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探讨运用湿性原理结合新型敷料治疗慢性伤口的应用方法及疗效,进而得出结论:运用湿性愈合理论管理治疗慢性伤口,具有疗程短、效率高、减轻患者疼痛等优点,同时对提高伤口治疗的专业技术性有指导性意义,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 湿性愈合 慢性伤口 管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81-01
伤口愈合学会对慢性伤口的定义为:“一个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状态的伤口。”[1]。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诞生及各种湿性敷料的产生并投入临床使用,为慢性伤口治疗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治愈率,且疗效显著。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科对81例各类慢性伤口进行全面评估,运用湿性愈合理论结合新型敷料,进行伤口治疗,疗效显著,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病例共81例112处伤口,其中男性44例,女性37例,年龄35~65岁,伤口面积2cm×4cm—11cm×9cm。按年龄、合并病、伤口面积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对照组43例,两组在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伤口评估
首先对81例伤口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记录并建立患者伤口档案便于追踪访问。
1.2.2 伤口治疗
①观察组38例63处伤口采用湿性愈合方法及新型敷料进行伤口治疗: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对深部潜行或窦道的伤口,使用注射器灌注清洗或连接输液器局部冲洗,再使用藻酸盐敷料填充创口腔道,该敷料较普通纱布柔软,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够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液体,能有效控制渗液并延长使用时间使伤口持续湿性环境,外层用泡沫辅料覆盖,其特性柔软能快速大量吸收渗液原位保持伤润,防止伤口浸渍、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保护局部皮肤;对有骨外露、肌腱外露的伤口,选用水胶体敷料,该敷料由亲水性颗粒与疏水性聚合物组成具有双重粘性可吸收过量的伤口渗液形成潮湿的伤口愈合环境不撕裂新生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防止细菌侵犯;湿润环境减轻了患者在治疗时的疼痛及更换敷料时对新生肉芽不必要损伤;对可疑感染性伤口,均做伤口细菌培养,确切有感染时配合使用银离子抗菌敷料;对于易除去的坏死组织应进行外科清创,不易除去的坏死组织,可使用水凝胶,俗称(清创胶)自溶清创,水凝胶具有水活性,质地胶软的特点,使伤口产生水合作用提供理想的湿润环境促进坏死组织自溶清创加速伤口愈合,同时外层覆盖水胶体油纱持续保湿以维持湿性环境。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时间1d—4d更换一次。
②对照组43例49处伤口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伤口治疗:对于新鲜肉芽的伤口给予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外层覆盖无菌纱布,使用TDP进行局部照射治疗;有感染或脓性分泌物时使用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冲洗并用0.5%碘伏消毒,伴有潜行、窦道的伤口给予0.5%的凡士林纱条填塞,外层无菌纱布覆盖,根据伤口渗出量,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1.2.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制定的伤口愈合评估记录表,详细记录换药时间、伤口大小、深度,分泌物量的改变、颜色及气味、肉芽生长情况及患者主观疼痛感、满意度反馈情况等。
1.2.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创面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有效:伤口湿润,上皮组织爬行快,肉芽生长良好,周围皮肤无过度角化,创面明显缩小;无效:伤口干燥或结痂,上皮组织爬行缓慢,肉芽萎缩或无肉芽生长,周围皮肤过度角化,创面无缩小。疼痛评分使用数字评分法(VAS)即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应给予临床处置;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伤口面积和伤口深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主观疼痛感、治疗次数显著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反馈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3 讨论
3.1 由于慢性伤口病程长、愈合时间慢,往往患者心理压力大、忧虑,担心不能治愈或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所以应早期耐心与患者交谈,同时给患者展示成功伤口病例以增加患者治疗伤口的信心,经常给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湿性原理让患者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配合伤口治疗,促进伤口的早日康复。
3.2 自Winter提出创面湿性疗法的理论(即“用不同特性的敷料溶解痂皮和坏死组织,形成湿润环境,可加速伤口愈合”)以来,众多的研究证实了“湿性愈合”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在湿性愈合时保留了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促进了这些组织的溶解与吸收湿性愈合能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生长,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湿性愈合,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减轻换药时的疼痛同时,新型敷料有利于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的溶解,新型敷料一方面释放并激活组织内源性胶原酶等,从而产生酶学清创作用;另一方面,新型敷料本身也能溶解纤维蛋白,能创造低氧环境及促进毛细血管生成,能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2]。
3.3 慢性伤口在局部处理之前,应对伤口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估;对感染性伤口,应早期监测细菌培养,严重感染时应配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监控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特别是蛋白指数、血色素等,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对于脂肪液化的伤口,告知患者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多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能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4 结论
运用湿性愈合理论结合新型敷料管理治疗慢性伤口,积极有效,且治疗时间短、伤口愈合快、患者痛苦少、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组).慢性伤口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2]郭清阳,肖艳秋,王晓春.应用密闭湿性愈合敷料治疗难愈合伤口的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4A):938.
