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的选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试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笔者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高考制度
  作者简介:沈雪芹(1972-),女,江苏涟水人,淮阴工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026-02
  
  自主招生制度是指高校在教育部及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定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高校自主招生从2001年起至今试行已有10个年头,从最初的试验到现在的大步推进,已经成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10年以来,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新政迭出,“自主招生联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等,引来公众的持续关注。自主招生所衍生的诸多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刻思考、理性看待。
  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因其具有人才选拔机制,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而为人称道。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愈来愈注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具有一考定终身、一卷试天下和一分定输赢三大弊端的高考提出质疑。1998年,为积极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教育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出了新一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在改革中坚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在全国各省积极地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应运而生。2001年江苏省经教育部批准,选择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试点,2002年扩大到6所高校,2003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2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80所“985”或“211”高校实施自主招生制度,为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新的渠道。
  二、高校自主招生的意义
  (1)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如办学主体多样化,类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在这一阶段仅培养高层次的学术精英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教育出现的多样化特征必然对高校招生提出新的要求,过去为选拔精英人才而建立的高考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多渠道、多方位地招收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其后出现了保送生、免试生、特长生、自主招生等多种招生渠道,其中自主招生就是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传统招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切入点,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的选拔,符合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愈显激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任务十分艰巨。要培养高水平人才,首先要选拔好人才,各高校希望招到与自身“个性相符”的学生,而高考分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特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尊重高校人才选拨的自主意识和权力,允许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需求选拔符合本校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2006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实行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自主招生改革,而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打破了原来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200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高校,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不设高考成绩下限,而清华大学近年都有降60分录取的先例。这一系列的措施,为那些学习成绩并不一定突出,但在某学科或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和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3)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自主招生从“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质进行评估,优选那些学习能力强、视野宽广、思想独立、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成长期望高的优秀学生,优质生源正是其基本宗旨,这是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随着自主招生程度的提高,不仅使高校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使大学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高校将自主招生和创新人才培养相衔接,如浙江大学将自主招生与“竺可桢学院”选拔资格相连,南开大学推出“伯苓班”和“省身班”,上海大学的致远学院,为培养拨尖创新人才设立“特区”。
  (4)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起一定的促进作用。高考一直是教育体系的“指挥棒”,中学甚至小学教育最终都要围绕着如何应对高考而展开,各级升学考试都是以“分数说了算”,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也只好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集中精力于各考试科目,这样的成长环境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的自主招生打破了“以分为纲”的大一统的选才方式,在考核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非智力因素,更多体现了人才标准的多样性。高校已逐渐将焦点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注重综合素质和特长转移,开始真正探索选拔符合高校人才要求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即使成绩并不拨尖,最终也能被名校录取。高校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中小学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然将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使中小学在关注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书本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求异性思维,注重个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
  (1)对自主招生的本质认识不清。自主招生制度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选拔人才上能不拘一格,让“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能跨入大学的校门,同时引导中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从试行的情况看,理解上存在偏差。对许多高校而言,自主招生的目标并不明确,仅仅作为“抢生源”的手段,通过高考加分作为诱饵来囤积生源,往往关注的是录取了排名前多少位的学生,而不是选拔了多少“最合适”的学生,忽视了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背离了人才选拔的初衷。对多数学生而言,通过自主招生可以获得录取上的优惠,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给那些优等生加上一道“双保险”,也给那些略次于优等的学生冲击名校的机会,报考态度不端正功利心较为严重。对于中学而言,为应对自主招生考试,有的中学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内容,甚至出现“自主招生培训班”,有应试的倾向;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上名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中学也出现了“推良不推优”的现象,自主招生沦为提高学生上一流大学升学率的手段。
