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育规模、社会风气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出现各种不良倾向。应通过加强师德修养、密切师生交往和多元沟通等方法和策略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不良倾向 和谐 构建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高等学校中师生关系由于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且不够通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小,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几种不良倾向。
1.师生感情趋于疏淡
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人能否认教育是一种“爱的施与”的活动。在师徒传艺中,一个师傅只带少数学徒,而且可以彼此选择,师徒之间关系密切,感情可以充分交流,教学得以有效实施。而在现今高校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教师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彼此之间自然少有机会沟通,师生感情日趋疏淡。不仅学生疏远了老师,老师也同样疏远了学生。课讲完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甚名谁,教师也叫不上几个学生名字。
2.师生交流趋于单向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频繁的交互才能实现最有效信息传播。而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无意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课后老师走老师的,学生走学生的,各忙各的事。学生抱怨老师,讲完课夹着书就走,不管学生听懂与否,学生想问也没有机会。学生的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答,久而久之形成反馈惰性,影响面也不断扩大,以至于形成一种单向信息传播的尴尬局面。
3.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的观念里,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垄断知识的权威,高等学府历来的形象是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者与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大学生从那里获取信息、观念、思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传递着各种信息、观念、思想,广泛地传播着社会文化,这就使教师原有的社会角色包涵的社会文化内涵逐渐单一,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职业化倾向。对于知识的获取,学生既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因此,随着教师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的淡化和单一倾向,他们对年轻一代不再构成心理上的神圣感,学生不必只依靠教师来获得文化知识,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
4.师生交往趋于功利
教师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作表率,有渊博的知识以启迪学生,并要有淡泊名利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受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化的浸润,催生了部分教师对生活享受的变相追求,师生关系也染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交往变为交易,给师生情谊涂上铜臭。例如在学生入党、就业、考试不及格或违纪处理等问题上,老师“高抬贵手”,学生则请客送礼。有的师生关系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学生感到能从某个老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将来“有用”,就发展这种关系。很明显,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责任与义务,没有情义,有的只是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某种利益。如果今日“有用”,今日关系近,明日“无用”,明日关系远,这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腐蚀性极大。
二、高校师生关系不良倾向产生原因
1.大学规模的扩大
人际交往数量决定着人际交往的频次和人际关系的疏密。师生之间要形成和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必须以相互的认知为起点。当前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大,教师常常面对百人以上的学生上课,几乎没有相互认知的机会,更何况交流,师生交往困难自然使师生关系淡漠。
2.不良风气的侵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围墙”被推倒,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壁垒”倒塌了,内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于是社会上的人情冷漠,“关系学”盛行,请客送礼和行贿受贿的现象,无疑对生活在并非真空中的高校师生产生腐蚀作用。部分高校老师的敬业精神有所削弱,把应付课堂50分钟作为教学目的,很少顾及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教书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仍很突出。从学生方面讲,学风浮躁,应付考试,不注重“内功”修炼,而寄希望于“关系网”的现象也有较大影响面。这种老师敬业精神的弱化和学生求知欲的下降,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功利交易现象的存在。
3.现有教学模式的局限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限于学业范畴,师生交往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师生间最基本、最频繁和最重要的交往发生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当前大学教学中教师着重教材内容的灌输,不注重教学的技能、方法;教师只管自己的讲授,而不考虑学生的反映和活动,“满堂灌”、“一言堂”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由于师生间难以进行思想、性格上的沟通,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课外自然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此外,大学课程设置也因专业性强,多门课程齐头并进,而且更替迅速,教学时间较少,使师生缺乏较充分的交往机会与时间。
4.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隔离
大学一般都设有专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这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也因此使广大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与学生交往、联系应该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已无甚关系;学生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是专门与自己打交道的,一切问题均应与班主任、辅导员联系。班主任和辅导员成了师生交往的隔离带。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制约,使教师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外与学生过多接触。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师德建设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决定学生成绩和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教师个人的品质。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有着巨大作用,对树立教师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坚定信念,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提高对和谐师生关系本身教育价值的认识,坚决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君子之交淡如水”,坚决避免带着铜锈的师生交易。
2.变革现有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双向协同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师生系统的互动和协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并应答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既要成为知识的讲授者,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期前或课前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了解熟悉学生,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等等;规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主动交往的态度,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共享信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同时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深化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提供多种学生学习信息反馈通道,使教师及时收集学生课堂学习反应和课外学习反应,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疑问等等,在具体的信息反馈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
3.师生密切交往、多元沟通
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除了在课堂或课外组织活动中所进行的交往外,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师生之间的交往空间和渠道,利用E-mail、实时视音频工具如Netmeeting、QQ等密切师生关系。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网络交往是快捷、方便、有效的,它受限制较少,可以避免BBS论坛言论的匿名性影响,也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给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师生可以自然轻松,表现真实的“自我”,便于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4.重塑教师威信
学生多元化获取信息知识动摇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威信不等于权威。教师不一定在知识上先知或多知,但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威信。教师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是由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生活作风、朴素的仪表着装、良好的各种习惯、严密的组织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公正的待人原则、机智的处事技巧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主观因素凝聚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以赢得学生的信服,发挥教师威信的感召力,用威信的力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少先,王芳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异[J].教书育人,2000(3):20
[2]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8):101
