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经过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产阶层,形成了对品质有要求。为什么苹果那么贵却在中国卖得好,我们这方面是供不应求,不是产能过剩。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把好字放到前面。
总体来讲全球经济的走势就是下行,准确讲,是高位下行。2007年第一季度的时候,美国金融经济危机还没有发生,中国GDP的季度增长折成年率是15.2%,到今年三季度是6.9%。换句话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去掉了一半以上。自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很多经济都下行。日本也下行,但日本本来就很慢,减掉一点,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挑战。可是我们原来很快,这么急速下行,这个挑战在我看来,要比低位下行难度要大,因此这是对中国经济很大的考验。
高位增长从哪里来?
为什么高位会下行?这个过程需要去理解。我刚学经济学的时候,当时在做第六个五年计划,现在到了“十三五”。我记得那时定的目标是争取年增长5%,保证实现4%,简称就是“增五保四”。现在听来这个数,包括今天说中国“增五保四”,全世界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因为对我们来说,7、6就是非常低的,因为过去有十几的增长。但是中国怎么能从“增五保四”到了10%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位从哪里来的?
第一波是包产到户。高位的由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过去为什么增长不了?因为有克服不了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上大学的时候,10亿人口,8亿农民,穷得饭都吃不饱。20%的人搞工业、搞城市建设,谁来买你的产品,只好在工业城市里自循环,制造更多的设备装备工业,但是最终产品没有市场。这是当年的困难。怎么突破的?就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劳动力多了,允许办民营企业,允许往工业走,允许把城市门打开,这是我们高位增长的第一个奠基之石。
第二波是邓小平南巡。放活的经济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风波,还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当年很大的问题。邓小平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市场经济,就是只有市场才能把各方面放活的力量组织起来。
第三波是加入WTO。这一波最重要,就是在我们改革的基础上,加入WTO,以政府和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协定为保障,把不适应中国和全球市场连接的障碍系统地去掉。
这三波重大的改革开放,就把中国国民经济从“增五保四”,推到了高速增长的领地。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放,这是国家真正成功最根本的一条。
为什么开放重要?在2010年达沃斯论坛时,我和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有过几个小时的交流,我得出这样一个简化的图形:这个世界就是两个海平面。中国开放就是中国在底部,中国人均所得不到200美元,而1980年美国人均GDP就到了12500美元,两国的分配结构不同,我们储蓄率高,落到中国人民口袋里的钱与美国落到人民口袋里的钱差80倍到100倍。如果不开放,美国在高海平面,我们在低海平面,会维持很长时间。邓小平打通了两个海平面,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一样了。
这不是经济学,这是一个物理学现象。两个水体打通通道,会发生什么?会发生人类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对流。资本技术为什么会来?这里面有一个规律:资本技术越多的国家,它的收益率越低;对于资本和技术越稀缺的国家,资本技术来一点,收益率就非常高。过去不开放,资本技术来不了,一开放,改善了投资环境,资本技术就“哗哗”地来。邓小平当年力主开放,主要看中这一条。经济学家李嘉图早就讲过比较优势,任何国家再落后,也有某些东西不那么落后。你一开放,穷就是竞争力。同样东西,别人会做,你学着做,我们卖价更有竞争力。
所以,为什么有高位增长?在我看来,就是这么简单:两个世界海平面打通了。差的不是一两天,不是10倍、8倍,是80-100倍,这一打通是释放的能量,就把中国经济卷进去了。
我们的GDP从1979年到2004年平均年增长将近10%。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年增长平均16.3%,2010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进出口加到一起是世界首位。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数字,是这场经济革命显著改善了普通中国人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标准。
高位增长的代价
理解了高位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还要看到高位增长给我们带来的代价。
