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学旅行的政策解读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3年也因此被称作研学旅行元年。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
2016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各地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2018年1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研学旅行即将在我省进入高速发展期。
由以上研学旅行的政策出台路径可知,国家对研学旅行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在稳步推进,且力度越来越大,我省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研学旅行势在必行。
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眼前的苟且”还是“诗与远方”
目前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由旅行社承担,而旅行社普遍不懂教育,缺乏课程设计能力,只是凭着对旅游的理解,用做旅游产品的套路来做教育产品,靠同质低价竞争,旅而不学,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这种现状可谓是“眼前的苟且”。
传统的研学旅行亟需升级,当务之急是突破课程设计这个最大的瓶颈。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次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学”“游”“玩”三元素一个都不能少。
1. 首先是“学”,也是研学旅行的关键属性——教育性。
要达到“学”的目的,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是灵魂,是中心思想。在我们应邀给广州市东荟花园小学等几所学校做的课程设计中,最受欢迎的是“伟人”励志主题系列,其中“走读中国,‘湘’遇伟人”主题通过寻访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的故居以及毛泽东的活动足迹,“‘粤’读伟人,启航梦想”通过寻访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故居,借用榜样的力量,达到让同学们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志向的目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榜样指路)。
我们的春秋季研学旅行,每次都与学校共同确立了鲜明的主题。在2018年3月份的春季研学旅行中,我们设立的主题“寻梦春天,放飞童真”,主打项目是定向越野,通过这种传统竞技体育赛事项目来锻炼孩子的体力和脑力,以及团队意识和整体配合。
类似的主题还有:“秋喜童年,生命成长”——主要内容是生命安全教育体验;“相约紫荆,筑梦大学”——到紫荆花盛开的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实地感受,播下大学的种子;“走读春天,体悟成长”——通过徒步来锻炼意志,体悟生命的成长,等等。
有了这些主题,研学旅行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立意就深远了。当然,围绕着主题,对研学旅行这种行走间的课程,还需要因地、因时制宜,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比如安全课程、环保课程、礼仪课程,同时穿插一些特殊的课程(如小记者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等)。课程设计时尤其要注意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相结合。例如东荟花园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幸福就像花儿一样”,我们组织的几次春秋季的研学旅行,有意识地结合这一理念,在活动场景中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和物化,让家长们切实体会到:在学校和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在幸福成长。
此外,作为校外教育,必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形式。比如我们在曾国藩故里就请来了曾国藩的六世嫡孙、原北京的一位小学名校长曾樾老师作现场报告,现身说法。这种身临其境、充满代入感的教学形式,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有了这些生动的课程,才能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诗与远方”的旅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大量的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最大限度地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 其次是“玩”,玩中学,玩中悟,寓教于乐,体现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王定华司长说:“(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學生天性好动爱玩,研学旅行必须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有意义、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比如我们春秋季研学旅行的定向越野、趣味运动会、集体拓展、农耕体验等(2018年的春季研学旅行更是一次性设置了8项各具特色的集体项目),趣味性很强,学生们非常投入,在尽情“撒欢”之后,能有较大的收获和感悟。
研学旅行的很多环节需要课程设计者的原创设计。比如我们到岳阳楼,那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瑰宝,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如是我们将学生分组,进行一次诗词寻宝比赛,学生们马上就兴趣盎然了。同样的道理,在曾国藩故居,我们安排了一场学生拍短视频的讲解比赛,效果同样明显。在曾国藩学校,我们还让该校小记者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同时在该校举行大型的粤湘学生联谊晚会,锻炼同学们的交际、交友能力,了解不同地区同龄人的学习生活。在毕业研学课程设计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回母校搭帐篷露营的环节;在与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共同策划的“羊城小领袖研学营”中,我们将整个活动设计成一种类似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分组PK贯穿始终;根据一些学校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尝试将一些春秋游的综合实践项目(拓展、定向越野、趣味运动会等)直接送到学校,效果也非常显著。这些充满新鲜感的活动形式,让“死”知识“活”起来,很接地气,让同学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3. 最后是“游”——不仅具有观赏性,还用环境育人,寓学于游。
