重生活的真实性;生活不等于数学——“数学性”高于“生活化”;生活情境欠合理——“生活化”不是“数学性”的一次次重演等方面辩证分析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性;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不再新鲜,但数学的“生活气息”有时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生活化”课堂的打造,忽视了“数学性”,在二者的关系处理上,却认为数学教学全等于生活,出现偏激、偏颇等倾向。本文通过几个小案例,谈谈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打造生活化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的失真——注重生活的真实性
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时,一位老师这样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法国时,看到了艾菲尔铁塔(随即多媒体展示艾菲尔铁塔图片)猪八戒惊讶道:“这个高玩意是什么?”孙悟空说:“呆子,这是艾菲尔铁塔,你看看,铁塔都有什么形状?”猪八戒说:“嗯,我可看不出!”于是,孙悟空说:“你看,这是三角形。”……
这个生活化的案例,只注意到教学的趣味性,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真实性和数学的本质,对“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绕了几个弯儿,才通过孙悟空找出了“三角形”。这一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感到虚无缥缈。
如果让学生直接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的物体?”随即呈现艾菲尔铁塔、自行车、照相机架等,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就会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色彩浓重,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认识到数学的有用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但生活化的运用应本着“真”“实”原则,失真的生活化教学,除了“趣”外,更多的是淹没了数学的“数学性”的本质,使生活化的教学低效和无效,有时也不乏画蛇添足之嫌。
二、生活不等于数学——“数学性”高于“生活化”
“生活化”包围着“数学性”,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关注纷繁多彩的生活情境,忽略了对数学的思考。
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平行与垂直”时,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呈现“运动场”的设施和孩子们在运动场上锻炼的视频,呈现单杠、双杠、跳高等体育器材的情境,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平行,哪些又是垂直。笔者认为,这个生活化情境的给出和使用也有诸多不当的地方。因为,热闹的运动场的情境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了热闹的情境中,在运动场上玩耍的场面,使他们的心飞出了教室,似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再者,学生对于“平行和垂直”知之甚少,怎么能直接找到“平行”和“垂直”,如果教师先通过呈现操场上的跑道,而让学生明白平行的前提是不相交,再以教室的墙角是90°,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直,之后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很多,教室里、操场上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
紧接着,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木棒,其中一个放好,让另外两个分别与第一个平行,那么,这两根小棒是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摆一摆,将一个小棒平行放置,另两根分别垂直于第一个小棒,那么,这两个小棒有什么关系?再呈现一块直角三角板,问:这个三角板中有没有平行和垂直?
这样,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并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感悟和掌握“平行和垂直”,既兼顾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更把数学性放在首位,“数学性”高于“生活化”。
三、生活情境欠合理——“生活化”不是“数学性”的一次次重演
对于六年级的“圆柱的体积”的学习,一般是教学中先介绍生活中圆柱体很多,如机器零件,再到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给出例题:一个圆柱体部件,底面半径是5 cm,高是8 cm,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cm3?提出问题后,再用展开图的形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之后又反回来再解决这个圆柱体部件的体积问题,似乎也合情合理,由生活化问题的提出,然后推导数学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程序来说,生活将数学紧紧包围,生活部件的生活化问题引领学生从课之伊始的圆柱体部件到数学公式再回到部件问题,似乎教师领着学生转圈圈,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智慧的发掘和发展,应注意生活化问题的引入,运用到更加复杂、更新、更难的问题中,不断增加数学教学的“厚度”,这样的教学才能提煉“数学性”,提升“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生活化和数学教学画等号,更不能让生活限制数学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应该让数学高于生活,让生活真正服务于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用身边的生活情境,感悟数学,形成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数学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重心,否则,过于强调生活化,忽视“数学性”,数学教学这块“美玉”就会因“瑕疵”而美中不足。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2(36).
[2]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J].考试周刊,2011(35).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性;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不再新鲜,但数学的“生活气息”有时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生活化”课堂的打造,忽视了“数学性”,在二者的关系处理上,却认为数学教学全等于生活,出现偏激、偏颇等倾向。本文通过几个小案例,谈谈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打造生活化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的失真——注重生活的真实性
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时,一位老师这样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法国时,看到了艾菲尔铁塔(随即多媒体展示艾菲尔铁塔图片)猪八戒惊讶道:“这个高玩意是什么?”孙悟空说:“呆子,这是艾菲尔铁塔,你看看,铁塔都有什么形状?”猪八戒说:“嗯,我可看不出!”于是,孙悟空说:“你看,这是三角形。”……
这个生活化的案例,只注意到教学的趣味性,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真实性和数学的本质,对“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绕了几个弯儿,才通过孙悟空找出了“三角形”。这一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感到虚无缥缈。
如果让学生直接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的物体?”随即呈现艾菲尔铁塔、自行车、照相机架等,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就会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色彩浓重,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认识到数学的有用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但生活化的运用应本着“真”“实”原则,失真的生活化教学,除了“趣”外,更多的是淹没了数学的“数学性”的本质,使生活化的教学低效和无效,有时也不乏画蛇添足之嫌。
二、生活不等于数学——“数学性”高于“生活化”
“生活化”包围着“数学性”,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关注纷繁多彩的生活情境,忽略了对数学的思考。
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平行与垂直”时,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呈现“运动场”的设施和孩子们在运动场上锻炼的视频,呈现单杠、双杠、跳高等体育器材的情境,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平行,哪些又是垂直。笔者认为,这个生活化情境的给出和使用也有诸多不当的地方。因为,热闹的运动场的情境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了热闹的情境中,在运动场上玩耍的场面,使他们的心飞出了教室,似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再者,学生对于“平行和垂直”知之甚少,怎么能直接找到“平行”和“垂直”,如果教师先通过呈现操场上的跑道,而让学生明白平行的前提是不相交,再以教室的墙角是90°,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直,之后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很多,教室里、操场上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
紧接着,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木棒,其中一个放好,让另外两个分别与第一个平行,那么,这两根小棒是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摆一摆,将一个小棒平行放置,另两根分别垂直于第一个小棒,那么,这两个小棒有什么关系?再呈现一块直角三角板,问:这个三角板中有没有平行和垂直?
这样,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并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感悟和掌握“平行和垂直”,既兼顾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更把数学性放在首位,“数学性”高于“生活化”。
三、生活情境欠合理——“生活化”不是“数学性”的一次次重演
对于六年级的“圆柱的体积”的学习,一般是教学中先介绍生活中圆柱体很多,如机器零件,再到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给出例题:一个圆柱体部件,底面半径是5 cm,高是8 cm,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cm3?提出问题后,再用展开图的形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之后又反回来再解决这个圆柱体部件的体积问题,似乎也合情合理,由生活化问题的提出,然后推导数学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程序来说,生活将数学紧紧包围,生活部件的生活化问题引领学生从课之伊始的圆柱体部件到数学公式再回到部件问题,似乎教师领着学生转圈圈,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智慧的发掘和发展,应注意生活化问题的引入,运用到更加复杂、更新、更难的问题中,不断增加数学教学的“厚度”,这样的教学才能提煉“数学性”,提升“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生活化和数学教学画等号,更不能让生活限制数学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应该让数学高于生活,让生活真正服务于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用身边的生活情境,感悟数学,形成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数学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重心,否则,过于强调生活化,忽视“数学性”,数学教学这块“美玉”就会因“瑕疵”而美中不足。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2(36).
[2]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J].考试周刊,2011(3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