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就好比是音乐的“心脏”,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家庭的关注,小学生节奏感已作为提高孩子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对小学生的音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整合音乐教学活动;渗透语言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节奏感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节奏主要是音与音之间的长短关系,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如高低关系、长短关系、强弱关系等。节奏如同一个人的骨筋血肉皮中的骨胳一样重要。各种要素想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必须依赖于节奏形态。可以说,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1]对小学生实施音乐节奏教育是促使小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西德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就把节奏教育训练放在第一位,他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2]
  小学音乐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蕴含着比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素质培养。两年来,我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书刊,众多的教学经验中领悟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那么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呢?
  一、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就好比是音乐的“心脏”,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让学生对节奏的训练感兴趣,就需要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寓教于乐,增强其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音乐教学活动
  1.在音乐聆听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聆听也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有关调查发现,有62.1%的小学生喜欢聆听。音乐是听觉艺术,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让他们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倾听周围环境的各种响。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3]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节奏,如汽车的喇叭声、拍球的咚咚声、上楼梯的脚步声等。根据小学生喜欢色彩鲜艳、带有声响、生动活泼的物体等特点,[4]笔者借助于小学生身边常见的、熟悉的、自然的物体,通过与小学生各感官的相互作用,让小学生产生最初对音乐节奏感的体验。
  2.在乐器演奏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有关调查发现,,有95.2%的小学生对乐器演奏活动很感兴趣。小学生好动,手脚总闲不住,结合这个特点,经常让他们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小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小学生提供了各种打击乐器,让小学生练习使用。开始先让小学生敲打着玩,目的在于使小学生了解各种不同乐器能发出不同的音响,然后,引导小学生通过亲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用鼓锤敲打鼓的正中、侧面和边缘,其声音各不相同。[5]待小学生对乐器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就鼓励、引导小学生用乐器为他们熟悉的歌曲打节奏,也可自由创编节奏。
  三、渗透语言教学活动
  有关调查发现,,有76.1%的小学生喜欢语言活动。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而语言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
  1.自然的语言节奏模仿训练
  小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各种语调和节奏,我们可有意识地把孩子无意中讲的节奏感强的语句录下来,让其他孩子模仿,以发展他们的听力和模仿能力。另外,我们还可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对话训练小学生。
  2.儿歌节奏模仿训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经验水平,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练、趣味性强、节奏感强的短小儿歌来训练,鼓励小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边念儿歌边随儿歌的节奏拍手、跺脚、拍肩、二人合作拍等。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用圆舞板、小铃等乐器为小学生朗诵儿歌打节奏。
  3.在故事中感受语言节奏。
  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动物的形象都可用节奏来表现。例如“救命啊!救命”这种语言节奏,需要快速地表达,我们通过让孩子用手来拍一拍,充分体会人物紧张、急切及害怕的心情。如让孩子讨论故事中出现不同的动物,思考运用怎样的节奏去加以表现;再如给诗歌、故事配上不同的音乐背景,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的意境,并能运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来朗诵和讲述。[6]
  总之,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正确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为他们在音乐的学习成长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艳.浅谈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2.
  [2]杨硕.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J].教改聚焦,2010:2.
  [3]杨平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5).
  [4]李宁,赵敏.音乐节奏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研讨,2008,11.
  [5]葛霞.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J].科学教育研究,2008,12.
  [6]王丽娟.浅谈打击乐活动中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教育实践,2009(20).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  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笔者认为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创新能力  一、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师生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现在人们进入误区,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知识既然被共识为人类认识的成果,那就可以以知识的表现形式为分类标准,将知识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两大类。所谓认知性知识,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知识;所谓操作性知识,则是具有典型的肢体操作特点的人类认识成果,它包括生产劳动技术、家务作业程式、体育音乐绘画雕塑的方法,其中,运动技术
期刊
【摘要】文章阐释了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课间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课间操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广播体操  中小学课间操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活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必然的是与教育有关,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课间操的任务问题。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是在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技术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任务,注重的是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从课间操与教育的特点与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把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特点,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无框架制约、可塑性强、求知欲等重要心理因素,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很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中创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具有创新性的音乐事件活动。  这种活动重在过程,不强调结果。在教师眼里,学生创新的结果也许很幼稚
目的:探讨远志石菖蒲合剂对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并用致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 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
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千金方》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逐步去体会一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理论的诠释,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揭示先贤的思维,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分析和探索孙思邈对
介绍低碳高硅马氏体钢B32钎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该钎杆在侯月线鱼天隧道三类页岩凿岩中批量寿命达到670m。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Low Carbo
目的:探讨癌症疼痛的常见中医证型、治法、常用中药治疗及伴随症状,为临床研究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在维普、万方、CNKI 等数据库中调查
  “质疑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 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 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 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 态。它在人们的思维活动和任知 活动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