要选择理想的研学地点,必须经过多个地方的踩点对比和线路(车程)的设计,最后才择优确定。在多年的实践中,经过大量的勘探踩点,我们开发出一些特殊甚至是独家的线路,比如春秋季研学旅行的华南农业大学线——华农春天的紫荆花就算在花城广州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加上浓郁的大学人文气息,与大学生交流等,就是非常理想的春季研学地点;在增城的蒙花布村,我们踩点到一处非常适合学生户外行动的广东最美河滩,我们带过几所学校的学生去那里活动,阳光、沙滩、河流、田野,真正让人与大自然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师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终生难忘;在我们设计的“‘湘’遇伟人”行程中,根据湖南近代史上名人众多的特点,经实地考察后,选择了一条最精华的路线——毛泽东、刘少奇和曾国藩故居,再加上岳阳楼、岳麓书院,以及毛泽东读书时期活动的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可以说浓缩了湖湘文化最精华的部分;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设计了一条非常有代表性的、以“跨越巅峰、启航梦想”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研学线路,包括到中兴通讯(或騰讯)、华大基因等一线高科技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到中国新地标港珠澳大桥参观,入住中大珠海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研学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黄埔军校,登顶广州塔等,这是一条最能体现广东改革开放成就以及近现代几代人为强国梦奋斗历程的经典线路,是最好的榜样励志和行走间的时政课堂。这些环境育人的效果是一般大众化的景区和线路所无法比拟的。
为让研学旅行课程让更多的学校受益,我们还与教育部首批研学旅行挂牌基地中,广东省(共6 1家)最有代表性的两家——华南植物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同探讨,计划打造华南最大的春秋游基地(华南植物园)及研学旅行基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总之,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中,教育性(学)、趣味性(玩)和观赏性(游)缺一不可,其中“学”是目的、“玩”是手段、“游”是载体,“游”和“玩”要服务于“学”。一次成功的研学旅行,就是一次回味无穷的“诗和远方”。
研学旅行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不仅要求课程设计者有充足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对教育和学生心理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深谙教育规律,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还要能整合线路(景区)、项目、课程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设计。因此这项工作对于传统旅行社的计划调配部门而言是很难承担的,必须由专家担纲。
反观普通旅行社开展的研学旅行,不少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谈得上课程设计,只有静态的观光(观赏性),走马观花,很容易让学生乏味,效果可想而知;而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春秋游基本就近安排在公园,极端的例子是某学校几年中7次到附近一家公园春秋游,这就是典型的走过场了。很多学生兴冲冲期盼已久的研学活动,最后就变成到公园放风、吃吃家长准备的点心,使学生充满期待的“诗和远方”停留在“眼前的苟且”层面,这不能不说是研学旅行的误区,用网络语言来说,这些可能是“假”的研学旅行。
三、研学旅行的实施
安全是研学旅行一票否决的头等大事,其实只要做足了功夫,严格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安全是可控的。
要确保安全,首先是事前准备:踩点,排除安全隐患,制订预案,包括学生的行前安全教育等;其次是事中控制:作为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研学必须由学校和承办机构高度配合,双方的带队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些活动过程中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区域或环节,必须有专人负责,确保万无一失。
对研学旅行的带队老师特别是总指挥要求很高,必须兼具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行走经验,以及深厚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是普通导游无法胜任的。出于对教育和研学旅行事业的热爱,我们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尽可能都由我亲自带队。
四、前置教育和行后总结
要确保学生研学旅行的收益最大化,就应该在研学活动开始前让学生对有关研学的主题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进行前置教育,特别是一些人文线路。比如我们设计的“走读中国,‘湘’遇伟人”线路,学生对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三位伟人的了解有限,我们就请专家先给孩子们上一堂课,讲授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背景知识,还给同学们布置了阅读伟人传记等作业,有助于学生在行程中深入学习。
研学结束后,布置学生写作文、谈感想、写出总结报告,或者组织学生开分享会(很多分享会就在大巴或旅行途中进行,效果更好),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学生升华活动感受,将效果最大化,让学生全方位受益。
五、研学旅行助力学校品牌建设
研学旅行对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有很大帮助,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特点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有个性、有特色的校本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是学校研学旅行的方向,也非常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