出口、创汇、全球投资往中国来,我们曾经是很长时间内全球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这是好事。都说没外汇很辛苦,朱镕基总理到北京的时候,中国外汇180亿美元,他搞了个并轨,一年涨了350亿,达到500亿美元。但是很快中国这两个平面上增加到1000亿、5000亿、1万亿,直至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问题是受得了吗?外汇进中国你不能花?要换成人民币,跟谁换?跟商业银行换。商业银行跟中国人民银行换,中国人民银行拿基础货币换。所以外资来的越多,顺差越多,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越多。而且为了出口导向,我们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能大幅度升值。
2010年,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讲到,华为出口的生产基础还在中国,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一个点,是拿人民币计算成本,美元作为收入,那我们整个出口的成本就要上升,为了维持我们的出口优势,我们人民币的汇率就不能轻易升值。不能轻易升值是什么意思?进来1美元,8元人民币要投出去。所以顺差越大,外来投资越大,货币投放量就越大。所以就很快形成了不差钱的宏观环境。我们穷了多少年?不差钱不是很好吗?钱少了不行,多了更麻烦。钱别无用处,钱是帮助商品和服务转手的。如果货币的投放量超过一个市场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起来。而价格起来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它不是平平起来的,不是所有东西的价格一起起来,是有些东西起的慢,有些东西起的快。有些东西有瓶颈,无论是自然的瓶颈还是政策的瓶颈,大量涌入会急速上升。这个力量是了不得的,因为它会让相对价格发生显著改变。
为什么把这么多精力从实体经济引走?我的解释就是货币的力量。就是我们成功带来的副产品。哗哗出口不好吗?赚了钱不好吗?创了汇不好吗?问题是创了汇,还有一个货币机制要跟上去。我们基础货币要跟着增加,基础货币从央行发到商业银行手里,还有乘数在起作用。商业银行借给企业,企业再存到商业银行,银行再借出来。1元基础货币要顶好几元,加到一起就是一个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 我给大家描述这个流程:这是外汇,无论投资来的还是顺差来的,进到中国,基础货币就得动。你想维持不升值,来1元,8元就要输出去。输出去,这个钱就要进中国国内市场。资产价格,特别是那些供应有瓶颈的价格就会上来,上来以后我们的投资热情就会转移,我们人力资本的配置就会发生方向性、结构性的变化。前后左右哗哗挣钱,他数到你心里动摇。很多人开始都是害怕的,金融、股票都不干。最后由不得你不干,每个礼拜100万户开户,前后左右都赚钱了,那个钱和你踏踏实实上班、做普通产业完全不能比,很多人为什么冲进去?是前后左右都赚钱了,念书比他差的都赚钱了,凭什么落下我呢?一圈圈的人转到这些资产游戏里去。一不小心会冲到生活必需品,那就是通货膨胀,那就需要调控,这就是我们这些年走过的路。
我们的广义货币就是M2(指PPT),所有的现金和存款放在一起算,8年来,广义货币绝对量增长了将近54万亿,同期GDP增长多少?不到28万亿。差额到哪里去了,差额变成价格现象,它又不是平均分配,它是一重一轻分配。但哪一点真是创造财富?买一个房,涨了!我们上世纪80年底参加工作的人工资都低,最后说上帝挺公平,国家给你一个房改房,在北京这种地方,房改房一算,心里就平衡了,等于多少钱存在国家那了,存在房子那了。这个效果哪来的?背后就是这么发生的!
钱一多,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金融预期下面就是行为。乱投资,你挡也挡不住,人理性的时候很理性,疯狂的时候很疯狂,它会让人进入到集体无理性,羊群效应。等清醒后谁都不信的事在那个时间谁都信。这个事情不是一天发生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对他们的经济进行的反思,说“次贷”怎么烧了这么大一个窟窿,怎么形成的。IMF研究部主任写了一本书《这次不一样》,他根据金融史上800年数据研究,人类经常是犯了错误就忘掉,重复犯错。除了忘掉的没有任何新鲜的,他最后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心理问题,就是人的心理有放大客观存在的这种情形。现在,我们总算经历过一回。
我们也会疯狂,我举个例子。北方的一个地级城市,好的时候,这个城市人均GDP超过香港,超过北京,超过上海。财政涨,为什么?有资源,有煤,煤为什么会涨,是资源性产品。货币大量拥过来的时候,数钱都数不过来,哗哗的钱,政府就开始想,要建世界的中心。
于是水泥、钢筋、贷款、劳动力都扎进去了,全转成了霾,有收益吗?这个资产投资能回来吗?这是讲一个地方政府的行为。企业这些年怎么样?什么叫过剩产能?所有的企业都在铺摊子上项目,市场经济别光以为它是非常温柔的,市场经济说翻脸就翻脸。看看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最强国,一万亿美元的“次贷”窟窿,烧到今天没有烧完。市场经济有两面,因为它是由人组成的活动,人的心理天生有点不成熟,好的时候把它看的太好,下了以后,人人捂紧口袋,不花钱不投资,于是产生萧条。这是市场常有的道理。
四个下行拉力与“谷底重生”
高速增长里头隐含着下行,我们是依赖出口,美国一出事,怎么可能不受影响,你怎么可能一枝独秀呢?2007年以前,我们出口每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2008年危机显现效果,我们来不及笑话美国,我们的出口警报就来了,下跌20%。美国市场出问题,美国政府去救,靠什么救的市?靠放债。政府的公共债务出了问题谁救?包括欧债的问题到今天还没有收场。欧美都出问题,我们整个出口市场这个地基就不能支撑我们的高速增长,这是第一个行拉力。
第二个,高速增长也让我们比较优势成本迅速丢失,丢失的非常快。为了支持中国高速成长的30年,就靠比较优势成本,结果高速增长也是我们成本迅速抬升的年代。我们独到性优势还未形成,我们手里有什么东西,全世界非买你不可呢?开始有,但很少,两头够不着,然后放眼全世界,印度、越南、朝鲜也开放了,他们比你的东西还便宜,他在你底下又拖了一条线,我们叫“全球三明治”,我们已经不是成本优势最显著了,我们的创新优势独到优势还不明显,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把我们拉下来的另一个理由。