【关键词】 湿性愈合 慢性伤口 管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81-01
伤口愈合学会对慢性伤口的定义为:“一个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状态的伤口。”[1]。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诞生及各种湿性敷料的产生并投入临床使用,为慢性伤口治疗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治愈率,且疗效显著。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科对81例各类慢性伤口进行全面评估,运用湿性愈合理论结合新型敷料,进行伤口治疗,疗效显著,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病例共81例112处伤口,其中男性44例,女性37例,年龄35~65岁,伤口面积2cm×4cm—11cm×9cm。按年龄、合并病、伤口面积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对照组43例,两组在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伤口评估
首先对81例伤口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记录并建立患者伤口档案便于追踪访问。
1.2.2 伤口治疗
①观察组38例63处伤口采用湿性愈合方法及新型敷料进行伤口治疗: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对深部潜行或窦道的伤口,使用注射器灌注清洗或连接输液器局部冲洗,再使用藻酸盐敷料填充创口腔道,该敷料较普通纱布柔软,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够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液体,能有效控制渗液并延长使用时间使伤口持续湿性环境,外层用泡沫辅料覆盖,其特性柔软能快速大量吸收渗液原位保持伤润,防止伤口浸渍、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保护局部皮肤;对有骨外露、肌腱外露的伤口,选用水胶体敷料,该敷料由亲水性颗粒与疏水性聚合物组成具有双重粘性可吸收过量的伤口渗液形成潮湿的伤口愈合环境不撕裂新生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防止细菌侵犯;湿润环境减轻了患者在治疗时的疼痛及更换敷料时对新生肉芽不必要损伤;对可疑感染性伤口,均做伤口细菌培养,确切有感染时配合使用银离子抗菌敷料;对于易除去的坏死组织应进行外科清创,不易除去的坏死组织,可使用水凝胶,俗称(清创胶)自溶清创,水凝胶具有水活性,质地胶软的特点,使伤口产生水合作用提供理想的湿润环境促进坏死组织自溶清创加速伤口愈合,同时外层覆盖水胶体油纱持续保湿以维持湿性环境。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时间1d—4d更换一次。
②对照组43例49处伤口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伤口治疗:对于新鲜肉芽的伤口给予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外层覆盖无菌纱布,使用TDP进行局部照射治疗;有感染或脓性分泌物时使用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冲洗并用0.5%碘伏消毒,伴有潜行、窦道的伤口给予0.5%的凡士林纱条填塞,外层无菌纱布覆盖,根据伤口渗出量,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1.2.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制定的伤口愈合评估记录表,详细记录换药时间、伤口大小、深度,分泌物量的改变、颜色及气味、肉芽生长情况及患者主观疼痛感、满意度反馈情况等。
1.2.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创面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有效:伤口湿润,上皮组织爬行快,肉芽生长良好,周围皮肤无过度角化,创面明显缩小;无效:伤口干燥或结痂,上皮组织爬行缓慢,肉芽萎缩或无肉芽生长,周围皮肤过度角化,创面无缩小。疼痛评分使用数字评分法(VAS)即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应给予临床处置;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伤口面积和伤口深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主观疼痛感、治疗次数显著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反馈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3 讨论
3.1 由于慢性伤口病程长、愈合时间慢,往往患者心理压力大、忧虑,担心不能治愈或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所以应早期耐心与患者交谈,同时给患者展示成功伤口病例以增加患者治疗伤口的信心,经常给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湿性原理让患者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配合伤口治疗,促进伤口的早日康复。
3.2 自Winter提出创面湿性疗法的理论(即“用不同特性的敷料溶解痂皮和坏死组织,形成湿润环境,可加速伤口愈合”)以来,众多的研究证实了“湿性愈合”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在湿性愈合时保留了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促进了这些组织的溶解与吸收湿性愈合能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生长,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湿性愈合,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减轻换药时的疼痛同时,新型敷料有利于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的溶解,新型敷料一方面释放并激活组织内源性胶原酶等,从而产生酶学清创作用;另一方面,新型敷料本身也能溶解纤维蛋白,能创造低氧环境及促进毛细血管生成,能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2]。
3.3 慢性伤口在局部处理之前,应对伤口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估;对感染性伤口,应早期监测细菌培养,严重感染时应配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监控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特别是蛋白指数、血色素等,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对于脂肪液化的伤口,告知患者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多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能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4 结论
运用湿性愈合理论结合新型敷料管理治疗慢性伤口,积极有效,且治疗时间短、伤口愈合快、患者痛苦少、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组).慢性伤口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2]郭清阳,肖艳秋,王晓春.应用密闭湿性愈合敷料治疗难愈合伤口的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4A):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