研学旅行是一次与家长的互动良机,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孩子们是非常期待和兴奋的,孩子们的这种兴奋情绪很容易感染家长,家长对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关注度也远比一般活动要高,活动组织方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家长互动。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进行互动,在一些重要场景(如在毛泽东铜像广场敬献花圈及重温少先队入队誓词仪式时)进行网络直播,让家长有代入感,感受重要时刻,意义巨大。对人数较多的活动,我们一般会安排电视台采访、航拍,至少会有专业摄像(制作优酷视频上传),重要场合会制作背景板。在活动结束不久,孩子们余兴未尽,家长们也正回味无穷的时候,我们及时推出“高大上”的文章(推文),与家长和师生分享,再一次放大了学生的喜悦。家长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很难组织的活动,学校能做得如此出彩,说明学校确实花心血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在一次行动中得到了完美诠释,能大大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和支持度(也非常有利于学校此后每年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不仅如此,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年代,家长会自发通过转发朋友圈等形式进行传播(我们的推文的点击量一般是其他学校同类推文的10倍以上),这种传播形成的口碑和美誉度,大大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
如果从营销的角度讲,一次好的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完全可以做成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学校在这方面的付出,是非常容易出成绩的。
很多次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和家长给我们打出了满分的评价;一些小学生甚至在接受采访时,由衷地希望多在小学待几年(因为有研学旅行);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的研学旅行。
六、结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新时代,社会对研学旅行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期待和要求,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校本课程特点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个性化、有特色的校本研学旅行课程,这不仅是研学旅行的方向,也会对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体系起到巨大的作用,更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近,文化和旅游部终于挂牌成立了,朋友圈里都在开玩笑地说:诗和远方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是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成了“诗与远方”,研学与旅行的结合绝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最亮丽的“诗与远方”!
(作者系广州市研学旅行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智库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原总制片人)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3年也因此被称作研学旅行元年。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
2016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各地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2018年1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研学旅行即将在我省进入高速发展期。
由以上研学旅行的政策出台路径可知,国家对研学旅行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在稳步推进,且力度越来越大,我省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研学旅行势在必行。
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眼前的苟且”还是“诗与远方”
目前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由旅行社承担,而旅行社普遍不懂教育,缺乏课程设计能力,只是凭着对旅游的理解,用做旅游产品的套路来做教育产品,靠同质低价竞争,旅而不学,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这种现状可谓是“眼前的苟且”。
传统的研学旅行亟需升级,当务之急是突破课程设计这个最大的瓶颈。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次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学”“游”“玩”三元素一个都不能少。
1. 首先是“学”,也是研学旅行的关键属性——教育性。
要达到“学”的目的,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是灵魂,是中心思想。在我们应邀给广州市东荟花园小学等几所学校做的课程设计中,最受欢迎的是“伟人”励志主题系列,其中“走读中国,‘湘’遇伟人”主题通过寻访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的故居以及毛泽东的活动足迹,“‘粤’读伟人,启航梦想”通过寻访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故居,借用榜样的力量,达到让同学们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志向的目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榜样指路)。
我们的春秋季研学旅行,每次都与学校共同确立了鲜明的主题。在2018年3月份的春季研学旅行中,我们设立的主题“寻梦春天,放飞童真”,主打项目是定向越野,通过这种传统竞技体育赛事项目来锻炼孩子的体力和脑力,以及团队意识和整体配合。
类似的主题还有:“秋喜童年,生命成长”——主要内容是生命安全教育体验;“相约紫荆,筑梦大学”——到紫荆花盛开的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实地感受,播下大学的种子;“走读春天,体悟成长”——通过徒步来锻炼意志,体悟生命的成长,等等。