另外就是这些年形成的“不差钱”思维。不要光看官府奢华,我们整个企业界产业界也够奢华,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到底挣钱能挣多久。我们花钱有的是本事,这也侵蚀我们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华为值得我们首肯,因为“居安思危”,坚持“奋斗者为本”。我们没有洋洋自得的底气,我们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穷了几十年后邓小平改革开放,它有一个憋久的水位释放的思维,但是“不差钱”把我们引到了另外一条路上,正经的事情不做,慢活不做,工匠精神逐步消失。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带头奢华,他会侵蚀到他周围人,他最后会侵蚀到我们的员工。这个力量是把我们经济下拉的一个原因。
最后一条是市场的力量。你看资产价格居高是我们最大的危险,我不是说投资房产不好,投资房产没关系,投错就错了。最大的麻烦是,当发现资产价格好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需求,很容易懂的,我借钱投的,杠杆原理,借钱有个利率,我投资的资产,无论什么项目,它有预期,如果预期很高,借钱的需求就会高,这些年都验证过了,谁买了房,家庭资产就上去了,问题是这个游戏永远是确定的一个债务,应对于你想象的未来,万一未来变化,你就会发现你欠了很多钱,利息就会把很多人逼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挥霍过后,就知道当家痛苦,现在一个地方债务几百亿不算稀奇,但利息有多少?现在天天发愁四处盘钱还利息,不还利息就会坏账,就会追究责任,现在很多人打着算盘拆东墙补西墙,只要在任期内不爆出来就行。这个力量在企业界也是同样的,我们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当然首推我们的国有企业,很容易借到钱,但是对不起,真实利率包袱已经变重。
这四个力量就把中国的经济往下拉,拉下来会怎么样,水落石出,这次华夏基石十月论坛的主题叫“谷底重生”,谷底是什么?谷底是几块硬硬的石头,对付不了这几块石头,经济是上不去的。
第一块石头是成本。我们企业现在有多少消化成本的手段,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铁律,所以收入涨得越快,就是成本长得越快,市场一翻脸,麻烦了。 第二块石头是债务。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好的时候杠杆是对的,你不利用杠杆很难把你的资产表做上去。问题是拐点到的时候,你应对的了吗?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楼。因为好的时候预期撑着,借多少钱放进去只能变更大的财富。不过市场是会翻脸的,支持市场现实价格的不但是真实的预期、真实的要素,还有人们的想象,可想象也是会变的。
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现在什么企业最困难?他卖的东西价格已经不行了,跟他卖同样东西的企业产能逼着他要降价,他买的东西还没有相对降很多价,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死的。
有的成本不完全是企业自愿付钱形成的成本,我把它叫做体制成本。从1995到2012年,名义GDP(不是去掉价格指数的)长了8.6倍,工资总额长了8.8倍,税收长了16.7倍,政府收入长了18.8倍,社保缴纳增长了28.7倍,土地出让金长了64倍,还没有算上管制审批和被贪腐的。看看社会管制成本、腐败成本增长了多少倍?没有统计数据,经验估值至少比GDP长得快。这都是中国产业界承担的成本,导致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不过,我们不要被所谓的过剩产能吓着,我们晃晃荡荡做生意的人太多,所以过剩。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德国和美国的产品?是过剩产能?我们有多少水龙头是关得紧,多少门窗关得严的?拿一个德国“双立人”指甲刀比一比,我们指甲刀量产吓人,价格便宜得也吓人,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东西不如外国质量好。
国内经过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产阶层,形成了对品质有要求。为什么苹果那么贵在中国卖得好,我们这方面是供不应求,不是产能过剩。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把好字放到前面。不好,你要吗?从这个角度我们产品的品质有一个巨大的上升空间,不要说你在发明新的东西。
再就是我们对便利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就是解决便利问题的,我们差得远。旅游这么好的市场,看看我们的旅游服务,和国外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不要说中国没有市场,20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国内需求,现在每年10个点的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长,里头有大量商机,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做产品。我认为会有“新一波进口替代”革命发生,海淘、外购等行为一定会刺激国内产业界做出靠近品质的东西,形成又一波产业替代,产品替代,市场替代,这一条看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以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品质与品类、服务便利与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以持续提升的人力资本驱动生产率进步。
