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知道,北宋时代开封城里的有些家长,是怎样对付在家中淘气胡闹的孩子吗?据苏东坡在一篇笔记文中记载,这些聪明的家长既不靠打板子,也不靠买糖果,而是给孩子一点钱,打发他们到“瓦肆”(书场)中去,听民间艺人“说三分”,即当时流行的三国故事。这个办法真灵,即使最不安分的孩子,也往往听得入迷,以致听到刘备吃了败仗,就眼泪汪汪,打了胜仗,就笑逐颜开,再也无心思去淘气胡闹了。
孩子总是好动不好静的,为什么“说三分”使他们听得着了迷呢?这不能不说和“三分”故事的生动性有关。我国古代的小说、戏曲,常常以生动的情节见称。唐代兴起的“传奇”,标志着我国古代短篇小说走向成熟阶段。何谓“传奇”?“奇”者,情节生动、曲折离奇也。在唐代以前,“小说”在文艺创作中是没有地位的,被人鄙之为“小道”。“传奇”一出现,立即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致一些文人为了显姓扬名,都争相竞作传奇小说,掀起了小说创作的一个高潮。直到元、明、清时代,一些戏曲家还舍不得丢掉“传奇”这个名称,而把自己写的剧本也称作故事情节生动的“传奇”!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就很重视剧作情节的生动性。他的“传奇”《牡丹亭》问世后,由于情节生动感人,吸引了无数如痴如醉的男女青年读者。据说,当时娄江地区有位俞二娘,为《牡丹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以致伤心得断肠而死;杭州的女演员商小玲在演出这个剧本时,完全进入了故事和角色,以致弄假成真,把自己当作女主人公杜丽娘,悲痛得当场就死在舞台上。
情节的生动性,让故事的发展有波澜,有曲折,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流曲似九回肠”。我国古代的传奇、平话、戏曲和明清小说,之所以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常常得力于此。
优秀作品中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常出乎读者意料。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说的是书生柳毅为龙女传递家书的故事。洞庭龙女出嫁后,受尽丈夫泾河小龙和公婆的折磨,流落在河畔牧羊。过路的柳毅获悉真情后,出于同情和义气,受托给龙女父母传书。他千里迢迢,来到气派非凡的洞庭龙宫,满以为兵多将广的洞庭君即刻便能救回龙女。未料,当他向洞庭君转述了龙女的苦难遭遇后,宫中除了一片嘘唏哀泣之声外,堂堂洞庭君也束手无策。看来,龙女难逃苦海,柳毅徒劳奔波,龙女的命运一下子由重生有望跌落到归期渺茫的低潮。又未料,正当读者在为龙女的不幸而忧虑时,突然,龙宫中天崩地裂一声,一条电目血舌、朱鳞火鬣的千尺赤龙,挣脱了捆绑在玉柱上的金锁铁链,冲天飞去。它是谁?早已吓得晕倒在地的柳毅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龙女的故事未了,却又添了这段疑案。
就在读者惊疑不解时,又未料,天空中突然祥云缭绕,香风飘拂,龙女在一群仙子的簇拥下从空而降。奇怪的是,这时龙宫中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披紫执玉、相貌出众的陌生人。他是谁?刚刚苏醒过来的柳毅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故事又出现了新的“谜”。直到洞庭君向柳毅说明真相,我们才弄清他原来就是那条囚禁于龙宫而冲天飞去的赤龙——洞庭君的兄弟钱塘君,而龙女正是他救回来的。这时,酒宴盛设,喜气盈盈,龙宫中一片对柳毅的感激之情,气氛极为融洽,故事冲突已结束,情节发展也由紧张而趋舒缓。但是,又未料,兴奋过度的钱塘君喝醉了酒,仗着酒兴,他竞用粗鲁的方式成逼柳毅与龙女结成婚姻。于是,好事变成了坏事,柳毅被激怒,差点闹翻了酒宴,情节的发展又陡起波澜。幸亏钱塘君及时向柳毅深表歉意,洞庭君耐心劝解,风波才算平息,柳毅在接受了一批丰厚的馈赠后,离龙宫而归。
故事写到这里,读者满以为已经结束,作者就此搁笔;却未料,作者又写了柳毅归家之后,连遭不幸,两度丧妻,直到和范阳地区的一位卢姓女子结婚后,才得了个儿子。这还不太奇怪,奇怪的是,你知道这个卢姓女子是谁?直到她生了孩子之后,我们才弄清楚: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位美丽的龙女!读到这里,你怎能不为这一处处的意料之笔和这一出乎意料的小说结尾而拍案称奇呢?
一个波澜又推出另一个波澜,每一番曲折变化都出乎读者的意料,刚才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此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是生动情节的特征。
但是,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将故事推出这么多层出不穷的波澜呢?