有了这些主题,研学旅行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立意就深远了。当然,围绕着主题,对研学旅行这种行走间的课程,还需要因地、因时制宜,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比如安全课程、环保课程、礼仪课程,同时穿插一些特殊的课程(如小记者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等)。课程设计时尤其要注意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相结合。例如东荟花园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幸福就像花儿一样”,我们组织的几次春秋季的研学旅行,有意识地结合这一理念,在活动场景中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和物化,让家长们切实体会到:在学校和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在幸福成长。
此外,作为校外教育,必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形式。比如我们在曾国藩故里就请来了曾国藩的六世嫡孙、原北京的一位小学名校长曾樾老师作现场报告,现身说法。这种身临其境、充满代入感的教学形式,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有了这些生动的课程,才能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诗与远方”的旅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大量的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最大限度地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 其次是“玩”,玩中学,玩中悟,寓教于乐,体现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王定华司长说:“(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學生天性好动爱玩,研学旅行必须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有意义、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比如我们春秋季研学旅行的定向越野、趣味运动会、集体拓展、农耕体验等(2018年的春季研学旅行更是一次性设置了8项各具特色的集体项目),趣味性很强,学生们非常投入,在尽情“撒欢”之后,能有较大的收获和感悟。
研学旅行的很多环节需要课程设计者的原创设计。比如我们到岳阳楼,那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瑰宝,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如是我们将学生分组,进行一次诗词寻宝比赛,学生们马上就兴趣盎然了。同样的道理,在曾国藩故居,我们安排了一场学生拍短视频的讲解比赛,效果同样明显。在曾国藩学校,我们还让该校小记者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同时在该校举行大型的粤湘学生联谊晚会,锻炼同学们的交际、交友能力,了解不同地区同龄人的学习生活。在毕业研学课程设计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回母校搭帐篷露营的环节;在与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共同策划的“羊城小领袖研学营”中,我们将整个活动设计成一种类似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分组PK贯穿始终;根据一些学校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尝试将一些春秋游的综合实践项目(拓展、定向越野、趣味运动会等)直接送到学校,效果也非常显著。这些充满新鲜感的活动形式,让“死”知识“活”起来,很接地气,让同学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3. 最后是“游”——不仅具有观赏性,还用环境育人,寓学于游。
要选择理想的研学地点,必须经过多个地方的踩点对比和线路(车程)的设计,最后才择优确定。在多年的实践中,经过大量的勘探踩点,我们开发出一些特殊甚至是独家的线路,比如春秋季研学旅行的华南农业大学线——华农春天的紫荆花就算在花城广州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加上浓郁的大学人文气息,与大学生交流等,就是非常理想的春季研学地点;在增城的蒙花布村,我们踩点到一处非常适合学生户外行动的广东最美河滩,我们带过几所学校的学生去那里活动,阳光、沙滩、河流、田野,真正让人与大自然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师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终生难忘;在我们设计的“‘湘’遇伟人”行程中,根据湖南近代史上名人众多的特点,经实地考察后,选择了一条最精华的路线——毛泽东、刘少奇和曾国藩故居,再加上岳阳楼、岳麓书院,以及毛泽东读书时期活动的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可以说浓缩了湖湘文化最精华的部分;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设计了一条非常有代表性的、以“跨越巅峰、启航梦想”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研学线路,包括到中兴通讯(或騰讯)、华大基因等一线高科技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到中国新地标港珠澳大桥参观,入住中大珠海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研学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黄埔军校,登顶广州塔等,这是一条最能体现广东改革开放成就以及近现代几代人为强国梦奋斗历程的经典线路,是最好的榜样励志和行走间的时政课堂。这些环境育人的效果是一般大众化的景区和线路所无法比拟的。
为让研学旅行课程让更多的学校受益,我们还与教育部首批研学旅行挂牌基地中,广东省(共6 1家)最有代表性的两家——华南植物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同探讨,计划打造华南最大的春秋游基地(华南植物园)及研学旅行基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总之,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中,教育性(学)、趣味性(玩)和观赏性(游)缺一不可,其中“学”是目的、“玩”是手段、“游”是载体,“游”和“玩”要服务于“学”。一次成功的研学旅行,就是一次回味无穷的“诗和远方”。
研学旅行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不仅要求课程设计者有充足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对教育和学生心理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深谙教育规律,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还要能整合线路(景区)、项目、课程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设计。因此这项工作对于传统旅行社的计划调配部门而言是很难承担的,必须由专家担纲。