[3]陶咏梅.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3):93
[关键词]师生关系 不良倾向 和谐 构建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高等学校中师生关系由于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且不够通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小,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几种不良倾向。
1.师生感情趋于疏淡
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人能否认教育是一种“爱的施与”的活动。在师徒传艺中,一个师傅只带少数学徒,而且可以彼此选择,师徒之间关系密切,感情可以充分交流,教学得以有效实施。而在现今高校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教师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彼此之间自然少有机会沟通,师生感情日趋疏淡。不仅学生疏远了老师,老师也同样疏远了学生。课讲完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甚名谁,教师也叫不上几个学生名字。
2.师生交流趋于单向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频繁的交互才能实现最有效信息传播。而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无意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课后老师走老师的,学生走学生的,各忙各的事。学生抱怨老师,讲完课夹着书就走,不管学生听懂与否,学生想问也没有机会。学生的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答,久而久之形成反馈惰性,影响面也不断扩大,以至于形成一种单向信息传播的尴尬局面。
3.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的观念里,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垄断知识的权威,高等学府历来的形象是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者与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大学生从那里获取信息、观念、思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传递着各种信息、观念、思想,广泛地传播着社会文化,这就使教师原有的社会角色包涵的社会文化内涵逐渐单一,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职业化倾向。对于知识的获取,学生既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因此,随着教师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的淡化和单一倾向,他们对年轻一代不再构成心理上的神圣感,学生不必只依靠教师来获得文化知识,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
4.师生交往趋于功利
教师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作表率,有渊博的知识以启迪学生,并要有淡泊名利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受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化的浸润,催生了部分教师对生活享受的变相追求,师生关系也染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交往变为交易,给师生情谊涂上铜臭。例如在学生入党、就业、考试不及格或违纪处理等问题上,老师“高抬贵手”,学生则请客送礼。有的师生关系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学生感到能从某个老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将来“有用”,就发展这种关系。很明显,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责任与义务,没有情义,有的只是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某种利益。如果今日“有用”,今日关系近,明日“无用”,明日关系远,这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腐蚀性极大。
二、高校师生关系不良倾向产生原因
1.大学规模的扩大
人际交往数量决定着人际交往的频次和人际关系的疏密。师生之间要形成和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必须以相互的认知为起点。当前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大,教师常常面对百人以上的学生上课,几乎没有相互认知的机会,更何况交流,师生交往困难自然使师生关系淡漠。
2.不良风气的侵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围墙”被推倒,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壁垒”倒塌了,内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于是社会上的人情冷漠,“关系学”盛行,请客送礼和行贿受贿的现象,无疑对生活在并非真空中的高校师生产生腐蚀作用。部分高校老师的敬业精神有所削弱,把应付课堂50分钟作为教学目的,很少顾及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教书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仍很突出。从学生方面讲,学风浮躁,应付考试,不注重“内功”修炼,而寄希望于“关系网”的现象也有较大影响面。这种老师敬业精神的弱化和学生求知欲的下降,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功利交易现象的存在。
3.现有教学模式的局限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限于学业范畴,师生交往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师生间最基本、最频繁和最重要的交往发生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当前大学教学中教师着重教材内容的灌输,不注重教学的技能、方法;教师只管自己的讲授,而不考虑学生的反映和活动,“满堂灌”、“一言堂”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由于师生间难以进行思想、性格上的沟通,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课外自然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此外,大学课程设置也因专业性强,多门课程齐头并进,而且更替迅速,教学时间较少,使师生缺乏较充分的交往机会与时间。
4.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隔离
大学一般都设有专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这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也因此使广大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与学生交往、联系应该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已无甚关系;学生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是专门与自己打交道的,一切问题均应与班主任、辅导员联系。班主任和辅导员成了师生交往的隔离带。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制约,使教师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外与学生过多接触。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师德建设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决定学生成绩和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教师个人的品质。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有着巨大作用,对树立教师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坚定信念,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提高对和谐师生关系本身教育价值的认识,坚决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君子之交淡如水”,坚决避免带着铜锈的师生交易。
2.变革现有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双向协同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师生系统的互动和协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并应答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既要成为知识的讲授者,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期前或课前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了解熟悉学生,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等等;规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主动交往的态度,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共享信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同时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深化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提供多种学生学习信息反馈通道,使教师及时收集学生课堂学习反应和课外学习反应,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疑问等等,在具体的信息反馈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
3.师生密切交往、多元沟通
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除了在课堂或课外组织活动中所进行的交往外,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师生之间的交往空间和渠道,利用E-mail、实时视音频工具如Netmeeting、QQ等密切师生关系。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网络交往是快捷、方便、有效的,它受限制较少,可以避免BBS论坛言论的匿名性影响,也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给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师生可以自然轻松,表现真实的“自我”,便于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4.重塑教师威信
学生多元化获取信息知识动摇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威信不等于权威。教师不一定在知识上先知或多知,但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威信。教师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是由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生活作风、朴素的仪表着装、良好的各种习惯、严密的组织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公正的待人原则、机智的处事技巧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主观因素凝聚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以赢得学生的信服,发挥教师威信的感召力,用威信的力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少先,王芳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异[J].教书育人,2000(3):20
[2]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8):101
[3]陶咏梅.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3):93