优秀作品之所以曲折离奇而又令人信服,关键在于它的情节发展是“依乎情、合乎理”的。“情”,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精神;“理”,就是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逻辑。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情节发展无论多么曲折离奇,都是作品中种种人物性格之间联系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柳毅是在应举落第的失意情况下与龙女邂逅相遇的,他不顾自身的仕途暗淡,却不辞劳苦地为龙女传递家书,正是出于一个热心人对受难者的同情,仗的是一个“义”字。正由于这种仗义的性格,才使他在钱塘君威逼成亲时,闹出酒席上的那场风波。他是“以义行志”而为龙女传书的,正应该避“杀其婿而纳其妻”的嫌疑;“士可杀不可辱”,更何况钱塘君是以淫威相逼呢?但是,柳毅又不是一副冷心肠,早在小说开始时,他于泾阳河畔,就为龙女惊人的魅力所吸引,继而又以“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嘱咐龙女,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只是因为“情”与“理”的冲突,才使他拒绝了钱塘君的要挟,离别龙女而回到家中。但是,即使是在酒席上坚决表示不愿与龙女结成婚姻,当他和龙女分手告别时,也难免为龙女依依不舍之情所感动,而流露了“殊又叹恨之色”,颇为后悔没有答应这桩婚事。待到两度丧妻,与卢氏女结为夫妻,有孩子,卢氏女说出自己就是龙女的真相之后,柳毅终于为龙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点燃了早就埋在心底的爱的火苗。如果这时再写柳毅拒绝龙女的爱情,反而违背了他守“义”的本性。于是,爱之“情”,义之“理”,终于和谐地统一起来,给故事带来合情合理的圆满结局。
《柳毅传》是以让人出乎意料的“大团圆”结局的,这个结局十分成功。但是,为什么有些古代作品的“大团圆”结局却给人以虚妄之感呢?关键在于:这些“大团圆”的结局,仅有“出人意料”,而未能“入乎情理”。曹雪芹的八十回本《红楼梦》问世后,有多少人为它续书!有些续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结成美满婚姻的“大团圆”而告终,这种结局忽视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冲突,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决不会允许自由相爱的贾宝玉、林黛玉结合。、因此,这些续书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程伟元、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作虽有不足,但它毕竟延续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彰显了人物性格,小说的悲剧结局,尊重了情节发展的客观性。足见,作品的情节是否生动,不取决于是否以“大团圆”结局,而在于这种结局是否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按小说的情节发展,杜十娘赎身之后,她和李甲可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但由于李甲重名利,轻爱情,担心杜十娘低贱的身份辱没自己官僚家庭的名声,而把杜十娘转卖给了富商。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忠于爱情、性格刚烈的杜十娘认清了李甲的真面目之后,她抱起价值万贯的百宝箱,投身滔滔江流。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尽管不是以“大团圆”告终,却是人物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同样也是合乎情理的生动情节。如果作者硬要去拼凑一个“大团圆”结局,那么无论写得如何曲折生动,都不可能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样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孩子总是好动不好静的,为什么“说三分”使他们听得着了迷呢?这不能不说和“三分”故事的生动性有关。我国古代的小说、戏曲,常常以生动的情节见称。唐代兴起的“传奇”,标志着我国古代短篇小说走向成熟阶段。何谓“传奇”?“奇”者,情节生动、曲折离奇也。在唐代以前,“小说”在文艺创作中是没有地位的,被人鄙之为“小道”。“传奇”一出现,立即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致一些文人为了显姓扬名,都争相竞作传奇小说,掀起了小说创作的一个高潮。直到元、明、清时代,一些戏曲家还舍不得丢掉“传奇”这个名称,而把自己写的剧本也称作故事情节生动的“传奇”!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就很重视剧作情节的生动性。他的“传奇”《牡丹亭》问世后,由于情节生动感人,吸引了无数如痴如醉的男女青年读者。据说,当时娄江地区有位俞二娘,为《牡丹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以致伤心得断肠而死;杭州的女演员商小玲在演出这个剧本时,完全进入了故事和角色,以致弄假成真,把自己当作女主人公杜丽娘,悲痛得当场就死在舞台上。
情节的生动性,让故事的发展有波澜,有曲折,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流曲似九回肠”。我国古代的传奇、平话、戏曲和明清小说,之所以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常常得力于此。
优秀作品中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常出乎读者意料。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说的是书生柳毅为龙女传递家书的故事。洞庭龙女出嫁后,受尽丈夫泾河小龙和公婆的折磨,流落在河畔牧羊。过路的柳毅获悉真情后,出于同情和义气,受托给龙女父母传书。他千里迢迢,来到气派非凡的洞庭龙宫,满以为兵多将广的洞庭君即刻便能救回龙女。未料,当他向洞庭君转述了龙女的苦难遭遇后,宫中除了一片嘘唏哀泣之声外,堂堂洞庭君也束手无策。看来,龙女难逃苦海,柳毅徒劳奔波,龙女的命运一下子由重生有望跌落到归期渺茫的低潮。又未料,正当读者在为龙女的不幸而忧虑时,突然,龙宫中天崩地裂一声,一条电目血舌、朱鳞火鬣的千尺赤龙,挣脱了捆绑在玉柱上的金锁铁链,冲天飞去。它是谁?早已吓得晕倒在地的柳毅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龙女的故事未了,却又添了这段疑案。