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国际市场怎么样?我刚才讲了美国现在也不稳,升息为什么落不下来,因为美国的复苏还不稳,欧洲看不到名堂,日本就没起来过。全球不行了吗?
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7个发达国家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68%,现在降到48%以内,但是我们整个出口,我们的外向经济,我们国人脑子里的世界观主要还是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
我们去访问法国,一家电子产品公司的法国老总出面接待,他拿出一个名片,我一看名叫赵国华,我以为是中国人。我问他为什么叫赵国华,他说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他让他的中国雇员花很长时间,才找出这么个名字来。我们反过来要反思我们对人家有没有兴趣。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还有“天下中心”后遗症。你到印度去看看,那个市场很大,有多少人在那边“攻打”,我访问过几趟印度,一家公司只有老板的屋里有空调,我们空调的产能过剩,我们为什么不去攻印度市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法律、人文不同,我们要学会去适应,要像华为那样真正走出去。
我今年去访问南美,主要看到的只有华为、银联、联想这三个企业的logo。世界很大,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制造能力强,但是市场能力与之不匹配,所以不要说没有机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挺好,但是需要地面部队,没有地面部队,这个宏伟的战略是很难落地的,得一个个市场去开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接,一个个单子去攻,不能说我们没有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距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巨大;中国开放所累计的人力资本、先行者经验,还有释放、放大的余地。只要我们的外向经济出现升级,也一定能支持经济转型,形成利好。
把产品做好了,还要加上创新。未来的成本还会升,如果再没有独创性优势,就会遇到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挑战。中国的成功唤醒了很多国家,不就是改革开放吗,那我也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的方向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成本曲线上升了,国家靠改革把体制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企业要好好练内功,毛巾拧水出成本。
学学人家华为,把流程改造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企业我去访问过,那是什么水平?我们要把所有废余动作去掉,错误的环节去掉,消化成本永远都有可为。何况是信息技术给我们企业节约成本。下降成本是一个主攻的方向,消化债务,处理好不良资产。
石头就是石头,宏观上松一松,放点水,石头被盖住了,但是它还是石头。想清楚这个道理,有石头不可怕,要学会处理这个石头、料理石头,这是我理解这个论坛谷底重生最重要的一条。
成本总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是趋势。如果顺利,2020年中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成本总会上去,那你生产更高价值的东西,你得把这个成本曲线移到新的空间去。讲来讲去就是当年商学院的两句话,“你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你真能与众不同,你成本上差一点也没关系。你如果还没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你要把重点放在成本的控制上。如果既不能成本领先,也不能与众不同,那我们就要与这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咬咬牙,熬一熬,就会在未来5年、10年的增长当中有一席之地。今天我讲的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仅供各位参考。
(本文根据2015年10月31日第三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演讲整理,本刊有删节)
总体来讲全球经济的走势就是下行,准确讲,是高位下行。2007年第一季度的时候,美国金融经济危机还没有发生,中国GDP的季度增长折成年率是15.2%,到今年三季度是6.9%。换句话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去掉了一半以上。自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很多经济都下行。日本也下行,但日本本来就很慢,减掉一点,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挑战。可是我们原来很快,这么急速下行,这个挑战在我看来,要比低位下行难度要大,因此这是对中国经济很大的考验。
高位增长从哪里来?
