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科弘」巨额债务后 「复星」曲线入主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bss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走债留。尽管距离台资背景的常熟科弘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它几家关联企业宣布破产倒闭已近5个月了,一手制造了巨大亏空黑洞的科弘董事长畲春泰至今仍下落不明,但债务清算和复工计划都在持续推进。
  高达百亿的巨额债务和相去甚远的实际资产价值,让众多债权人感到清偿无望,讨债之路漫漫无期。而此时,大陆知名民营企业复星科技悄悄潜入乱局布子,可能成为科弘倒闭后的最大受益者。
  2009年2月9日,在江苏常熟的瑟瑟寒风中,常熟科弘材料有限公司(简称「科弘」) 500多家债权人从各地奔赴常熟经济开发区,参加由常熟法院等组织的,科弘破产后的第一次债权人大会。
  至此,科弘的家底清算拉开大幕,同时,复工计划也同步展开。新介入的复星科技则已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常熟市复星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复贸」),将偿债重组未完成前的直接负债风险降到最低,并基本控制了科弘系的整体生产销售链。分析人士预计,一旦等到由常熟市政府主导的重组减债成功,复星的曲线控股计划就可能正式完成,顺理成章成为科弘第一大股东。
  
  百亿负债黑洞
  
  根据当天参会的债权公司统计,科弘材料已确定负债为55.75亿元(人民币,下同),第二天召开的关联企业星海新兴建材有限公司债权人大会上则确定了12.5亿的负债。随后,星宇新兴建材有限公司、星岛新兴建材有限公司、常钢板材有限公司的债权人大会也陆续召开。
  「预计总的负债将超过百亿,清偿率可能极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其中科弘材料的清偿率最低,仅为8%,而其它几家则在35%左右。」
  「实际资产才24亿,负债达55亿,承诺是先清偿职工福利、政府税金等,而且常熟地方十分强势。」一位参会的供货商表示,「虽然来开会了,但总体上我们感觉追回债的希望不大了。」大陆的主要银行几乎都与科弘有巨额债务关系,它们也没有一家采取了财产担保的方式。
  致命的「融资性」交易
  科弘的重整财务顾问——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指出了导致这家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已收到的债权申报中,相当数量的债权申报牵扯到了融资性交易,金额较大。」毕马威华振称,这为债权申报确认、分析财务影响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科弘大多以贸易商作为平台,并以贸易形式从银行取得票据贴现,从而达到融资目的。在获得资金的同时,科弘的账面资产和赢利规模被夸大;一些融资性交易涉及的工程,可能有账面数据而无实际工程。
  「科弘材料原来的高管利用伪造合同、虚报工程款等方式,以假合同去银行贷款,要求按照合同额的5折、6折获取流动资金贷款。本身这种贷款模式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事实上这笔生意压根不存在。」一位债权人说。
  很多企业在缺钱时都会用类似于回购的「融资保兑仓」操作——科弘把货物抵押给乙公司,乙公司按货物价格的六折或七折借钱给科弘。事后,由科弘或科弘的联营企业将货物购回。但这种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资金缺口,很容易出现偿付性危险,在经济形势突变时尤其如此。
  一家供货商则称科弘的行骗手段还不仅止于上述的融资:「(科弘)拖欠我们货款,还要求用先开发票的方式增大自己的固定资产。」
  而一手制造了巨大亏空黑洞的科弘董事长畲春泰目前仍在外逃。
  