就在读者惊疑不解时,又未料,天空中突然祥云缭绕,香风飘拂,龙女在一群仙子的簇拥下从空而降。奇怪的是,这时龙宫中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披紫执玉、相貌出众的陌生人。他是谁?刚刚苏醒过来的柳毅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故事又出现了新的“谜”。直到洞庭君向柳毅说明真相,我们才弄清他原来就是那条囚禁于龙宫而冲天飞去的赤龙——洞庭君的兄弟钱塘君,而龙女正是他救回来的。这时,酒宴盛设,喜气盈盈,龙宫中一片对柳毅的感激之情,气氛极为融洽,故事冲突已结束,情节发展也由紧张而趋舒缓。但是,又未料,兴奋过度的钱塘君喝醉了酒,仗着酒兴,他竞用粗鲁的方式成逼柳毅与龙女结成婚姻。于是,好事变成了坏事,柳毅被激怒,差点闹翻了酒宴,情节的发展又陡起波澜。幸亏钱塘君及时向柳毅深表歉意,洞庭君耐心劝解,风波才算平息,柳毅在接受了一批丰厚的馈赠后,离龙宫而归。
故事写到这里,读者满以为已经结束,作者就此搁笔;却未料,作者又写了柳毅归家之后,连遭不幸,两度丧妻,直到和范阳地区的一位卢姓女子结婚后,才得了个儿子。这还不太奇怪,奇怪的是,你知道这个卢姓女子是谁?直到她生了孩子之后,我们才弄清楚: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位美丽的龙女!读到这里,你怎能不为这一处处的意料之笔和这一出乎意料的小说结尾而拍案称奇呢?
一个波澜又推出另一个波澜,每一番曲折变化都出乎读者的意料,刚才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此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是生动情节的特征。
但是,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将故事推出这么多层出不穷的波澜呢?
优秀作品之所以曲折离奇而又令人信服,关键在于它的情节发展是“依乎情、合乎理”的。“情”,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精神;“理”,就是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逻辑。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情节发展无论多么曲折离奇,都是作品中种种人物性格之间联系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柳毅是在应举落第的失意情况下与龙女邂逅相遇的,他不顾自身的仕途暗淡,却不辞劳苦地为龙女传递家书,正是出于一个热心人对受难者的同情,仗的是一个“义”字。正由于这种仗义的性格,才使他在钱塘君威逼成亲时,闹出酒席上的那场风波。他是“以义行志”而为龙女传书的,正应该避“杀其婿而纳其妻”的嫌疑;“士可杀不可辱”,更何况钱塘君是以淫威相逼呢?但是,柳毅又不是一副冷心肠,早在小说开始时,他于泾阳河畔,就为龙女惊人的魅力所吸引,继而又以“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嘱咐龙女,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只是因为“情”与“理”的冲突,才使他拒绝了钱塘君的要挟,离别龙女而回到家中。但是,即使是在酒席上坚决表示不愿与龙女结成婚姻,当他和龙女分手告别时,也难免为龙女依依不舍之情所感动,而流露了“殊又叹恨之色”,颇为后悔没有答应这桩婚事。待到两度丧妻,与卢氏女结为夫妻,有孩子,卢氏女说出自己就是龙女的真相之后,柳毅终于为龙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点燃了早就埋在心底的爱的火苗。如果这时再写柳毅拒绝龙女的爱情,反而违背了他守“义”的本性。于是,爱之“情”,义之“理”,终于和谐地统一起来,给故事带来合情合理的圆满结局。
《柳毅传》是以让人出乎意料的“大团圆”结局的,这个结局十分成功。但是,为什么有些古代作品的“大团圆”结局却给人以虚妄之感呢?关键在于:这些“大团圆”的结局,仅有“出人意料”,而未能“入乎情理”。曹雪芹的八十回本《红楼梦》问世后,有多少人为它续书!有些续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结成美满婚姻的“大团圆”而告终,这种结局忽视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冲突,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决不会允许自由相爱的贾宝玉、林黛玉结合。、因此,这些续书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程伟元、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作虽有不足,但它毕竟延续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彰显了人物性格,小说的悲剧结局,尊重了情节发展的客观性。足见,作品的情节是否生动,不取决于是否以“大团圆”结局,而在于这种结局是否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按小说的情节发展,杜十娘赎身之后,她和李甲可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但由于李甲重名利,轻爱情,担心杜十娘低贱的身份辱没自己官僚家庭的名声,而把杜十娘转卖给了富商。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忠于爱情、性格刚烈的杜十娘认清了李甲的真面目之后,她抱起价值万贯的百宝箱,投身滔滔江流。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尽管不是以“大团圆”告终,却是人物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同样也是合乎情理的生动情节。如果作者硬要去拼凑一个“大团圆”结局,那么无论写得如何曲折生动,都不可能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样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