为什么高位会下行?这个过程需要去理解。我刚学经济学的时候,当时在做第六个五年计划,现在到了“十三五”。我记得那时定的目标是争取年增长5%,保证实现4%,简称就是“增五保四”。现在听来这个数,包括今天说中国“增五保四”,全世界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因为对我们来说,7、6就是非常低的,因为过去有十几的增长。但是中国怎么能从“增五保四”到了10%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位从哪里来的?
第一波是包产到户。高位的由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过去为什么增长不了?因为有克服不了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上大学的时候,10亿人口,8亿农民,穷得饭都吃不饱。20%的人搞工业、搞城市建设,谁来买你的产品,只好在工业城市里自循环,制造更多的设备装备工业,但是最终产品没有市场。这是当年的困难。怎么突破的?就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劳动力多了,允许办民营企业,允许往工业走,允许把城市门打开,这是我们高位增长的第一个奠基之石。
第二波是邓小平南巡。放活的经济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风波,还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当年很大的问题。邓小平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市场经济,就是只有市场才能把各方面放活的力量组织起来。
第三波是加入WTO。这一波最重要,就是在我们改革的基础上,加入WTO,以政府和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协定为保障,把不适应中国和全球市场连接的障碍系统地去掉。
这三波重大的改革开放,就把中国国民经济从“增五保四”,推到了高速增长的领地。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放,这是国家真正成功最根本的一条。
为什么开放重要?在2010年达沃斯论坛时,我和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有过几个小时的交流,我得出这样一个简化的图形:这个世界就是两个海平面。中国开放就是中国在底部,中国人均所得不到200美元,而1980年美国人均GDP就到了12500美元,两国的分配结构不同,我们储蓄率高,落到中国人民口袋里的钱与美国落到人民口袋里的钱差80倍到100倍。如果不开放,美国在高海平面,我们在低海平面,会维持很长时间。邓小平打通了两个海平面,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一样了。
这不是经济学,这是一个物理学现象。两个水体打通通道,会发生什么?会发生人类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对流。资本技术为什么会来?这里面有一个规律:资本技术越多的国家,它的收益率越低;对于资本和技术越稀缺的国家,资本技术来一点,收益率就非常高。过去不开放,资本技术来不了,一开放,改善了投资环境,资本技术就“哗哗”地来。邓小平当年力主开放,主要看中这一条。经济学家李嘉图早就讲过比较优势,任何国家再落后,也有某些东西不那么落后。你一开放,穷就是竞争力。同样东西,别人会做,你学着做,我们卖价更有竞争力。
所以,为什么有高位增长?在我看来,就是这么简单:两个世界海平面打通了。差的不是一两天,不是10倍、8倍,是80-100倍,这一打通是释放的能量,就把中国经济卷进去了。
我们的GDP从1979年到2004年平均年增长将近10%。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年增长平均16.3%,2010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进出口加到一起是世界首位。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数字,是这场经济革命显著改善了普通中国人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标准。
高位增长的代价
理解了高位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还要看到高位增长给我们带来的代价。
出口、创汇、全球投资往中国来,我们曾经是很长时间内全球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这是好事。都说没外汇很辛苦,朱镕基总理到北京的时候,中国外汇180亿美元,他搞了个并轨,一年涨了350亿,达到500亿美元。但是很快中国这两个平面上增加到1000亿、5000亿、1万亿,直至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问题是受得了吗?外汇进中国你不能花?要换成人民币,跟谁换?跟商业银行换。商业银行跟中国人民银行换,中国人民银行拿基础货币换。所以外资来的越多,顺差越多,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越多。而且为了出口导向,我们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能大幅度升值。
