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古朴灿烂,民族风情浓郁。侗族的寨子别具一格,走进散布在依山傍水的侗寨,侗寨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走进侗寨
别小看了那进寨仪式,那曾是侗寨青年挑选自己心上人的法子。
七十二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北约40公里的乐里镇。走进寨子,放眼望去,只是漫山遍野厚厚实实的绿。因为当地侗民十分珍视自然的馈赠,所以这里的原始植被保存得相当完好。
沿着青石板和碎石铺成的山路来到寨门,会听到”咚咚咚”三声炮响和一阵热烈的鞭炮声,热情好客的侗寨百姓已守着寨门唱起了”拦路歌”。如果客人会对歌,对上三、五首即可进寨;若不会对歌也不要紧,你要耐心听完侗族姑娘的”迎宾曲”,再喝上一口侗民自制的米酒或吃上一小片肥肉、一小块腌鱼,然后在众人发出阵阵”阿嗬”的欢笑声后,由歌手或其他侗族姑娘为你戴上一根串有红鸡蛋和精美鞋垫的花带,便可以进寨了。过去,侗族青年常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本村以外自己心怡的对象,久而久之,它就成了迎客的礼节。
七十二寨民风古朴,无盗无赌,邻里和睦,次序井然,很令村民自豪。村民形象地说”在这里只听到吆牛的声音大”。
少女·银饰
七十二寨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方水土似乎特别钟情于侗族少女,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的,皮肤细嫩透红。当地有首民谣,唱的是七十二寨的风物特产,其中便有一句:七十二寨里好姑娘美……意指寨中代代有美女。
人美心也灵,心灵手更巧。侗族妇女衣服和所佩银饰上的龙蛇异兽、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图案无不栩栩如生,精巧有致,常令人惊叹不已。
榕江· 榕树
要访侗寨,需先识得榕江。这个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小县城,原名古州,据史载建城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因境内古榕树遮天蔽日,加之有都柳江、清水江、两旺河三条江河汇集于此,故而得名榕江。
榕江是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肥沃润泽碱性适度的土壤孕育了秀甲天下的古榕树群。这里的榕树,树龄在百年以上的不下千余株。距县城约5公里的车江乡英塘寨至章鲁寨一代的河岸,古榕最为密集,远远望去,无数古榕树成群成阵,连袂相伴,既护着河堤,又站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古榕包碑、古榕拥庙、生死恋(古榕与苦楝树合体)、至爱榕枫(古榕与古枫相拥而生)、侗女开裙(树根若裙)、九龙入海(树根盘结如龙探身河中)、榕根瀑、榕根墙、姊妹榕、夫妻榕——10个动人的名字,是古榕造就的10个奇异景观。
每当月亮爬上山头,古榕树下便会传来婉转悠扬的侗族情歌……
鼓楼·大歌
位于榕江县东北约20公里的宰荡侗寨,是当地侗寨大歌之乡,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唱歌的主要场所。
宰荡侗寨鼓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单檐歇山顶民居式木瓦结构建筑。楼高12米,有经柱4根,柱距3米,每柱高8米,檐柱8根高4米。鼓楼底层中央有圆形的火塘,直径 1.8米,四周均置有长凳;楼顶为八角攒尖,葫芦宝顶上雕有鸬鹚1只,造型别致,风檐板上绘有双龙抢宝、人物故事、牛马虫鱼等彩色图案。整个鼓楼檐飞角翘,八面玲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侗族大歌为男女合唱,一般是三四十人,多时可达二三百人。所歌所唱都是侗乡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侗民的劳动生活,表达着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宰荡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其特点是多声部合唱,这就否定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曲”的偏见,被誉为“东方魔音”。侗族大歌曾在 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展歌喉。
婚恋习俗
“悬在楼窗上的恋情”、“行歌坐夜”——美得像一首诗,不由唤起人心底对爱情的无限遐想。
侗族青年的求爱方式非常古老而有趣——爬窗孔,这种方式被称为“悬在楼窗上的恋情”。当夜深人静,小伙子会带着自制的牛腿琴,扛来独木梯架在自己中意的姑娘的卧室窗下,然后爬上去(不管姑娘家的吊脚楼有多高)唱起“喊姑娘歌”。歌声打动姑娘的心后,姑娘会将窗打开约20公分,与小伙子唱起“对唱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会接下去唱“发誓歌”,分手时就唱“临时分散歌”。日后若两人的恋情遭到家族的反对,还会唱“逃婚出走歌”。必须经过“爬窗孔”双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伙子才可请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
在榕江县最大的侗寨——车江三宝侗寨,还有一种称为 “行歌坐夜”的恋爱习俗。夜幕降临后,姑娘们常聚在一起纺纱唱歌,这时,小伙子们就会来伴在姑娘身旁,拉响牛腿琴。姑娘们脚穿花鞋踏动纺车,一边不停地纺着纱线,一边在琴声的伴奏下哼唱着优美的侗歌。
琴声幽幽,歌声娓娓,还有纺车不甘寂寞“吱吱”地打着节拍,那美丽迷人的侗乡夜韵啊……
萨玛节
侗族一年一共有45个节日,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在过节。
侗族最热闹的节日当数萨玛节,侗语的“萨玛”是汉语的大祖母之意。
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后为民族英勇捐躯,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许多侗寨都设有萨玛的神坛,有的还建有萨玛祠。颇具意味的是,祠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那即是萨的象征。
萨玛节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它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