反观普通旅行社开展的研学旅行,不少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谈得上课程设计,只有静态的观光(观赏性),走马观花,很容易让学生乏味,效果可想而知;而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春秋游基本就近安排在公园,极端的例子是某学校几年中7次到附近一家公园春秋游,这就是典型的走过场了。很多学生兴冲冲期盼已久的研学活动,最后就变成到公园放风、吃吃家长准备的点心,使学生充满期待的“诗和远方”停留在“眼前的苟且”层面,这不能不说是研学旅行的误区,用网络语言来说,这些可能是“假”的研学旅行。
三、研学旅行的实施
安全是研学旅行一票否决的头等大事,其实只要做足了功夫,严格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安全是可控的。
要确保安全,首先是事前准备:踩点,排除安全隐患,制订预案,包括学生的行前安全教育等;其次是事中控制:作为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研学必须由学校和承办机构高度配合,双方的带队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些活动过程中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区域或环节,必须有专人负责,确保万无一失。
对研学旅行的带队老师特别是总指挥要求很高,必须兼具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行走经验,以及深厚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是普通导游无法胜任的。出于对教育和研学旅行事业的热爱,我们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尽可能都由我亲自带队。
四、前置教育和行后总结
要确保学生研学旅行的收益最大化,就应该在研学活动开始前让学生对有关研学的主题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进行前置教育,特别是一些人文线路。比如我们设计的“走读中国,‘湘’遇伟人”线路,学生对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三位伟人的了解有限,我们就请专家先给孩子们上一堂课,讲授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背景知识,还给同学们布置了阅读伟人传记等作业,有助于学生在行程中深入学习。
研学结束后,布置学生写作文、谈感想、写出总结报告,或者组织学生开分享会(很多分享会就在大巴或旅行途中进行,效果更好),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学生升华活动感受,将效果最大化,让学生全方位受益。
五、研学旅行助力学校品牌建设
研学旅行对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有很大帮助,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特点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有个性、有特色的校本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是学校研学旅行的方向,也非常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
研学旅行是一次与家长的互动良机,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孩子们是非常期待和兴奋的,孩子们的这种兴奋情绪很容易感染家长,家长对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关注度也远比一般活动要高,活动组织方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家长互动。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进行互动,在一些重要场景(如在毛泽东铜像广场敬献花圈及重温少先队入队誓词仪式时)进行网络直播,让家长有代入感,感受重要时刻,意义巨大。对人数较多的活动,我们一般会安排电视台采访、航拍,至少会有专业摄像(制作优酷视频上传),重要场合会制作背景板。在活动结束不久,孩子们余兴未尽,家长们也正回味无穷的时候,我们及时推出“高大上”的文章(推文),与家长和师生分享,再一次放大了学生的喜悦。家长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很难组织的活动,学校能做得如此出彩,说明学校确实花心血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在一次行动中得到了完美诠释,能大大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和支持度(也非常有利于学校此后每年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不仅如此,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年代,家长会自发通过转发朋友圈等形式进行传播(我们的推文的点击量一般是其他学校同类推文的10倍以上),这种传播形成的口碑和美誉度,大大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
如果从营销的角度讲,一次好的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完全可以做成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学校在这方面的付出,是非常容易出成绩的。
很多次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和家长给我们打出了满分的评价;一些小学生甚至在接受采访时,由衷地希望多在小学待几年(因为有研学旅行);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的研学旅行。
六、结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新时代,社会对研学旅行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期待和要求,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校本课程特点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个性化、有特色的校本研学旅行课程,这不仅是研学旅行的方向,也会对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体系起到巨大的作用,更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近,文化和旅游部终于挂牌成立了,朋友圈里都在开玩笑地说:诗和远方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是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成了“诗与远方”,研学与旅行的结合绝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最亮丽的“诗与远方”!
(作者系广州市研学旅行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智库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原总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