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构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立足学生心理特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目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思路分析和重要过程阐述,在教学反馈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更新师生理念、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论坛效力、改善考核办法等方面加快网路教学平台的完善、发挥教学平台的优势、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2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变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依托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不断完善补充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立足学生心理特点,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网络教学平台。
一、平臺构建思路
1.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低年级公共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培养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调节等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目标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熟悉基础知识,掌握调适方法;二是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和发展的技能;三是自我认知层面,接纳自我,能探索合适的生活状态[1]。
2.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互促共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资源集约化、信息生动性、环境虚拟性、活动自主性、人机交互性和沟通间接性等优越性[2],课堂教学是团体活动,案例探讨,实践能力互动训练的有效途径,能突出真实情境下个体内心的互动体验和提升自我的心理成长,基于两者优势的对比,我们将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定位于系统基础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增强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3.把握90后学生心理特点,增强网络教学互动性
张小平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具有追求效率、认知思维敏捷,崇尚平等自由、渴望关注,情感强烈、积极乐观等心理特征[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平台创建中要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助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提升网络教学互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平台构建的过程
1.依据平台定位,设立整体框架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基本定位,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设立课程整体框架。教学初期经学生信息反馈,初步确定课程一级菜单为课程概况(二级包括教学目标、大纲、周历、教师信息)、教学内容、专题论坛、答疑解惑、课程作业、考试与评价、问卷测试、教学管理等八个项目。
2.了解学生需求,设立教学模块
通过对913名大一学生开放式问题调查,凝练出心理健康和咨询、认识自我、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心理、心理危机预防等十二个主题,并以此设立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模块。众所周知,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要进行复述。不同的教学模块下分别包括教学PPT(基础知识)、教学视频(提升兴趣)、微课展示(重点内容)、相关资源(思维拓展)。
3.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受到干扰,甚至出现较大盲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网络教学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学生依据问题很快查询到需要的信息,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追求效率的心理。鉴于此,我们没有将教学资源单列项目,而是列入不同的教学模块,涵盖不同形式。
4.关注平台互动,组织专题论坛
学生最期待的是问题及时解决,解决方式主要有课堂学习、教师答疑、虚拟环境讨论、同伴帮助等,专题论坛为后两种形式提供了有效平台。根据访谈我们暂设励志社区、人际交往、恋爱话题吧等六个分论坛,依据形势变化可随时添加主题。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放矢,通过及时互动,缓解压力,升华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馈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在我校2014级新生中试用,访问总量达6129次。经访谈,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平台的使用拓展了视野、扩大了学习空间,增强了学习自主性,但也存在有学生为应付作业而被动访问、平台与课堂内容重复、老师答疑不及时、网络平台操作不畅等问题。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1.转变师生理念,强化平台推广
随着信息化加速,网络教学平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成为网络学习环境和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4] 。学生作为网络学习的主体,要十分清晰网络教学有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熟悉平台操作,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积极自主参与情境活动,改善对心理健康知识知皮毛而不深思、知方法而不力行的现状。此外,要遵循 “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规律,从营造氛围、构建运行环境、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创设良好的扩散环境[5]。所以,转变师生观念和强化平台的推广要同步进行,内、外合力强化实践。
2.以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教学资源涵盖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包括实际生活情景、心理案例、心理影片、电子图书等内容,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后列入各个教学模块;同时,必须根据时势变化和学生的需要,不断的整理、制作新的教学资源填补其中,学生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独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通过多维化和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置,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力。
3.创设情境,提升论坛效力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活动和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知识的内化不仅通过教学,还通过活动、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调查中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交流实现和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网络互动,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针对这种需求,在网络社群建立的基础上,就有必要围绕学生心理困惑和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按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兴趣选择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论坛;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问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不断依据学生需要更新论坛主题,并及时回复。
4.改善课程考核办法
将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项目,虽然并不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根本方法,但却是短期内有效约束学生参与学习、激发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的直接途径。所以将平台系统统计的学生参与率、提交作业的质量、课堂学习考核的不同方式相结合,按照不同的比例建立新的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制度保障非常必要。在学生参与平台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反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累参与教学过程的成就感,从而在内心产生愉悦感,增强进一步参与的愿望。外在的机制激励和内在的参与欲望相结合,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实质性作用。
5.探索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施体现出开放性、自主性、不受空间限制性等诸多优势,但心理健康课程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层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最终成效还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真实的人际环境中去检验,课堂教学相对于当前的网络教育来讲,在这些方面更具有优势。这就使得我们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2]李皓.网络教育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2,(11):58-60
[3]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9-74
[4]谢晓林.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12-14