2010年,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讲到,华为出口的生产基础还在中国,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一个点,是拿人民币计算成本,美元作为收入,那我们整个出口的成本就要上升,为了维持我们的出口优势,我们人民币的汇率就不能轻易升值。不能轻易升值是什么意思?进来1美元,8元人民币要投出去。所以顺差越大,外来投资越大,货币投放量就越大。所以就很快形成了不差钱的宏观环境。我们穷了多少年?不差钱不是很好吗?钱少了不行,多了更麻烦。钱别无用处,钱是帮助商品和服务转手的。如果货币的投放量超过一个市场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起来。而价格起来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它不是平平起来的,不是所有东西的价格一起起来,是有些东西起的慢,有些东西起的快。有些东西有瓶颈,无论是自然的瓶颈还是政策的瓶颈,大量涌入会急速上升。这个力量是了不得的,因为它会让相对价格发生显著改变。
为什么把这么多精力从实体经济引走?我的解释就是货币的力量。就是我们成功带来的副产品。哗哗出口不好吗?赚了钱不好吗?创了汇不好吗?问题是创了汇,还有一个货币机制要跟上去。我们基础货币要跟着增加,基础货币从央行发到商业银行手里,还有乘数在起作用。商业银行借给企业,企业再存到商业银行,银行再借出来。1元基础货币要顶好几元,加到一起就是一个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 我给大家描述这个流程:这是外汇,无论投资来的还是顺差来的,进到中国,基础货币就得动。你想维持不升值,来1元,8元就要输出去。输出去,这个钱就要进中国国内市场。资产价格,特别是那些供应有瓶颈的价格就会上来,上来以后我们的投资热情就会转移,我们人力资本的配置就会发生方向性、结构性的变化。前后左右哗哗挣钱,他数到你心里动摇。很多人开始都是害怕的,金融、股票都不干。最后由不得你不干,每个礼拜100万户开户,前后左右都赚钱了,那个钱和你踏踏实实上班、做普通产业完全不能比,很多人为什么冲进去?是前后左右都赚钱了,念书比他差的都赚钱了,凭什么落下我呢?一圈圈的人转到这些资产游戏里去。一不小心会冲到生活必需品,那就是通货膨胀,那就需要调控,这就是我们这些年走过的路。
我们的广义货币就是M2(指PPT),所有的现金和存款放在一起算,8年来,广义货币绝对量增长了将近54万亿,同期GDP增长多少?不到28万亿。差额到哪里去了,差额变成价格现象,它又不是平均分配,它是一重一轻分配。但哪一点真是创造财富?买一个房,涨了!我们上世纪80年底参加工作的人工资都低,最后说上帝挺公平,国家给你一个房改房,在北京这种地方,房改房一算,心里就平衡了,等于多少钱存在国家那了,存在房子那了。这个效果哪来的?背后就是这么发生的!
钱一多,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金融预期下面就是行为。乱投资,你挡也挡不住,人理性的时候很理性,疯狂的时候很疯狂,它会让人进入到集体无理性,羊群效应。等清醒后谁都不信的事在那个时间谁都信。这个事情不是一天发生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对他们的经济进行的反思,说“次贷”怎么烧了这么大一个窟窿,怎么形成的。IMF研究部主任写了一本书《这次不一样》,他根据金融史上800年数据研究,人类经常是犯了错误就忘掉,重复犯错。除了忘掉的没有任何新鲜的,他最后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心理问题,就是人的心理有放大客观存在的这种情形。现在,我们总算经历过一回。
我们也会疯狂,我举个例子。北方的一个地级城市,好的时候,这个城市人均GDP超过香港,超过北京,超过上海。财政涨,为什么?有资源,有煤,煤为什么会涨,是资源性产品。货币大量拥过来的时候,数钱都数不过来,哗哗的钱,政府就开始想,要建世界的中心。
于是水泥、钢筋、贷款、劳动力都扎进去了,全转成了霾,有收益吗?这个资产投资能回来吗?这是讲一个地方政府的行为。企业这些年怎么样?什么叫过剩产能?所有的企业都在铺摊子上项目,市场经济别光以为它是非常温柔的,市场经济说翻脸就翻脸。看看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最强国,一万亿美元的“次贷”窟窿,烧到今天没有烧完。市场经济有两面,因为它是由人组成的活动,人的心理天生有点不成熟,好的时候把它看的太好,下了以后,人人捂紧口袋,不花钱不投资,于是产生萧条。这是市场常有的道理。
四个下行拉力与“谷底重生”
高速增长里头隐含着下行,我们是依赖出口,美国一出事,怎么可能不受影响,你怎么可能一枝独秀呢?2007年以前,我们出口每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2008年危机显现效果,我们来不及笑话美国,我们的出口警报就来了,下跌20%。美国市场出问题,美国政府去救,靠什么救的市?靠放债。政府的公共债务出了问题谁救?包括欧债的问题到今天还没有收场。欧美都出问题,我们整个出口市场这个地基就不能支撑我们的高速增长,这是第一个行拉力。
第二个,高速增长也让我们比较优势成本迅速丢失,丢失的非常快。为了支持中国高速成长的30年,就靠比较优势成本,结果高速增长也是我们成本迅速抬升的年代。我们独到性优势还未形成,我们手里有什么东西,全世界非买你不可呢?开始有,但很少,两头够不着,然后放眼全世界,印度、越南、朝鲜也开放了,他们比你的东西还便宜,他在你底下又拖了一条线,我们叫“全球三明治”,我们已经不是成本优势最显著了,我们的创新优势独到优势还不明显,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把我们拉下来的另一个理由。
