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江苏2008年高考实验设计题的一点看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2008年高考生物江苏卷)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并做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试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该题目王振涛老师(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已作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1、2合刊第99页)。笔者对该题也有一点看法:
  该问题的解决首先读甲、乙两图,从中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这些只是题目的支架,还要联系蔗糖及其水解产物的性质和鉴定方法,这才是继续探究所用到的实验原理。其次,从实验目的“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的角度出发,确定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观测指标以及对它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验步骤。再次,对实验现象的预测和得出结论要紧扣实验目的中的“是否”二字,不要离题,要结合实验原理、观测指标、实验现象作出分析,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严谨、规范和准确。现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
  分析1:液面的变化。
  渗透作用(osmosis)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過,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渗透时溶剂通过半透膜的压力就是渗透压,水溶液中溶质的数量(即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决定该溶液的渗透压。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影响液面变化的因素:(1)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蔗糖酶溶液后,将会改变a、b两侧的浓度。a侧由于有较少的水,将会稀释加入的蔗糖酶溶液,b侧将会有较多的水来稀释加入的蔗糖酶溶液,稀释后a侧蔗糖酶溶液的浓度将会大于b侧,而乙图是实验结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样将会有较多的水向a侧渗透。(2)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的分解。1mol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1mol的葡萄糖和1mol的果糖,使得b侧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增加1倍,而渗透压是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而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无关,这样会使b侧液面继续上升。(3)分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的渗透。如果分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不能透过半透膜,b侧液面会上升而达到新的平衡;如果分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能透过半透膜而引起a侧物质的量浓度增大,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也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就算不考虑影响因素(1),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要首先发生,而且给以蔗糖酶一个适宜的条件,其分解的速度是高效的,就算分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其通过的速率和分解速率相比是不一样的,结果将会是b侧先上升后下降。所以参考答案(1)①中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目的是等待蔗糖的分解完成且造成的渗透作用已发生并达到新的平衡。
  分析2:观测指标。
  从参考答案的叙述“如果a、b两试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观测指标,还是在同时考虑,笔者认为这样欠妥,检测还原性糖应该在液面复杂的变化以后才能进行,实验中两者的现象有先后,不是同时产生的,液面的变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表面的,它并不能直接指向蔗糖的水解产物,这中间有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不可以,而检测a侧还原性糖这一指标是直接指向题目要求“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的,另外从增添的实验材料来看,我们可以不考虑把试管的液面的变化作为观测指标。
  分析3:A、B两试管还原性糖的鉴定。
  用A、B两试管分别检测a、b两侧的还原糖的有无,笔者认为是科学的而且是必要的。对B试管检测b侧还原性糖一方面起到确信蔗糖的分解和与A试管对照的作用,另一方面用“B试管有砖红色沉淀而A试管没有”来对“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这一可能性下结论更具科学性。
  所以,参考答案可叙述为(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②直至液面不再变化时,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这样,不在考虑液面变化的复杂性,直接检验蔗糖的水解产物—还原性糖,使题目中的第(2)问“预测实验现象并做出结论”的分析与叙述更科学、简洁也更符合题目“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
其他文献
顾桂南 1985年8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系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成员。曾先后获苏州市和江苏省中学语文评优课高中组一等奖,2003年12月,被全国中语会评为第三届全国中语高中组“十佳教改新星”。著有《语文教学拾贝集》(江苏古籍出版社)、《教育的践行与思考》(江
兵法要领一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1.役:指服兵役。  2.籍:调兵的名册,这里指征兵。  3.载:运载。  4.因:依靠,凭借。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两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载运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在敌国补给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  【小故事】  一举两得  三国时,蜀国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派人打探敌情,得知
這下够了
2008年12月13、14日,由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江苏教育报》编辑部承办的“江苏教院附中杯”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在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37名写作高手汇聚省城南京,现场构思挥毫。大赛结束后,《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制作了《作文大赛专辑》,王栋生老师对此次大赛作了综述。笔者认为,透过这次大赛,可以管窥出09年高考作文在命题和批阅方面的大致走向。    一、命题
一次音乐课上,大音乐家奥尔·布尔告诉学生,不要演奏任何失调的乐器,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就不会潜心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差异,就会很快地模仿音符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耳朵就很容易失灵。   布尔拿起一把看似很普通的小提琴,提醒学生注意听他的演奏,然后判断一下是不是有一根弦松了。拉完一曲,布尔又拿起另一把做工非常精美的小提琴,告诉大家这是一把维也纳著名的制琴大师刚刚制作的好琴。他用它把刚才那支曲子又演奏
数学解题是深化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规范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会加重自己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要避免题海战术,强化解题作用,就必须加强解题的规范。  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解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    一、审题规范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
秋天, 许多树木要落叶, 在落叶前叶子往往变成黄色,但有少数树种叶子却变成猩红色,叫做“红叶” 。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很多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叶绿素颜色较深,在夏天常常盖住了其他色素而显出浓荫油绿的颜色,但当秋天来临,这时阳光依旧强烈,温度却慢慢降低,叶绿素就会因为遭到破坏而渐渐消失,这时黄色的叶黄素、胡萝卜素就显示出来,秋天叶子变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的植物在强光、低温、干旱的条件
第六次航海旅行  弟兄们,你们知道,我第五次航海旅行归来,又处于无比欢喜的生活中,终日欢宴、嬉戏,忘了旅途中各种艰难困苦的遭遇。直到某一天,我正乐不可支的时候,家里忽然来了一伙客商,风尘仆仆,显得非常怡然自得。我望着他们,触景生情,想起旧日旅行归来和家人亲朋见面时的乐趣,又引起我出去旅行做生意的念头。于是我下定决心,带上货物,来到巴士拉。那里正好有只大船载满货物和旅客,预备启程,我便搭船和他们一起
圣诞夜晚,满天星斗,圣诞老人驱车来啦!  动物们无不兴高采烈,它们能得到心仪的礼物嗎?  用星形打孔器做出来的金色银色星星,让夜空格外美丽。
【成语典故】  【释义】比喻意志坚定,不受外物诱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夏统传》。   夏统是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隐士,才学渊博,能言善辩,名扬四方。许多人都想请他做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次他到京城洛阳,太尉贾充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不想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贾充不甘心,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著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