[5]李五洲.浅谈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视角[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23-24
项目基金:本文是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402020)
作者简介:姬旺华,1978年10月,女,河南郑州,讲师,本科,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2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变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依托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不断完善补充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立足学生心理特点,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网络教学平台。
一、平臺构建思路
1.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低年级公共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培养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调节等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目标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熟悉基础知识,掌握调适方法;二是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和发展的技能;三是自我认知层面,接纳自我,能探索合适的生活状态[1]。
2.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互促共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资源集约化、信息生动性、环境虚拟性、活动自主性、人机交互性和沟通间接性等优越性[2],课堂教学是团体活动,案例探讨,实践能力互动训练的有效途径,能突出真实情境下个体内心的互动体验和提升自我的心理成长,基于两者优势的对比,我们将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定位于系统基础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增强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3.把握90后学生心理特点,增强网络教学互动性
张小平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具有追求效率、认知思维敏捷,崇尚平等自由、渴望关注,情感强烈、积极乐观等心理特征[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平台创建中要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助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提升网络教学互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平台构建的过程
1.依据平台定位,设立整体框架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基本定位,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设立课程整体框架。教学初期经学生信息反馈,初步确定课程一级菜单为课程概况(二级包括教学目标、大纲、周历、教师信息)、教学内容、专题论坛、答疑解惑、课程作业、考试与评价、问卷测试、教学管理等八个项目。
2.了解学生需求,设立教学模块
通过对913名大一学生开放式问题调查,凝练出心理健康和咨询、认识自我、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心理、心理危机预防等十二个主题,并以此设立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模块。众所周知,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要进行复述。不同的教学模块下分别包括教学PPT(基础知识)、教学视频(提升兴趣)、微课展示(重点内容)、相关资源(思维拓展)。
3.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受到干扰,甚至出现较大盲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网络教学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学生依据问题很快查询到需要的信息,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追求效率的心理。鉴于此,我们没有将教学资源单列项目,而是列入不同的教学模块,涵盖不同形式。
4.关注平台互动,组织专题论坛
学生最期待的是问题及时解决,解决方式主要有课堂学习、教师答疑、虚拟环境讨论、同伴帮助等,专题论坛为后两种形式提供了有效平台。根据访谈我们暂设励志社区、人际交往、恋爱话题吧等六个分论坛,依据形势变化可随时添加主题。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放矢,通过及时互动,缓解压力,升华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馈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在我校2014级新生中试用,访问总量达6129次。经访谈,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平台的使用拓展了视野、扩大了学习空间,增强了学习自主性,但也存在有学生为应付作业而被动访问、平台与课堂内容重复、老师答疑不及时、网络平台操作不畅等问题。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1.转变师生理念,强化平台推广
随着信息化加速,网络教学平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成为网络学习环境和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4] 。学生作为网络学习的主体,要十分清晰网络教学有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熟悉平台操作,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积极自主参与情境活动,改善对心理健康知识知皮毛而不深思、知方法而不力行的现状。此外,要遵循 “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规律,从营造氛围、构建运行环境、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创设良好的扩散环境[5]。所以,转变师生观念和强化平台的推广要同步进行,内、外合力强化实践。
2.以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教学资源涵盖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包括实际生活情景、心理案例、心理影片、电子图书等内容,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后列入各个教学模块;同时,必须根据时势变化和学生的需要,不断的整理、制作新的教学资源填补其中,学生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独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通过多维化和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置,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力。
3.创设情境,提升论坛效力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活动和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知识的内化不仅通过教学,还通过活动、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调查中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交流实现和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网络互动,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针对这种需求,在网络社群建立的基础上,就有必要围绕学生心理困惑和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按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兴趣选择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论坛;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问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不断依据学生需要更新论坛主题,并及时回复。
4.改善课程考核办法
将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项目,虽然并不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根本方法,但却是短期内有效约束学生参与学习、激发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的直接途径。所以将平台系统统计的学生参与率、提交作业的质量、课堂学习考核的不同方式相结合,按照不同的比例建立新的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制度保障非常必要。在学生参与平台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反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累参与教学过程的成就感,从而在内心产生愉悦感,增强进一步参与的愿望。外在的机制激励和内在的参与欲望相结合,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实质性作用。
5.探索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施体现出开放性、自主性、不受空间限制性等诸多优势,但心理健康课程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层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最终成效还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真实的人际环境中去检验,课堂教学相对于当前的网络教育来讲,在这些方面更具有优势。这就使得我们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2]李皓.网络教育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2,(11):58-60
[3]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9-74
[4]谢晓林.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12-14
[5]李五洲.浅谈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视角[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23-24
项目基金:本文是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402020)
作者简介:姬旺华,1978年10月,女,河南郑州,讲师,本科,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