另外就是这些年形成的“不差钱”思维。不要光看官府奢华,我们整个企业界产业界也够奢华,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到底挣钱能挣多久。我们花钱有的是本事,这也侵蚀我们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华为值得我们首肯,因为“居安思危”,坚持“奋斗者为本”。我们没有洋洋自得的底气,我们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穷了几十年后邓小平改革开放,它有一个憋久的水位释放的思维,但是“不差钱”把我们引到了另外一条路上,正经的事情不做,慢活不做,工匠精神逐步消失。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带头奢华,他会侵蚀到他周围人,他最后会侵蚀到我们的员工。这个力量是把我们经济下拉的一个原因。
最后一条是市场的力量。你看资产价格居高是我们最大的危险,我不是说投资房产不好,投资房产没关系,投错就错了。最大的麻烦是,当发现资产价格好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需求,很容易懂的,我借钱投的,杠杆原理,借钱有个利率,我投资的资产,无论什么项目,它有预期,如果预期很高,借钱的需求就会高,这些年都验证过了,谁买了房,家庭资产就上去了,问题是这个游戏永远是确定的一个债务,应对于你想象的未来,万一未来变化,你就会发现你欠了很多钱,利息就会把很多人逼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挥霍过后,就知道当家痛苦,现在一个地方债务几百亿不算稀奇,但利息有多少?现在天天发愁四处盘钱还利息,不还利息就会坏账,就会追究责任,现在很多人打着算盘拆东墙补西墙,只要在任期内不爆出来就行。这个力量在企业界也是同样的,我们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当然首推我们的国有企业,很容易借到钱,但是对不起,真实利率包袱已经变重。
这四个力量就把中国的经济往下拉,拉下来会怎么样,水落石出,这次华夏基石十月论坛的主题叫“谷底重生”,谷底是什么?谷底是几块硬硬的石头,对付不了这几块石头,经济是上不去的。
第一块石头是成本。我们企业现在有多少消化成本的手段,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铁律,所以收入涨得越快,就是成本长得越快,市场一翻脸,麻烦了。 第二块石头是债务。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好的时候杠杆是对的,你不利用杠杆很难把你的资产表做上去。问题是拐点到的时候,你应对的了吗?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楼。因为好的时候预期撑着,借多少钱放进去只能变更大的财富。不过市场是会翻脸的,支持市场现实价格的不但是真实的预期、真实的要素,还有人们的想象,可想象也是会变的。
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现在什么企业最困难?他卖的东西价格已经不行了,跟他卖同样东西的企业产能逼着他要降价,他买的东西还没有相对降很多价,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死的。
有的成本不完全是企业自愿付钱形成的成本,我把它叫做体制成本。从1995到2012年,名义GDP(不是去掉价格指数的)长了8.6倍,工资总额长了8.8倍,税收长了16.7倍,政府收入长了18.8倍,社保缴纳增长了28.7倍,土地出让金长了64倍,还没有算上管制审批和被贪腐的。看看社会管制成本、腐败成本增长了多少倍?没有统计数据,经验估值至少比GDP长得快。这都是中国产业界承担的成本,导致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不过,我们不要被所谓的过剩产能吓着,我们晃晃荡荡做生意的人太多,所以过剩。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德国和美国的产品?是过剩产能?我们有多少水龙头是关得紧,多少门窗关得严的?拿一个德国“双立人”指甲刀比一比,我们指甲刀量产吓人,价格便宜得也吓人,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东西不如外国质量好。
国内经过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产阶层,形成了对品质有要求。为什么苹果那么贵在中国卖得好,我们这方面是供不应求,不是产能过剩。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把好字放到前面。不好,你要吗?从这个角度我们产品的品质有一个巨大的上升空间,不要说你在发明新的东西。
再就是我们对便利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就是解决便利问题的,我们差得远。旅游这么好的市场,看看我们的旅游服务,和国外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不要说中国没有市场,20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国内需求,现在每年10个点的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长,里头有大量商机,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做产品。我认为会有“新一波进口替代”革命发生,海淘、外购等行为一定会刺激国内产业界做出靠近品质的东西,形成又一波产业替代,产品替代,市场替代,这一条看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以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品质与品类、服务便利与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以持续提升的人力资本驱动生产率进步。