  曲线重组复星低风险入主
  
  科弘不但是常熟的利税支柱,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了稳定局面,在科弘破产伊始,常熟市政府即全面介入科弘及其关联公司的破产重组过程,曾安排中国五矿、浙江物产等多家重组方与科弘重组管理人洽商,最终确定由来自上海的民营实力企业复星科技,与常熟市经济开发集团合资组建常熟复星贸易有限公司,负责给科弘等采购原料和销售产品,以挽救科弘。
  《科弘材料重组整理人阶段性工作报告》(2009年2月9日)证实,复星科技已曲线入主科弘。该报告指出,复贸将作为贸易主体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再与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复贸与科弘系企业就有关定单签订加工合同,科弘系企业收取加工费,科弘系企业主导与客户及供货商的洽谈,复贸则承担与客户及供货商的销售和采购责任。
  「复星科技与政府谈判时希望,常熟政府能首先解决科弘巨额负债。」一位台资债权人透露,「从目前来看,复星通过这种非直接进驻的手段,已经将偿债重组未完成前的直接负债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它是对另一家公司的投资,与科弘的负债没有任何关系。而实际上,它却控制了中国金属科弘系的整个生产销售。」有可能成为科弘系倒闭后的最大受益者。
  不过,来自科弘重整管理处的消息是,复星公司并非一本万利。「复星集团在复工的订单中要将大部分利润保留给科弘企业,但会保留少部分利润以弥补资金和营运成本。」原科弘系管理团队的35人中,已有14人撤回台湾,现有21人仍坚持在重整岗位上。根据科弘管理层的预测,科弘、星岛和星海在未来5个月的加工量将达到18.1万吨。
其他文献
丰田、松下、三星的危机思维与对策    「挖掘员工潜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在舍弃经营中实现品牌升华」——丰田、松下、三星的「危机思维」,不仅使他们面对危机时能应对得当,也给其它企业提供了浴火重生的有益借鉴。      有别于10年前的金融风暴,我们把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称做「金融海啸」。一夜之间,风声鹤唳,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风雨摇曳中的企业们危机四伏。  然而,塞翁失马,焉
期刊
「股神」巴菲特以传奇出位,并代表世界资本的眼光;王传福以怪才出手,代表大陆民企之未来?巴菲特到中国冒险,王传福则借助巴菲特去世界创荡。    案例回放:巴菲特下注比亚迪    2008年10月6日的消息称,近来一直在美国市场频频出手的巴菲特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被曝以18亿港元认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双方的收购协议显示,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
期刊
笔者有辅导的一家企业,业务尚称稳定,损益表现还不错,但三不五时也要跑三点半,才能度过财务难关,我看一看他的内帐,发现平均应收帐款日数大于平均应付帐款日数,原来这位老板重视的KPI(注)是销售目标达标率,奖励机制也以销售为主,忽略了其它的绩效指标,例如应收帐款达标率、应收帐款回收日数、帐龄分析与催收等等。因此营运资金有了缺口。    企业体质三项指标    有人问美国奇异公司前任总裁——杰克威尔许:
期刊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认为,目前政府文件中的「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提法欠妥,「工资应该形成正常的调整机制,金融风暴来了,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就下调工资,效益好了就上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哈姆雷特的经典对白,也成为当下很多企业的必选题。  然而,就在企业生存环境正变得异常残酷之时,2009年1月20日,距离大陆「暂缓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文件出台不过两个月,上调最
期刊
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精准的辨别人才,从而量才择用;否则错用人才,赔上的恐怕不止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企业的存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这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传世的知名文章,以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阐述人才得知受用的机运。  西汉政治家陆贾说:「良马不是只有骐骥(古千里马名)才会跑,利剑不是只有
期刊
长安汽车2009年2月16日发布公告,计划将以不高于3.68港元/股,资金总额不超过9.09亿港元和数量4.23亿股回购B股用以注销,从而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有效期1年。本次回购不涉及A股最主要的原因是长安汽车A股的价格是B股价格2.57倍。    从公告的内容来看,回购价不高于3.68港元/股(即3.24元人民币/股)恰好是长安汽车2008年每股净资产的价值,也即是说,公司愿意以低于净资产的
期刊
大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    大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不仅推动行业及公司的发展,更直接对证券市场中相关产业的板块带来利好讯息。    2009年2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    其中,明确电子信息产业在今后三年内的重点任务,即「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
期刊
当全球经济受到金融海啸袭击欲振乏力时,大陆仍以9.9%的经济成长率领先世界,近期,大陆更宣布推动「4兆扩大内需方案」和一连串提振经济措施,可望提升目前大陆7亿农村人口消费力,每年近3兆人民币之消费潜力,显见商机的乘数效应!    过去,大陆台商多以代工起家和习惯于外销市场模式,如今却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与面对拓展大陆内需市场困惑,随两岸关系朝向合作共荣方向发展,台湾外贸协会为协助台商快速抢滩内需市场,
期刊
楼市被喻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除可带动相关联的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外,家居等生活类产业也深受影响。然而,新春伊始,在多轮房产政策出台之后,楼市交易并未增长,楼价亦未降到预期,多空博弈之际,「购房入户」被再次祭出,不同以往的是,此次却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购房入户」跃出台面    「购房入户」政策在大陆始见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较早推出购房入户政策的基本都是有「户口诱惑」能力的北京、上海等
期刊
尽管危机中处处是转机,但一个企业如何从青涩的创业型转为成熟的管理型企业,不仅需要机会,更需要做好自身功课:坚持不该变的,改变需要革新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并在适当的时候整合产业链。    危机一直包含着两个意义,「危」与「机」。对很多企业来说,「危机即是转机」。经济低迷时,有企业倒闭,亦有企业崛起。有大企业的萎缩,更有小企业的创立。而在危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何从创业型转向管理型?    经济低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