  (2)高校自主程度不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高校要拥有自主招生资格,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且招生计划不是随意确定的,要受到一定比例的限制,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录取还必须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低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高校根本无权录入,在传统的考试方式、内容和评价机制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确实有潜力、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入围。
  (3)成本过高。普通高考从考试到录取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费用也是由政府承担,而自主招生由高校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自行组织,招生宣传、组织考试、安排面试等环节都要消耗不斐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清华、北大等少数名校而言,自主招生的录取率往往不用担忧,而大多数高校录取率都较低,录取后又有部分学生"另攀高枝",高校投入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起统一高考的规模效应,成本明显偏高,效率偏低。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为了获得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定,不得不前去赶考,如同时报多所高校,还可能在不同省市间奔波,期间发生的考试费用、差旅费、住宿费等将大大增加了考生家庭的负担,尤其对低收入、农村家庭的考生来说,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高的经济压力,甚至被迫放弃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
  (4)教育公平问题。各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在报考条件、选拔方式、考试内容都具有明显的城市导向,这与自主招生政策“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有所违背,不利于农村考生和弱势群体的平等竞争,抑制了这类人从自主招生改革中获益的可能性。随着近两年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试点院校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现行的自主招生政策中显现的不公平现象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5)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很容易滋生腐败、弄虚作假的现象,学生、中学、高校都容易发生诚信危机。少数高校在操作上极不规范,不断突破底线,有的中学在推荐学生时存在伪造成绩单、获奖证书的行为,学生也时有毁约、高分改报其他高校的不诚信行为。鉴于现今社会环境诚信体系不健全,的确给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以可乘之机,如何保证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公开、透明,给公众足够的信任度,打消公共的疑虑,将是高校在今后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即“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以此为原则,统筹兼顾,保障公平,探索有效的选才方式。
  (1)统一认识,回归育人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人必须是要有完整人格的人,不仅是要会考试,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格,会思考,会学习,有道德,有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而不是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所以不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程如何,都应紧紧围绕育人的本质,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积极引领中小学深化素质教育,同时选拔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目标。
  (2)拓宽试点范围,扩大招生规模。要合理调整试点院校的范围,考虑到不同地域分布,并且在总结重点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到省市属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让更多的考生享有参与选拔的权利。
  (3)分层次进行联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组织联考,由第三方专业考试机构参与,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制定不同的考试评价和录取方式,实现“招考分离”。2010年的多校联考可以说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有益的尝试,打破了原来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方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地位,充分保证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同时也用法律手段来规范高校的自主招生,对徇私舞弊的人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推进法制建设的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监督工作由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多种监督途径和方式,实现对高校自主招生全方位的监督。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尚处于探索阶段,因它触及了多方面的利益,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甚至会走弯路,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关键是如何从存在的问题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摸索、反思、完善的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
  [2]黄敏.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J].纺织教育,2009,(8).
  [3]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4]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半导体光子集成基础研究”已通过验收,顺利结题。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
4月全球IPv4地址分配数量348B,其中获得最多的是中国,133B,其次是印尼,64B。在过去的12个月,中国获得的IPv4地址最多,共计1277B。自4月15日起,亚太地区进入IPv4地址耗尽的最后阶段。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在学校完成,目标是尽量多地学习理论知识;第二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在教师和现场师傅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教育设想  作者简介:李铁苍(1955-),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27)  中图分类号:G640文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依据素质教育理论,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启发、诱导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进步且获得成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因此,广州市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开展了“主动互动激励发展”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并形成融教材、学生、教法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效教学模式。  “主动互动”中的“主动”,即学习者有学习的动力,基于强烈的学
探索建立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初步途径;从细节入手,综合期刊出版规范的基本要求,列出详尽的保证方法,为搭建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意见.给出期刊质量保证体系的初步实施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真核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研究”于2002年12月通过验收.验收评议组对该项目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该项目在当时以重大
(按论文数排序)排序学科领域发表文章数排序学科领域发表文章数 化学 物理学 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 临床医学 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动植物学 地球科学 计算机科学50 693动4 117
期刊
面对新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逐渐凸显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这些优势,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对策:加强文献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