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于1987年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二十周年,也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召开十五周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于1994年率先在世界上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我国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历程,总结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社会文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92年6月,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问题,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同时还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法律文件。《21世纪议程》的制定体现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思想,反映了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对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不久,国务院决定由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编制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被列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经过52个政府相关部门、300余名专家历时18个月的共同努力,在广泛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中、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制定工作。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定名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共设20章、78个方案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大部分。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为了加强对《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管理和协调,中国政府成立了由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的跨部门的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此同时,中编办批准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担《中国21世纪议程》及其优先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与战略研究、地方试点、信息网络建设、国际合作等相关工作。2000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更名为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中国21世纪议程》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理念正在逐步推广,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二是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四是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了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2 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1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中国相继颁布实施或修订了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中国政府1998年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到了指导作用;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实行税收、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五项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2000年12月中国政府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和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各部门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到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当中,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计划上,如原国家经贸委实施的《绿色照明计划》、水利部实施的《跨世纪节水行动计划》、国家环保总局实施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等;水利部、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等部门还分别制定了本部门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这些部门的行动计划,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在地方层面上,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行动计划或地方21世纪议程,如《山西21世纪议程》、《向贫困宣战——贵州省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等等。
  2.2 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计划中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为缓解和解决我国的资源短缺状况、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与标准的制订,提高了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三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四是取得科技成果14 000多项,通过这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建立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六是在全国进行了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上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技部于2002年8月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纲要》针对未来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发展”的方针和四个“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纲要》突出了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等12个重点领域,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大会上交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3 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为了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机制和发展模式,指导全国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区发展,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实验区工作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国家级实验区,另一个是建立省级实验区。实验区类型包括特大城市的城区、中等城市、县和农村城镇。截止到目前,已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8个,省级实验区77个,遍及全国9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6年以来,国家级实验区陆续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逐步探索出实验区“集约发展、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综合提高”的新型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实验区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2个和35个百分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公众参度高达80%以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可持续发展工作,产生了如武汉市江岸区建设和谐社区的“百步亭模式”、河南竹林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的“广西恭城模式”、利用民间资本推动社会事业的浙江“温岭模式”、推动公共参与和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北京西城区模式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同时,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共同推动有八省八市参加的“地方21世纪议程试点”工作,形成了诸如河南南阳的“公众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西的“山江湖区域综合治理模式”等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示范工程和模式。2007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三大行动”和“五个率先”,即开展节约型社会创建行动、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行动和开展共创和谐社会实践行动;为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经成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
  2.4 加强以可持续发展宣传培训为中心的能力建设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和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96年,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中宣部召开各大报刊主编会议,掀起了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潮。一些报刊设专版,开设省部级领导和专家的可持续发展论坛,电视台开设专家访谈,制作电视记录片,广播电台开设专题节目等。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题写片名的30集电视专题片《21世纪不是梦》,经过精心策划、选材、实地拍摄,近一年时间完成,在央视和全国30个省电视台同时播放,对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部门和地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原国家计委、科委多次组织地方领导干部的综合型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了多次关于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无害化技术、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国际合作等专题培训。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还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006年,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了“走向可持续发展成就展”,宣传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集中展示了我国20年来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成就。2006年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座谈会”,并举办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型学术年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此外,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与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合作,联合拍摄了《为了美好明天》电视专题片,组织了十一家地方电视台对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采访、拍摄,并在央视四频道《讲述》节目连续播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2.5 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边、双边和区域合作,得到了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及国家的支持。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外交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成功地召开了两次《中国21世纪议程》国际高级圆桌会议,先后推出了两批优先项目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该优先项目计划的实施已累计吸引国际合作资金约15亿美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还先后开展了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中瑞地方21世纪议程合作、中欧/中英碳捕集与封存(CCS)合作研发等合作项目,推动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了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通过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合作,十几年来,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老挝等发展中国家纷纷来我国学习交流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的广泛国际合作不仅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且对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深化认识,着眼全球,推进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同时,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在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需要深化认识,着眼全球,以新的视角,站在新的高度部署和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各项工作。
  
  3.1 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推进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内涵,赋予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使最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二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四是统筹的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各方面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苦苦地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旨在扭转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便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要在教学中渗透“自主
期刊
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78—79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继续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本人执教这课后,有以下感受:  一.算用结合,更侧重于算  计算课教学的热门策略是算用结合,“算”和“用”要有机地结合,并互相促进,但在教学中对这两点要有一个侧重,显然在这节课中,我觉
期刊
应用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依赖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力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意志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  学习应用题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考试中应用题一般占20至30分,学生应用题学得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成绩。怎样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呢?本人认为解答应用题应该要抓关键。  在解答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一定让
期刊
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
期刊
电化教学是通过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传授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加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化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一个学校来说,要使电化教学正常开展,电教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电教员,不但要管理好电化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把电化教学设备推向每一学科课堂,让其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对电教员也就提出了更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均衡,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往往每个组员并没有平等地参与,每个人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被吸纳,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则只顾自己讲;在小组汇报环节,通常都是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往往更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合作学习展开的具体过程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主张学生通过亲身经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它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不能像学科教学那样去“教”综合实践的,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承担的指导工作、组织与管理学生开展活动等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一.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学习。所以有效和高效的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期刊
摘要 为保证水价改革公平,将水价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需要有工具能评估水价改革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CGE模型用以评价各部门水价水平高低,通过改进CGE模型的收入方程,以评价水价改革对价格水平、生产、用水量和水费收入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从1996到2005年,各部门水价水平大幅增加,但极不平均;水价改革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极低;对某些部门的生产有程度很低的不利影响,但可提高净产值,促进个别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