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国际市场怎么样?我刚才讲了美国现在也不稳,升息为什么落不下来,因为美国的复苏还不稳,欧洲看不到名堂,日本就没起来过。全球不行了吗?
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7个发达国家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68%,现在降到48%以内,但是我们整个出口,我们的外向经济,我们国人脑子里的世界观主要还是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
我们去访问法国,一家电子产品公司的法国老总出面接待,他拿出一个名片,我一看名叫赵国华,我以为是中国人。我问他为什么叫赵国华,他说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他让他的中国雇员花很长时间,才找出这么个名字来。我们反过来要反思我们对人家有没有兴趣。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还有“天下中心”后遗症。你到印度去看看,那个市场很大,有多少人在那边“攻打”,我访问过几趟印度,一家公司只有老板的屋里有空调,我们空调的产能过剩,我们为什么不去攻印度市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法律、人文不同,我们要学会去适应,要像华为那样真正走出去。
我今年去访问南美,主要看到的只有华为、银联、联想这三个企业的logo。世界很大,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制造能力强,但是市场能力与之不匹配,所以不要说没有机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挺好,但是需要地面部队,没有地面部队,这个宏伟的战略是很难落地的,得一个个市场去开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接,一个个单子去攻,不能说我们没有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距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巨大;中国开放所累计的人力资本、先行者经验,还有释放、放大的余地。只要我们的外向经济出现升级,也一定能支持经济转型,形成利好。
把产品做好了,还要加上创新。未来的成本还会升,如果再没有独创性优势,就会遇到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挑战。中国的成功唤醒了很多国家,不就是改革开放吗,那我也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的方向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成本曲线上升了,国家靠改革把体制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企业要好好练内功,毛巾拧水出成本。
学学人家华为,把流程改造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企业我去访问过,那是什么水平?我们要把所有废余动作去掉,错误的环节去掉,消化成本永远都有可为。何况是信息技术给我们企业节约成本。下降成本是一个主攻的方向,消化债务,处理好不良资产。
石头就是石头,宏观上松一松,放点水,石头被盖住了,但是它还是石头。想清楚这个道理,有石头不可怕,要学会处理这个石头、料理石头,这是我理解这个论坛谷底重生最重要的一条。
成本总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是趋势。如果顺利,2020年中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成本总会上去,那你生产更高价值的东西,你得把这个成本曲线移到新的空间去。讲来讲去就是当年商学院的两句话,“你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你真能与众不同,你成本上差一点也没关系。你如果还没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你要把重点放在成本的控制上。如果既不能成本领先,也不能与众不同,那我们就要与这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咬咬牙,熬一熬,就会在未来5年、10年的增长当中有一席之地。今天我讲的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仅供各位参考。
(本文根据2015年10月31日第三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演讲整理,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